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民俗二题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嫁篇
  皖地西南,古称舒州,别号宜城,千百年来,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历史的积淀,使其乡风民俗也与众不同。
  历代以来,男婚女嫁皆是乡村头等大事,皖西南的婚嫁迎娶,大体须经四道程序。首先隆重出场的是介绍人,俗称媒人。媒人大有来头,非村庄德隆望重之人不可胜任。爷在世时,便是名动乡里的老媒人,其时我才十岁出头,因爷的档期太忙,不时被他喊了去代赴婚宴。
  媒人走村串巷,精心搜集了村庄方圆五十里,甚至是五十五里以内未婚男女的详细资料。闲时,媒人过得悠哉游哉,一俟年头岁尾,打工的青年男女回乡来了,媒人门前便赶场似的,一日日熙来攘往,热闹欢腾起来。
  更多时候,还是男青年的父母谦恭诚恳地找到媒人,央其为自己打光棍的儿子寻觅个合适的对象。每逢此时,媒人定会手舞足蹈,一脸得意地比划道:“这个,张庄的小虎和金凤,夫妻般配吧?那是我介绍的”。干咳一声,又说:“李庄的国庆和彩云,才貌相当吧?也是我介绍的。”直到心悦诚服的神色如朵野冬菊,夸张灿烂地绽放在家长们皱纹密布的脸上,媒人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亢长的自我包装,继而卦师也似掐着指头,从平日积攒的信息库里,挑出个条件相当的女孩与小伙儿约会。
  头次见面称作“暗看”。暗看不拘月日,男女双方各带一票人马,相约在媒人家中会面。因暂不确定二人是否有缘,故而见面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黑灯瞎火下,万一双方无缘而散,彼此还能抓紧时间另寻下家相见,且夜深人静不至惊乡扰邻,避免了二人无缘之事漫山遍野的散播。
  若天作姻缘,暗看的男女一见倾心,那这桩好事儿就有了眉目,大可趁热打铁进入下道程序了。这时男方家长会迫不及待地翻出黄历,精心挑选个风和日丽的良辰,由媒人陪着,买好烟酒糖果去女方家登门求亲。这便是“上门”了,也叫“明看”。
  上门当天,女方家大排筵席招待男方一行,准女婿会被安排坐在堂厅上桌首席,乡邻亲友轮番上前敬酒,说一堆“恭喜恭喜,小伙帅呆了”的喜庆话。
  下两桌是媒人,好事成双,媒人也有两个,由村老至亲专门作陪,媒人的烟酒茶水须伺候仔细,茶饭结束,千万莫忘递上一条热乎乎的毛巾,给趾高气扬的两个人擦擦油光满面的嘴脸。媒人若生气,后果很严重,因礼节的不周到,而导致媒人把即将成功的婚姻搅黄的事儿,在乡间如小儿夜啼,时有发生。
  但不是每场暗看都能皆大欢喜。比方次日天方破晓,昨夜暗看的男主角骑辆摩托车,尘土飞扬地从乡间小路飞驰而来。条件不济的,也亢奋地蹬辆崭新的“永久”,风风火火赶来了。到了媒人门前,车未停稳,人早夺门而入。媒人却岿然不动静坐桌角,那眼角旁若无人斜视屋顶的神秘姿态,似在苦苦思索未测的风雨人生。待小伙子恍然大悟地从兜里掏出两包纸烟双手呈上后,媒人才慢条斯理地拿手罩在嘴边,轻咳几声,故作高深道:“女方说了,还要考虑考虑”。
  其实乡间媒人,无非也就几斤糖几斤肉的胃口,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是那种受人尊敬和抬捧的感觉。
  搞定媒人后,就要进入最为关键的“定亲”程序了。这天微风不噪,阳光正好,女孩由母亲和姐妹姑嫂簇拥着,几分忐忑,几分期待地来到男方家里。一时鞭炮齐鸣,烟花漫天,旋见屋角转出一队欢天喜地的人马,扯足了嗓门,争相前来寒喧,却是男方等候已久的亲朋故旧。女客们扭扭捏捏穿过硝烟弥漫的院墙,随人流一径走进堂厅,尚未站稳脚跟哩,满面潮红的小伙子已拔茅草似的散发着纸烟,嘴里声如洪钟地喊:“妈,嫂子,一路走累了吧?”一边挽手,将初来乍到的客人恭迎到桌边,按序坐下。顷刻,有人匆匆端来托盘,白净净的蓝边碗里,红糖水煮荷包蛋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番客气谦让后,女眷们埋头俯首,人人吃得酣畅,各个笑得舒心。不一时,盘碗收拾完毕,宾主稍歇,再看门外,日斑散缀,花木清疏,一派祥和。
  歇不多久,午饭开场了,女宾们刚在首席坐定,作陪的乡邻早一拥而上,“亲家母”、“大姑”、“大嫂”劈头盖脸一阵乱叫,稍顷菜肴齐备,众人咧着嘴,举着杯,也不论香槟红酒,干啤老烧,只是泼命地陪着喝,劝着喝,就差没灌着喝了,场面越是激烈,宾主越是高兴。
  下午,红日渐已西斜,醉醺醺的女眷们深一脚,浅一脚,半推半就地收下男方递来的红包,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望着渐渐消失在村头的新亲背影,小伙儿一家站在杯盘狼藉的堂厅,长长舒了口气:嗨!这门婚事,算是成了!
