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与高一课型的不同决定了老师授课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不少从高三下来的代课老师面对着困惑,有过矛盾和调整期。笔者谨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课型;授课方式;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42-01
高三老师在很多人眼里是知识能力的集大成者,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们站在高三的巅峰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 有胜券在握、成竹在胸的感觉。 高三老师一年会做几十套的高考题、模拟题、会把几乎所有的应试技能了解到、并且倾囊相授给学生。他们呢,太知道高考的残酷性,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淘汰性。有时不是伤心和泪水能换来的。过惯了高三争分夺秒战斗的日子,他们每天上课都在以分钟计算,每堂课前都在盘算怎样节约讲课的时间,怎样利用时间能更大化地优化课堂。心里揣摩的是怎样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放眼望过去的都是高三的高考和考高。所以高三这一年里三次调研考试为目标的冲击赛决不放松一点努力。
而高一呢? 开学初迎面扑来的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有很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输入,优秀品质的培养,学习目标的树立。作为一名高一教师总有不断叮咛、婆婆妈妈的嘱咐,恨不得把高考备考的知识悉数交给高一小同学的想法。他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厚积薄发,学得会用得出,能为高考绽放最璀璨的花朵而努力。如果说高三是短平快的乒乓球,高一则是马拉松,要持之以恒坚持三年,很漫长、很细致,点点滴滴都要领会、学习及掌握运用。
高三的课主要是专题复习课、基础知识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以能力立意为主,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对老师来说,把知识讲到位、讲到一定的深度,知识点系统很有必要。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起点高。高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基本的句型结构和重点单词。 我下到高一来后,努力地进行课型的转型,侧重听说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用英语授课,答问形式的多一些。低台阶、小步子,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初我们几位同事很矛盾,面对这种转型,我们心里很清楚,师生问答对话加强了, 学生提高分数的时间就少了。现在的课堂结构基本是15分钟背诵检查,15分钟讲课,再有15分钟处理作业。目前的教学实践工作,主要集中于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课堂效益,把时间交给学生。利用课上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解,课下的精力放在备课、做导学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上。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过“反思性实践家” 的命题。其中反思性思维方式的第五个特征“实践过程中问题的建构与再建构”,这对我们从事一线执教工作的老师有裨益,它可以帮我们完成对“技术性熟练者”的转型与超越。我认为经常反省自己的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技能更精进些对今后的执教工作总会有益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共同分享交流我们自己的一些感触。
【关键词】课型;授课方式;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42-01
高三老师在很多人眼里是知识能力的集大成者,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们站在高三的巅峰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 有胜券在握、成竹在胸的感觉。 高三老师一年会做几十套的高考题、模拟题、会把几乎所有的应试技能了解到、并且倾囊相授给学生。他们呢,太知道高考的残酷性,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淘汰性。有时不是伤心和泪水能换来的。过惯了高三争分夺秒战斗的日子,他们每天上课都在以分钟计算,每堂课前都在盘算怎样节约讲课的时间,怎样利用时间能更大化地优化课堂。心里揣摩的是怎样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放眼望过去的都是高三的高考和考高。所以高三这一年里三次调研考试为目标的冲击赛决不放松一点努力。
而高一呢? 开学初迎面扑来的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有很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输入,优秀品质的培养,学习目标的树立。作为一名高一教师总有不断叮咛、婆婆妈妈的嘱咐,恨不得把高考备考的知识悉数交给高一小同学的想法。他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厚积薄发,学得会用得出,能为高考绽放最璀璨的花朵而努力。如果说高三是短平快的乒乓球,高一则是马拉松,要持之以恒坚持三年,很漫长、很细致,点点滴滴都要领会、学习及掌握运用。
高三的课主要是专题复习课、基础知识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以能力立意为主,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对老师来说,把知识讲到位、讲到一定的深度,知识点系统很有必要。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起点高。高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基本的句型结构和重点单词。 我下到高一来后,努力地进行课型的转型,侧重听说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用英语授课,答问形式的多一些。低台阶、小步子,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初我们几位同事很矛盾,面对这种转型,我们心里很清楚,师生问答对话加强了, 学生提高分数的时间就少了。现在的课堂结构基本是15分钟背诵检查,15分钟讲课,再有15分钟处理作业。目前的教学实践工作,主要集中于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课堂效益,把时间交给学生。利用课上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解,课下的精力放在备课、做导学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上。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过“反思性实践家” 的命题。其中反思性思维方式的第五个特征“实践过程中问题的建构与再建构”,这对我们从事一线执教工作的老师有裨益,它可以帮我们完成对“技术性熟练者”的转型与超越。我认为经常反省自己的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技能更精进些对今后的执教工作总会有益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共同分享交流我们自己的一些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