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实行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是公安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公安院校区别普通院校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实践,公安院校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令行禁止、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和育人氛围,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警察人才。然而,警务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如过多强调学生的服从意识,把学生当做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对学生深层次思想和个性发展的引导和研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风建设力度不够,学习风气不浓,等等。因而导致公安院校出现了“四多现象”,即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多,心理失衡和心理脆弱的学生多,谈恋爱的学生多,盲目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多。同时,也导致指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究其原因,指导员能力不强是其根本原因。因此,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提升指导员能力就具有重大意义。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的精神实质
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16号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全局以及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们既是鞭策又是鼓舞,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深刻领会“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认真践行“16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举措,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之一就是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该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指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指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的精神实质之一也是要加强辅导员(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能力。“24号令”第八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三)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从中可知,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提升指导员能力,就是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强烈的警察意识和严明的纪律观念,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南警察学院从2011年开始,就大力实施“指导员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指导员学历资格准入门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且通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者方能成为指导员),定期和不定期的举行指导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专业型、研究型、能力型”的指导员队伍,就是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提升指导员能力的精神实质。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24号令”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指导员职责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24号令”第五条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000年公安部颁布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第六条也规定,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按计划组织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掌握全区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执行警务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组织纪律;配合教学部门加强学风建设;组织警务训练和课外活动;配合搞好党团组织建设;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任务。概括地说,指导员的职责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加强日常管理,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加强学业指导,成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加强心理咨询,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加强职业辅导,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从中可知,要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导师”,都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功底,即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如要想成为思想导师,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熟悉当今社会矛盾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了解个性发展对大学生大局观念的影响,掌握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全局观念、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因为思政工作是说服而不是压服,是说理而不是说教,是启迪而不是“填鸭”,是身教重于言教,而不是言教重于身教。又如要想成为学业导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专业,否则,就会限制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给警务化管理工作带来障碍,也必然影响指导员在学生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因此,有学者已经提出,需要真正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需要真正的学术带头人加入指导员队伍行列。
客观地说,指导员能力从整体上讲是过得硬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指导员能力依然存在能力弱化、能力缺位、能力转移等弊端,已严重制约指导员职责的履行。因此,公安院校都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提升指导员能力。湖南警察学院早就出台有关政策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提升指导员能力,如重奖提高学历和职称的指导员、指导员周末讲评比武、指导员会操比赛、学生工作论文研讨会、学生工作专题研讨会和指导员技能比武等等,实现指导员队伍的“三个转变”,即由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是一种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领域中,由于工作对象、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疲劳等原因,使个体放任其职业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勒诗(Maslach)将个体在职业倦怠中的主要表现定义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属于典型的心理、生理综合症。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而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指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又远远高于普通教师,甚至高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
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指导员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就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内容。日常管理又包括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集合会操制度、接待制度、物品点验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警容风纪条例、内务卫生条例、值班和紧急集合规定、升旗仪式规定等诸多方面,真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指导员每天从早上6点15分叫学生起床晨练,到晚上10点查寝后方能休息,周末、节假日还要值班备勤,可以说,指导员一天从早到晚,一学期从开学到放假,天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忙碌碌又一期,这是指导员工作最真实的写照。指导员如果没有较强的警察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整天必然为琐事所困,为学生不听话所累,疲于奔命却不得要领,焦头烂额却成绩平平,最终以“没有功劳却有苦劳”聊以慰藉,职业倦怠现象也就成必然。指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导致指导员自身失眠、头晕、疲倦、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影响指导员工作的效率和个人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反之,指导员如果有较强能力,学生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成绩斐然。因此,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历览古今兴衰史,成败得失在于人。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指导员工作至关重要,有时候可能比一位教授更能影响学生的人生。而指导员工作又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仅凭满腔热情或者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具备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等。因此,指导员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专业,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提升指导员能力,才能使指导员成为学生名符其实的思想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心理导师和就业导师,才能真正实现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培养的目标。
此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项目:《突出警务化管理,提升指导员能力》的一部分,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1〕362号。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的精神实质
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16号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全局以及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们既是鞭策又是鼓舞,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深刻领会“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认真践行“16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举措,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之一就是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该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指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指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的精神实质之一也是要加强辅导员(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能力。“24号令”第八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三)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从中可知,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提升指导员能力,就是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强烈的警察意识和严明的纪律观念,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南警察学院从2011年开始,就大力实施“指导员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指导员学历资格准入门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且通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者方能成为指导员),定期和不定期的举行指导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专业型、研究型、能力型”的指导员队伍,就是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24号令”提升指导员能力的精神实质。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24号令”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指导员职责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24号令”第五条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000年公安部颁布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第六条也规定,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按计划组织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掌握全区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执行警务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组织纪律;配合教学部门加强学风建设;组织警务训练和课外活动;配合搞好党团组织建设;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任务。概括地说,指导员的职责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加强日常管理,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加强学业指导,成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加强心理咨询,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加强职业辅导,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从中可知,要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导师”,都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功底,即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如要想成为思想导师,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熟悉当今社会矛盾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了解个性发展对大学生大局观念的影响,掌握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全局观念、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因为思政工作是说服而不是压服,是说理而不是说教,是启迪而不是“填鸭”,是身教重于言教,而不是言教重于身教。又如要想成为学业导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专业,否则,就会限制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给警务化管理工作带来障碍,也必然影响指导员在学生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因此,有学者已经提出,需要真正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需要真正的学术带头人加入指导员队伍行列。
客观地说,指导员能力从整体上讲是过得硬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指导员能力依然存在能力弱化、能力缺位、能力转移等弊端,已严重制约指导员职责的履行。因此,公安院校都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提升指导员能力。湖南警察学院早就出台有关政策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提升指导员能力,如重奖提高学历和职称的指导员、指导员周末讲评比武、指导员会操比赛、学生工作论文研讨会、学生工作专题研讨会和指导员技能比武等等,实现指导员队伍的“三个转变”,即由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是一种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领域中,由于工作对象、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疲劳等原因,使个体放任其职业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勒诗(Maslach)将个体在职业倦怠中的主要表现定义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属于典型的心理、生理综合症。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而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指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又远远高于普通教师,甚至高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
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指导员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就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内容。日常管理又包括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集合会操制度、接待制度、物品点验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警容风纪条例、内务卫生条例、值班和紧急集合规定、升旗仪式规定等诸多方面,真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指导员每天从早上6点15分叫学生起床晨练,到晚上10点查寝后方能休息,周末、节假日还要值班备勤,可以说,指导员一天从早到晚,一学期从开学到放假,天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忙碌碌又一期,这是指导员工作最真实的写照。指导员如果没有较强的警察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整天必然为琐事所困,为学生不听话所累,疲于奔命却不得要领,焦头烂额却成绩平平,最终以“没有功劳却有苦劳”聊以慰藉,职业倦怠现象也就成必然。指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导致指导员自身失眠、头晕、疲倦、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影响指导员工作的效率和个人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反之,指导员如果有较强能力,学生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成绩斐然。因此,提升指导员能力,有利于指导员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历览古今兴衰史,成败得失在于人。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下指导员工作至关重要,有时候可能比一位教授更能影响学生的人生。而指导员工作又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仅凭满腔热情或者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具备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等。因此,指导员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专业,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提升指导员能力,才能使指导员成为学生名符其实的思想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心理导师和就业导师,才能真正实现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培养的目标。
此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项目:《突出警务化管理,提升指导员能力》的一部分,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1〕362号。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