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采取哪些策略改变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中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师生关系和谐,则教学会比较融洽、轻松,学生会更乐意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反之,师生关系差,则学生不仅本人不喜欢教师所教的课,而且还会在课堂上反其道而行,令教师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构建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先行。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师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创造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与学生看成的平等的对象,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说教。教师应该敢于放下身段,能够宽容地接受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给予即时的反馈。而在课后,教师也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一起探讨课堂未完成的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或生活问题。例如,我校学生在初二时分班,在一次晚上巡视宿舍时不经意听到我班的一名学生在评论我。原来她很不能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因为我的教学方式与她原来的英语老师的方式正好截然相反。当她突然发现我的时候马上噤声了,十分害怕。当时虽然我听了心里也有些不舒服,但是还是放下身段,和言悦色地与她交流,并没有指责她。这样,我和她的关系本来可能是恶化的,就被协调好了。自此,她上课的时候也非常认真,逐步的适应了我的教学方式,成绩也不错。
二、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爱生之心
苏霍母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人格。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才的需要,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前提出发,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要。此外,对学生不尊重往往会衍生一系列体罚行为。例如对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罚站、罚抄等。也有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例如对学习差的学生讽刺、谩骂、挖苦;或当众公布学生成绩,使差生抬不起头来。这样不仅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师生关系僵化,“亲其师,信其道”就不可能实现。常言道: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有宽阔的胸襟,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需要,是为了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换来学生一片主动进取心的需要。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老师的话就愿意听从,且坚信不移,老师传授的知识愿意接受,并乐意实践。以前我班里有个学生成绩在班内是倒数第二的,一次期中考试前一直倒数第一的同学生病了,于是同学们都笑她说她肯定倒数第一了。她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夜自修时悄悄地在外面哭。我发现她不在教室,找到了她,跟她在外面寒风里谈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她安慰下来。后来她虽然不在我班级里了,可是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了,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她每次看见我都非常亲热地跟我打招呼,我能够感受到她眼中的感激和尊重。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生存,质量的好坏又和教师的素质有直接联系。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学,而且应当是课堂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潜心研究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以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艰难、枯燥,更需要有毅力来支撑。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音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心里最清楚。只有潜心研究学习,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避免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把自己所备的课“读”完一遍就算结束,既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也不抓住时机解决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只能让学生感觉如坠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而教师一旦失去了这种对教学至关重要的信任,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的和谐,而整个教学工作也是失败的。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学双方是矛盾的统一体,师生之间也总是充满着矛盾的。师生和谐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和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行!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问题,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而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中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师生关系和谐,则教学会比较融洽、轻松,学生会更乐意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反之,师生关系差,则学生不仅本人不喜欢教师所教的课,而且还会在课堂上反其道而行,令教师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构建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先行。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师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创造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与学生看成的平等的对象,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说教。教师应该敢于放下身段,能够宽容地接受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给予即时的反馈。而在课后,教师也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一起探讨课堂未完成的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或生活问题。例如,我校学生在初二时分班,在一次晚上巡视宿舍时不经意听到我班的一名学生在评论我。原来她很不能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因为我的教学方式与她原来的英语老师的方式正好截然相反。当她突然发现我的时候马上噤声了,十分害怕。当时虽然我听了心里也有些不舒服,但是还是放下身段,和言悦色地与她交流,并没有指责她。这样,我和她的关系本来可能是恶化的,就被协调好了。自此,她上课的时候也非常认真,逐步的适应了我的教学方式,成绩也不错。
二、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爱生之心
苏霍母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人格。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才的需要,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前提出发,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要。此外,对学生不尊重往往会衍生一系列体罚行为。例如对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罚站、罚抄等。也有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例如对学习差的学生讽刺、谩骂、挖苦;或当众公布学生成绩,使差生抬不起头来。这样不仅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师生关系僵化,“亲其师,信其道”就不可能实现。常言道: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有宽阔的胸襟,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需要,是为了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换来学生一片主动进取心的需要。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老师的话就愿意听从,且坚信不移,老师传授的知识愿意接受,并乐意实践。以前我班里有个学生成绩在班内是倒数第二的,一次期中考试前一直倒数第一的同学生病了,于是同学们都笑她说她肯定倒数第一了。她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夜自修时悄悄地在外面哭。我发现她不在教室,找到了她,跟她在外面寒风里谈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她安慰下来。后来她虽然不在我班级里了,可是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了,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她每次看见我都非常亲热地跟我打招呼,我能够感受到她眼中的感激和尊重。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生存,质量的好坏又和教师的素质有直接联系。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学,而且应当是课堂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潜心研究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以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艰难、枯燥,更需要有毅力来支撑。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音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心里最清楚。只有潜心研究学习,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避免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把自己所备的课“读”完一遍就算结束,既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也不抓住时机解决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只能让学生感觉如坠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而教师一旦失去了这种对教学至关重要的信任,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的和谐,而整个教学工作也是失败的。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学双方是矛盾的统一体,师生之间也总是充满着矛盾的。师生和谐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和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行!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问题,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而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