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合浦东汉三国墓中的莲花形器

来源 :考古与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合浦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一种陶质莲花形器,此类器物因出土时扰乱严重,长期以来被当做随葬品看待,而且还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自身形态的分析对比,提出此类器物应为构筑于墓顶的藻井模型.根据藻井在国内外的发现情况,认为藻井在合浦的出现,除了可能受到中原宫殿建筑及丧葬观念的影响之外,也不排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西方直接传入合浦的可能.
其他文献
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是中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古人类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频繁,旧石器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潜力.该地区已发现旧石器遗址和地点逾百处,在遗址地层与年代、石器技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人类生存环境与适应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着旧石器考古工作极不平衡、时空框架尚未确立、综合研究局部突出而整体滞后、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研究仍需深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有待强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的区域调查、精准的科学发掘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予以推进.
通过对沙隆卡遗址陶片及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Setaria italica)、小麦族(Triti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沙隆卡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壳斗科栎属、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发现,弥补了大遗存研究的不足,提供了沙隆卡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新证据,为青海东部地区史前生业经济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