  结婚当晚,洞房高高燃起一对哭软了身子的红烛,穿着大红嫁衣的新娘,欲语还羞地坐在床边,村里那帮没皮没脸的捣蛋孩子,围定新娘,扯着脖子喊:“新娘子新,坐床墩。一对奶,十八斤。”新娘子的脸红得像树梢熟透了的桃子,却也不急不恼,只浅低着头,吃吃地笑。
  咦,媒人呢?媒人去哪了?他爱去哪去哪吧,这时谁还有閑功夫搭理他呢?
  丧葬篇
  皖西南被山带河,地势险要,自古便引得兵家必争,狼烟四起,千年的生离死别,使其丧葬方式也与他处大不一样。
  二伯是乡里远近闻名的“进房人”。每当村里有老人长者去世了,二伯定会第一个被请到现场,亡人遗体擦洗干净后,裱纸覆脸,摊在块门板上,下人则在屋外寻一处路口,点燃纸轿纸马,供亡灵骑马坐轿赶往阴曹地府。这时除了二伯等人,其它人众须尽数退出房外。
  进房人拿出事先备好的白色丝绵,从头到脚将亡人遗体包裹严实,丝绵在哪里打结,哪里系扣,皆有讲究。绵子殓好后,再给亡人穿上五领三腰的满襟老衣。时辰一到,进房人吆喝下人抬起亡人遗体,毕恭毕敬送入棺内。在亲人阴阳相隔的痛哭流涕声中,厚重的棺盖砰一声闭合上了,至此,逝者告别了这个烟熏火燎的热闹世界。
  亡人入棺后,并不会马上入土,而是在自家菜园或大坝脚下,寻块干燥通风的地方,将棺木暂时安放在那,待三年后再择日下葬,乡人称这暂且寄放的棺材为“厝柩”。厝柩两头皆用水泥砖砌成矮墙,上盖石棉瓦,远远看去,像座遮风蔽雨的小屋。
  质朴的乡亲们认为阴阳一理,暴露于野的亡人,也该有所属于自己的小屋。乡亲们只晓得这规矩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却少有人明白这独特的丧葬风俗后面,浸染着多少先人思乡的血泪。   厝柩寄居荒野三年后,子孙会按照地师指点,买来一块风水绝佳的山地用于安葬先人。下葬前,照例要请来一位经验老到的木匠开棺,棺里的逝者,经过三年的风吹日晒,皮肉早已化尽,只剩下用丝绵包裹着的森森白骨,老木匠和徒弟抬出尸骨,用裱纸遮住颅骨,放在临时搭建的竹床上。随后,老木匠会认真检查棺里每一处角落,确认没有骨头遗漏后,方抡圆大斧,一阵横劈竖剁,木屑飞溅中,大棺已按比例被改成了具小棺。然后,木匠呼喊徒弟取来墨斗,将棺头棺尾正中位置弹上记号,再将尸骨抬入小棺中,盖上棺盖,等待下葬。
  下葬选在个秋冬的吉日,良辰一到,便开始迎坟了。两名幼童,手里捧着厚厚一叠裱纸,走在迎坟队伍最前面,一路走,一路散发买路钱。五名打着赤、橙、黄、绿、蓝五色彩旗的少年,不急不缓,紧随其后。再后面,四条壮汉,肩扛盖着彩绸的小棺,面容肃穆,闷声疾行。棺材头顶,红绳系了只刚会打鸣的公鸡。锣鼓唢呐,一时奏响,烟花爆竹,震耳欲聋,邻居、亲戚、朋友随着送葬的队伍逶迤前行。
  不多时,抬棺的壮汉们早已汗流浃背,步伐疲沓。这时,背后的喇叭唢呐猛地一沉,复又尖锐,冲天炮般直窜云霄。锣手鼓手一齐发威,敲得震天價响,壮汉们齐发声喊,抖擞精神,一鼓作气将小棺抬上了坟山。
  山上的墓穴早打好了,众人忙着在墓穴里烧稻草纸钱,让下葬的先人有个温暖的归处。此时,神秘的地师悄无声息地出现了,地师是个精神矍铄的乡下老人,枯瘦的手里拿柄黑伞,默默站在地脚。地师见时辰已到,解开棺头的公鸡,随手扔在一旁,旋即指挥众人用绳索吊起小棺,缓缓放入墓穴。小棺放稳后,地师下到墓穴,站在棺头,撑开黑伞,打开棺盖,最后一次为先人整理棺椁。
  地师架好罗盘,捻出根白色棉线,和棺尾的徒弟按正中记号拉直棉线,仔细调整颅骨位置。随后,地师举手示意,徒弟紧忙往棺中倾倒筛细的石灰,待棺里铺得平整了,再抽出根色彩鲜艳的鸡毛,沾满香油,一遍遍清洗亡人的颅骨眼窝,事毕,地师暴喝一声,棺盖重新合上了。
  地师铮一声收起黑伞,爬出墓穴,才一挥手,早准备停当的众人即刻提锄掀锹,一齐动手,铲起石灰黄土填平墓穴,一番捶打杵筑,又在上面筑起个圆形坟冢。静立一旁的地师见火候已到,弯腰拾起挣扎啼鸣的公鸡,指天划地,高声呼龙:“一啼荣华富贵,二啼金玉满堂……”众人山呼海啸般应合着“好”,一时鼓乐争鸣,礼花满天,漫山的枯木荒草也在随风朝着新坟颔首致意。
  坟墓下方,尺许左右,又竖起块凿好的石碑,众人依次在碑前磕头私语,祈祷先人安息长眠。至此,先人遗骸在寄居荒野三年后,终于入土为安了。
