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华六月,榴花似火。连日高温令人闷热难忍,噩耗却不断传来,月初刚去北京医院的告别厅参加了93岁的杰出外交家柴泽民大使的追悼会,不料,18天后的6月25日,我心目中另一位高风亮节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又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回想起去年3月,吴冠中先生183幅捐赠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时候,我曾兴冲冲地赶去躬逢其盛。在洋洋大观的艺术海洋中,我领略到大师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对西洋画民族化做了一种大胆尝试。
  他通过清幽宁静的笔调和淡雅和谐的色彩描绘的江南水乡特色,诸如初春新绿、薄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等画面,巧妙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灵动和秀丽,使受众感受到一种抒情诗般的艺术感染力。上世纪50至70年代,吴老着力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从70年代起,渐渐兼事中国画的创作,力图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材料、工具和方法表现现代精神,并对中国画进行革新。他所画的水墨画立意新颖,构图别致,擅长把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加以体现,以简括和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的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以及中国画的代表作《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更成为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早年吴冠中曾经师从常书鸿,后来又在清华工艺美院当过多年的教授。记者特地采访了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上午,她应邀出席95岁新过世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追思会,刚好下午在家。常沙娜说:“吴老91岁仙逝,说起来也是我的前辈。他与家父的关系在他所写的《我的老师常书鸿》专文中已说得很详细。吴老1947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深造,1950年回国,先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等。我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回来的,后来在工艺美院当过院长,和吴老是同事。吴老的创新求变精神不仅在院内,甚至在整个美术界都是一面旗帜。他除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之外,还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英、法等地展出,入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首位亚洲艺术家。”
  常沙娜介绍说:“吴老不仅在艺术革新上敢于标新立异,在学术争议和思想意识方面也敢于吐露真言。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注重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勤于著述,立论独特。比如:他提出‘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理论,主张展开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等理论,都曾在美术界引起广泛争议。有的人慢慢领会了其精神实质,感到言之有理;也有的人把他视为‘另类’。而他却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今年5月,我在北京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会上见过他一面,想不到竟成永别。”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他原本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希望未来以实业成就大事。但一场为期3月的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军训的伙伴、他后来的挚友朱德群把他带进了杭州艺专。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绘画和雕塑,受到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正如他在自传《我负丹青》中所说:“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17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着神异的美之宇宙。”上世纪40年代,吴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杭州艺专,当时的校长就是林风眠先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面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许江指出:“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去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这些作品连续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了万千观众。”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吴冠中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不仅在于它独创的风格,更在于他的精神。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他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总在愤世嫉俗,敢于吐露真言。他的许多见解和呼吁,是对中国美术发震的提示和警醒,是一种以事业为公的‘吴冠中精神’。吴冠中自从选择了丹青这条艺术之路,就义无反顾地沿着林风眠校长所指引的方向,一生践行‘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无悔无怨地勇往直前。他不断地告诫青年学生:报考美术院校并非贪图文化课的分数线低,也不是画画卖画好赚钱。他说:‘美术是要真正激动的感情,才会有震撼人心的作品。艺术是修道院,是要舍弃生命的!’”
  吴冠中生前是中国画坛巨擘,不仅声名显赫,而且财源滚滚。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美协顾问、政协委员、清华教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各种头衔不计其数。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国内外的拍卖市场上的价位屡创新高。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去年的成交额为2.2亿元。累计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
  但有谁想到,这位“亿万富翁”的晚年却一直“蜗居”在首都方庄芳城园的一套两居室内。他像普通平民一样与周围邻居和平共处,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人们看到他经常穿着一双旧鞋出去锻炼身体。平时也是省吃俭用,绝不随意耗费钱财。这两年,吴老沉疴缠身,自感来日无多,反而振作精神,顽强拼搏,把一天当两天使,加紧创作了很多作品,做了很多工作。直到去世前一天还抓紧时间让儿子替他又捐赠了5幅新作:《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朱颜未改》是在2001年创作的。这是吴老第四度捐赠画作给香港艺术馆,迄今已先后捐赠了50多幅。尽管他的画作市场价格与日俱增,但吴老最大的心愿是要让更广泛的受众都能欣赏自己的作品,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更不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他认为他的这些画品都是他血汗的结晶,都是属于社会和人民的,因而大都选择捐赠给公立博物馆。
  吴冠中一生追求艺术之美,像苦行僧那样地传经布道,架设沟通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桥梁。他身后的画作、他的理论著作和散文集都是大师为人民大众留下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信息的处理方式.但在这样的背景 下,信息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很容易出现信息泄露
一台发射机、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等就组成了一家电视台,一个“地下电视台”靠播放虚假医药和保健广告月收入可达数万元。  近年来,在河南等地一些农村,私人创办的“地下电视台”不但能顽强生存,在部分地区还有泛滥之势。仅上半年,河南省开封市有关部门就捣毁了3个非法电视台。  虽有完善的法规和多家管理部门,但是这些“山寨电视台”却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除了利益驱使和负有查处职能的多家部门没有明确执法主体外,
前传:艺术家成了“万元户”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西街53号,一个极其普通的城郊院落,画家陈栋的工作室就在这里。陈栋的其他7个湘潭老乡也住在附近,其中包括湖南省湘潭市的美术协会主席。  “大家原本都在湘潭老家搞创作,但后来慢慢感觉不过来就落伍了。”与其他善于表达的艺术家相比,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栋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了创作当中。  离陈栋工作室不远的地方,住着有“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1988年刚
2008年7月,《记者观察》曾报道过行为艺术家哲亚《寻找汶川写“鸡毛信”的孩子》,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哲亚,公共行为艺术家。汶川地震发生后,生活一向拮据的他去震中汶川县寻找并试图救助近300名小学生。这些学生曾与他有过“亲密接触”,2007年11月,哲亚的“鸡毛信”(实实在在地用鸡毛做成的信)上留下了这些孩子对中国文化——“礼”的童真理解。  这次去宋庄采访,有幸再次见到他。和两三年前在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代艺术开始试图寻找一种全新的活力和概念框架,这个时候中国也开始逐渐涌现出一批新风格的艺术家。这群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也在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建立艺术和精神以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将当前和历史连接起来。  在法国策展人杰瑞米眼中,何翔宇正是一个这样的重要人物。    稀里糊涂的成长  何翔宇,出生于1986年,7岁开始学画画,“小时候常拿铜钥匙在墙上画,后来就被我妈送到美术班上
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在涂鸦期的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在传授绘画知识的同时,对儿童的生活方面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像认知发展、沟通交流、整体协调
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民营连锁企业出现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高利时代渐行渐远,企业生存遭遇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