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上的爱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台风来袭,为安全起见,学生放假回家。今天一早走进教室,眼睛忽然一亮。教室的窗台上,有着一盆小小的花!那是一盆极为普通的草花,枝条纤细,柔软地垂挂下来,略显凌乱。形似马齿苋的叶片细小单薄,稀疏地缀在枝条。只有一两朵花儿,每朵五六片花瓣,是娇艳的玫瑰红。这盆小花静静地呆在窗口,素净的教室因了它分外亮丽温馨。
  我向学生打探花的来历:“这花哪来的?”
  “被台风刮来的!”“在外面的空地上捡来的,没人要的!”学生高兴地回答。
  “哦,原来是流浪花啊。你们准备收留它吗?”我又问。
  “那当然!我们要把它养得更健壮,它会开出更多的花!”学生自豪地答道。
  “好啊!我们一直倡导关注生命,尊崇生命。就从眼前这盆小花开始行动吧!”我连忙激励学生。
  第二天,我到教室去,发现走廊上放着那盆花,学生让花晒太阳呢。连着许多天学生都记得给花浇水,把花移到阳光下。在学生的精心照料下,小花很快精神起来,叶片也变得厚实有光泽了,花朵逐渐开得多了,花瓣更鲜艳。它真成了教室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后来,又有学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盆光秃秃的文竹,没有了叶子的文竹像一丛枯草。学生却依然耐心细致地照料,在花盆的托盘里也盛上水。渐渐地,文竹就冒出了嫩绿的枝丫,慢慢地有了密实的叶子,文竹雅致秀美的风采展现出来。教室里有了红的花、绿的竹,生机无限。
  学生越来越喜欢这两盆植物,“生活共享”时谈论它们,“生活写作”中描述它们。它们真切地融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欢喜与热情,这使他们鲜花般美好。
  于是,我对学生说:“热爱生命,生活才会快乐;关注生命,人生才更美好。你们把真诚的关爱献给了这些弱小的植物,让它们尽情展现生命的美丽。这非常值得赞赏。当你们给这些花草松土浇水的时候,有什么心得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有回报!”
  “爱心可以创造奇迹,让生活更美好!”
  “关注生命,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爱需要足够的耐心。”
  “只要功夫深,枯草也变成花!”学生一脸深刻。
  至此,我一脸严肃地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花草尚有情,更何况人乎?”学生稍稍安静了一会儿,马上反应过来。热烈地回应道:
  “我们应该关心身边的人,关爱自己的朋友!”
  “对,应该照顾父母,尊重老师!”
  “要关心孤独的老人,同情残疾人。”
  ……
  后来,教室的讲台上,就有了一盆清水,供教师洗手。同学没来上学,会有更多学生关注他。清洁工受到更多尊重,生活老师得到更多理解。我想,一盆小花已经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它必将葳蕤成一个美好的花园。
  我信心满怀地期待这一天的来临。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艺术与设计学校)
其他文献
2008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者,我对此特别关注,并对相关文件作了一些研读和思考。个人觉得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必须正确理解其绩效工资的内涵,认真贯彻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原则,确保各级部门的实施措施到位,真正使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得到有效实施,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学校
在班级安插“眼线”,这种做法不可取,更不值得推广。所谓班级“眼线”,是班主任在班级培养个别学生干部,或者一些诚实、听话的孩子在班级中观察其他学生的言行,然后把观察到的情况私下向班主任报告,使班主任能及时、准确掌控班级动向,以便采取相应的班级管理措施。  在班级安插“眼线”,的确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方便,使班级管理具有针对性。事实上许多班主任也在运用这种方法管理班级。虽然班主任的这种良苦用心并没有什么
高中学生,进入青年初期,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他们的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情绪不稳定,多变化,不易控制,可以说软硬不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闭上心扉,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高中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乐意与之交往呢?通过几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谈心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心灵之桥,成功的谈心,能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
守住内心的宁静,便拥有了一种超群脱俗的风度,便进入一种仰首望月、低头看蚁、侧面浇花、躬身亲子的恬然境界。身处宁静之中,让自己那颗蒙尘结痂的心冉冉盛放,一瓣比一瓣纯净,一瓣比一瓣透明。我们与这种“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般的宁静已经揖别很久了——    明朝郑暄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闲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冬天的一个傍晚,我离开乡村小学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