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塘弦子是藏族三大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受藏区各族人民欢迎的,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在藏族的歌舞艺术中的影响是极大的,声誉是极高的,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弦子仅仅是活跃在藏区,外界知道的人很少,给人一种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感觉。那么,如何让美丽歌舞艺术———巴塘弦子走出深山,走入我们的生活,并在世界的民间歌舞艺术中立足?如何对巴塘弦子的传承人及其技艺进行保护与弘扬?
关键词:巴塘;弦子;保护;弘扬;歌舞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00-2
巴塘①,地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属于西藏通往内地的一条交通要道。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山川秀丽,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而以它为核心产生并流传在各个地方的民间歌舞,都是以丰富的曲目、优美动人的舞姿而闻名。巴塘弦子就是其中的典范。弦子并不只是简单的音乐,而是一种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反映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等等很多方面。
弦子的音乐细腻婉转,起伏较小,旋律较柔和,音域大部分是在八度以内,结构常为两句式或两句变化的三句式。它的音乐不仅运用了当地的音乐曲调,还吸收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民歌曲调,但是因为它的演唱方法是按照藏语发音方法来演唱藏语歌词,因此它也就具有了很大一部分藏族的音乐特征。弦子的调性通常是中国民族的五声调式,也有一部分是加清角的六声调式。每首弦子的曲目都可以自由地填新的唱词,因此同一曲调可添加很多歌词进行反复歌唱。由此也可以看出,弦子的曲调是极具民间文化的质朴性的。
弦子中的唱词种类很丰富,数目也很繁多,生活劳动、祝福欢庆、宗教信仰、友谊情爱、人文理想、风土人情无所不含。同时它的唱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而其表现的内容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且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是灵魂和情感的一种依托。
弦子的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圆润、流畅、舒展,是其舞蹈动作的突出特征。动人的舞姿会随着节奏的变动而丰富多彩。弦子舞的男舞者手持弦子(比旺)边唱边拉边跳,动作比较简单,而侧重点在舞靴跺脚上,显示出刚劲、粗犷和豪放;而女舞者的舞姿以柔美见长,基本动作有双绕手、单扭步、双扭步、点摆步和前踏后撤步等等种类。她们撩动着长长的袖子,给人一种很美很飘逸的感觉。
巴塘弦子作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对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起,既是国家政策之使然,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弦子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独特鲜明的民俗民风以及乐舞的内涵与形式,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中。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在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中,由他们的族人通过劳动实践,从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财富,是属于民族智慧的结晶。巴塘弦子也不例外,它是属于巴塘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得出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是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它的保护与弘扬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国家及当地政府对其实施的积极政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在全球中,呈现出一幅“大杂居,小聚居”的独特风景。中国政府对于55个少数民族制定并且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少数民族及其地区,让他们的生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各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上了大众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巴塘弦子是内化于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的文化形态,其中的参与者来自本民族群体的内部,他们除了要完成自家的生产,还要作为歌舞者参与到歌舞艺术的表演之中。但现在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渗透,从而使得巴塘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一些外来的文化,给巴塘弦子的传统的传承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很多当地的年轻人为了生活,他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繁荣的大都市,然后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不再对自己的歌舞仪式感兴趣,而是去追逐都市时尚的艺术及其形式,他们放下了比旺,拿起了吉他,忘记了弦子的舞蹈动作,跳起了街舞。
对于弦子的保护和弘扬,国家和政府可以把弦子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让它参与到区域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与竞争,既可以把它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还可以把它作为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让它作为一种演艺产品走向市场,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需要制定实施许多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看到它、听到它、了解它,甚至喜爱它。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还得对弦子的演艺人才给予物质经济方面的奖励,让他们有条件将弦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得到弘扬;还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保持极高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地要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
国家和政府还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将大量不同的弦子作品的音乐及其歌舞,通过广播、光碟、电视台以及影视,乃至互联网等媒介,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到、听到巴塘弦子,逢年过节时,让它走向春晚的舞台。那样,巴塘弦子将会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从而让它在传承和不断创新中飞速发展。
二、本民族人民发自内心的保护和传承
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据,所以一个民族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管是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好,还是弘扬也好,它的主体都是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自身,而并非是异文化的参与者或进入者。所以,一个民族的人民必须要重视本民族自身的愿望以及需求,还必须重视民族的感受以及情感,发挥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将会演变成一种伪文化。
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必须以它的民族本身来作为保护和弘扬它的主体,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继承和保护传统的巴塘弦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以至于巴塘弦子要想得到保护与弘扬,就必须融入民众使其日常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巴塘弦子的主体应该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民族艺术的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吸引当地的游客的观赏,从而得到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自己的改变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巴塘弦子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以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三、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
当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从相对较为封闭的民族文化圈,走出大山,走向我们的社会,甚至走向整个世界时,必然要引起民族学、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是经济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们,需要通过自己对少数民族歌舞的价值判断,把一些很具有文化标志性的歌舞元素,从田间地头中挑拣出来,再以现在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提炼和包装,进行二度创作,使民族歌舞艺术作品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四、结语
巴塘弦子不仅仅是藏族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对于文化而言,“走出去”才是其唯一的发展出路。总而言之,在商业竞争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源源不断地给巴塘弦子注入发展的活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延续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注释:
①巴塘,民国时期汉语地名为巴安,巴塘是当地藏语地名的发音,新中国成立后,巴安的汉语地名也改为巴塘,隶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参考文献:
