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及制约因素分析——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有其重要意义和特殊性。制约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的合同承包面积大于实际拥有的承包面积,农民对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认识还不深入,2002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全部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后有可能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征收存在问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成效不高。要丰富大城市郊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完善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和征地制度,提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
其他文献
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杜润生提议并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性基金。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为杜润生。 一、依据《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管理条例》,基金设“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对在农村政策咨询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品进行奖励。“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12年为本基金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北省三农问题研究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暨湖北省第三届三农论坛”,于2011年孟夏时节在神奇美丽的恩施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湖北省委财经办(农办)系统、湖北省部分市县及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共150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重点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学术交流,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期刊试点工作的文件精神,自2013年1月起,《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农村观察》电子版交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
为加强青年农业经济学者的能力建设,搭建青年学者健康成长的学术平台,推进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在京有关农业经济研究机构及高校拟定将于2014年10月下旬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举办第二届北京青年农业经济学者论坛,诚邀全国有志于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的青年学者积极投稿。其中优秀稿件可推荐至《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问题》、《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等优先发表与转载。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中心将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共同举办“2014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Security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14)”。会议拟于2014年10月18~20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热忱欢迎广大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参与。现将本次会议征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良好,主要表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增产,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回升,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明显升温,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项农村政策落实良好,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棉花等农产品减产、农产品价格趋于上升、农产品贸易下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技巧有待提高、农村改革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展望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作为集体建设用地的主要使用者,其行为选择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苏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用地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到数据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对企业选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法人代表年龄、企业用地面积、投资规模和地区变量对企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的选择有负向影响,法人代表学历对企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的选择有正向影响,而企业性质、产业类型对企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
俄罗斯存在三种农业主体,其中,小规模经营的居民经济始终游离于制度变迁之外,具有稳定的私有土地产权,所种植产品以经济作物为主。其发展特征尤为特殊,呈现出逆市场周期的现象,在发展空间中即存在防止衰退的"下限",又存在阻碍高速增长的"上限"。通过引入"劳动—消费均衡"和"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两种理论框架,可以对居民经济做出一个相对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即一个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私有土地上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其经营者在农场企业中获得工资收入,具有逆市场周期特征,进行半商品化生产的农业组织。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牧厅联合主办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于2010年7月12-14日在西宁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及部分高校、党校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50余人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