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其中侵袭和转移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胃癌的常见转移部位有肺、骨、肝、脑、卵巢等,但转移到小指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67岁男性患者,胃腺癌转移至右手小指,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机 构】
: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病理科,恩施 445000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病理科,恩施 445000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病理科,恩施 445000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病理科,恩施 44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其中侵袭和转移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胃癌的常见转移部位有肺、骨、肝、脑、卵巢等,但转移到小指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67岁男性患者,胃腺癌转移至右手小指,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
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non-neuralgranularcell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485/2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SMARCA4缺失性NSCLC的临床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全部是男性,全部吸烟。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伴片状坏死,胞质较丰富,胞质呈完全透明状至淡染嗜酸性。部分细胞内可见淡蓝色黏液。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间见微脓肿及嗜酸性小球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MARCA4均阴性,细胞角蛋白(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乳腺黏液腺癌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3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期随访。结果3例男性患者,年龄55~57岁,形态学表现为真皮层内排列成巢、条索、花环状、筛状的肿瘤细胞漂浮于大量嗜碱性黏液中并被粗细不一的纤维组织分隔,其中例3富于肿瘤细胞,核偏位、空泡状,核仁明显并见核分裂象,局灶巢团中央出现坏死;肿瘤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GCDFP-15、GATA3,另外例3肿瘤细胞呈突触素、嗜铬粒素A阳性;患者均仅
目的探讨三氯异氰尿酸脱黑色素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影响。方法对40例含黑色素的病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氧化剂(三氯异氰尿酸、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对Ki-67、S-100蛋白、HMB45、MelanA、SOX10、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漂白,比较3种方法的染色合格率和漂白时间。通过无色素的对照组织验证各抗体DAB信号在三氯异氰尿酸漂白的耐受时间。结果8%三氯异氰尿酸溶液为最佳反应浓度。8%三氯异氰尿酸漂白在Ki-67、S-100蛋白、SOX10、HMB45、MelanA、β-catenin免疫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颅骨原发的骨肉瘤罕见。本文报道1例40岁女性,左枕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组织学显示两种形态:一种为实性区,表现为密集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局灶间质可见粉染的骨样基质;另一种为囊性区,囊内出血,囊壁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RUNX2、Osterix、SATB2阳性,CD99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p53、CD34、孕激素受体、SSTR2、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TAT6、BCL2、H3.3G34W、S-100蛋白、SOX10、MDM2、CDK4均
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股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胃型胃极高分化腺癌(extremelywell-differentiatedadenocarcinoma,EWDA)是胃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女,72岁。因进食哽噎、吞咽困难,近期体重减轻入院。胃镜及影像学检查于贲门处见一浅表隆起型肿块,临床提示贲门癌,经3次活检均未能明确诊断。后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型EWDA伴淋巴结转移。镜下见不规则黏液腺由黏膜中下层向深层浸润至浆膜层,肿瘤细胞类似于胃小凹上皮,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无或仅有轻微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MUC5AC阳性,MUC6部分阳性,MUC2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oncocyticpapillaryneoplasm,IO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无诱因腹痛就医。IOPN具有一定进展成浸润性癌的风险,应引起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的重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MUC1、MUC6、MUC5AC、CD117及HepPar-1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治疗IOPN患者的主要方式。该文报道1例65岁男性胰腺IOPN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