[1]彭涛,洛桑.巴塘弦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8.[2]马郎吉,洛桑.巴塘弦子词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汤美慧,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巴塘;弦子;保护;弘扬;歌舞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00-2
巴塘①,地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属于西藏通往内地的一条交通要道。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山川秀丽,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而以它为核心产生并流传在各个地方的民间歌舞,都是以丰富的曲目、优美动人的舞姿而闻名。巴塘弦子就是其中的典范。弦子并不只是简单的音乐,而是一种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反映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等等很多方面。
弦子的音乐细腻婉转,起伏较小,旋律较柔和,音域大部分是在八度以内,结构常为两句式或两句变化的三句式。它的音乐不仅运用了当地的音乐曲调,还吸收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民歌曲调,但是因为它的演唱方法是按照藏语发音方法来演唱藏语歌词,因此它也就具有了很大一部分藏族的音乐特征。弦子的调性通常是中国民族的五声调式,也有一部分是加清角的六声调式。每首弦子的曲目都可以自由地填新的唱词,因此同一曲调可添加很多歌词进行反复歌唱。由此也可以看出,弦子的曲调是极具民间文化的质朴性的。
弦子中的唱词种类很丰富,数目也很繁多,生活劳动、祝福欢庆、宗教信仰、友谊情爱、人文理想、风土人情无所不含。同时它的唱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而其表现的内容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且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是灵魂和情感的一种依托。
弦子的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圆润、流畅、舒展,是其舞蹈动作的突出特征。动人的舞姿会随着节奏的变动而丰富多彩。弦子舞的男舞者手持弦子(比旺)边唱边拉边跳,动作比较简单,而侧重点在舞靴跺脚上,显示出刚劲、粗犷和豪放;而女舞者的舞姿以柔美见长,基本动作有双绕手、单扭步、双扭步、点摆步和前踏后撤步等等种类。她们撩动着长长的袖子,给人一种很美很飘逸的感觉。
巴塘弦子作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对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起,既是国家政策之使然,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弦子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独特鲜明的民俗民风以及乐舞的内涵与形式,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中。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在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中,由他们的族人通过劳动实践,从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财富,是属于民族智慧的结晶。巴塘弦子也不例外,它是属于巴塘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得出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是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它的保护与弘扬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国家及当地政府对其实施的积极政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在全球中,呈现出一幅“大杂居,小聚居”的独特风景。中国政府对于55个少数民族制定并且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少数民族及其地区,让他们的生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各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上了大众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巴塘弦子是内化于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的文化形态,其中的参与者来自本民族群体的内部,他们除了要完成自家的生产,还要作为歌舞者参与到歌舞艺术的表演之中。但现在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渗透,从而使得巴塘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一些外来的文化,给巴塘弦子的传统的传承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很多当地的年轻人为了生活,他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繁荣的大都市,然后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不再对自己的歌舞仪式感兴趣,而是去追逐都市时尚的艺术及其形式,他们放下了比旺,拿起了吉他,忘记了弦子的舞蹈动作,跳起了街舞。
对于弦子的保护和弘扬,国家和政府可以把弦子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让它参与到区域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与竞争,既可以把它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还可以把它作为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让它作为一种演艺产品走向市场,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需要制定实施许多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看到它、听到它、了解它,甚至喜爱它。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还得对弦子的演艺人才给予物质经济方面的奖励,让他们有条件将弦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得到弘扬;还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保持极高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地要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
国家和政府还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将大量不同的弦子作品的音乐及其歌舞,通过广播、光碟、电视台以及影视,乃至互联网等媒介,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到、听到巴塘弦子,逢年过节时,让它走向春晚的舞台。那样,巴塘弦子将会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从而让它在传承和不断创新中飞速发展。
二、本民族人民发自内心的保护和传承
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据,所以一个民族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管是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好,还是弘扬也好,它的主体都是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自身,而并非是异文化的参与者或进入者。所以,一个民族的人民必须要重视本民族自身的愿望以及需求,还必须重视民族的感受以及情感,发挥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将会演变成一种伪文化。
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必须以它的民族本身来作为保护和弘扬它的主体,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继承和保护传统的巴塘弦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以至于巴塘弦子要想得到保护与弘扬,就必须融入民众使其日常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巴塘弦子的主体应该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民族艺术的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吸引当地的游客的观赏,从而得到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自己的改变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巴塘弦子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以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三、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
当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从相对较为封闭的民族文化圈,走出大山,走向我们的社会,甚至走向整个世界时,必然要引起民族学、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是经济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工作者们,需要通过自己对少数民族歌舞的价值判断,把一些很具有文化标志性的歌舞元素,从田间地头中挑拣出来,再以现在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提炼和包装,进行二度创作,使民族歌舞艺术作品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四、结语
巴塘弦子不仅仅是藏族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对于文化而言,“走出去”才是其唯一的发展出路。总而言之,在商业竞争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源源不断地给巴塘弦子注入发展的活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延续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和弘扬巴塘弦子的目的。
注释:
①巴塘,民国时期汉语地名为巴安,巴塘是当地藏语地名的发音,新中国成立后,巴安的汉语地名也改为巴塘,隶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参考文献:
[1]彭涛,洛桑.巴塘弦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8.[2]马郎吉,洛桑.巴塘弦子词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汤美慧,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