  只是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丧葬方式也日渐去远了,终有一日,也将像那瓦屑坝上遥远的炊烟一样,逐渐弥散成移民后人午夜梦醒所努力追寻的记忆。
  (编辑·李军)
其他文献
近日,网上一位农民大叔在墙面写字的视频火了起来,只见他不打模板,信手挥就,写出的字如同喷绘印刷一般,被网友称赞为“行走的打印机”。他就是闯荡都市,月入万元,“写”出“开挂人生”的墙体书法家——任明。   初中爱上书法   近期,安徽省合肥市农民大叔任明在墙上写字不打模板,堪比印刷体的视频备受关注。   任明1969年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上初中时,他发现一个字可以写成正楷、魏碑、隶书、仿
我也未曾察觉,它们是什么时候离开我的。在我注意到它们悄无声息时,已是冬日时节。屋檐里安静一片,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嘈杂。心底,不免的生出无限的感伤和惆怅。  近日颇忙,每天上班都走得早,回得晚。往往是夜幕时分,才携一身疲惫进屋。饭后,早就顾不得睡眠以外的事了。对它们是否准备离去,更是好久都没关心过了。记得夏天的时候,每天下班归来,我还能给它们往窗台上搁放一些吃食和水。秋天一忙,倒把它们的存在给完全忽略
2019年3月10日,“一带一路”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节在市青少年宫小剧场隆重启幕。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200余名俄罗斯少年和400余名中国少年以两国青少年喜爱的时尚文化为切入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牡丹江地域文化为特色,通过艺术的语言谱写友谊诗篇,两国青少年充分展现了自我风采,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助推活动氛围。   本场文艺演出立足中俄两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广泛开展
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也。”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   清凉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时而清丽,如悦耳的苏州评弹。   月光清澄,蟋蟀们浅唱低吟,让人心里霍地落
不忘初心 争当青创先锋  张笑颜是创业路上的青年楷模。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脚踏实地地从社区卫生院口腔科室做起,到2017年中旬重新整合后,拥有多家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其创业故事《成功的唯一捷径,就是脚踏实地》被整理并收录于《拼搏成就梦想——中国新时代有志者》一书当中。也正是一路脚踏实地,百合口腔连锁机构获得2019年哈爾滨市精神文明办《货真价实满意店》的称号,同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中,获
2006—2013年赵丽丽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苏黎明士分校从事半导体材料博士后研发工作,挪威Metallkraft新能源公司技术部经理,回国前任美国ARC Energy设备公司中国区副总经理
一.  去年深秋,我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一次画展中,看到青年画家崔晨宇的一幅粉画作品——《在束河》。画中,一位满脸褶皱的纳西族老太太坐在古旧的木质摇椅上,双目平视前方,她的身后是石头堆砌的巷子,结伴而行的年轻姑娘,还有随意放在路边无人看顾的银饰小铺。落日熔金。枯叶满地。天地屏息。一缕斜阳散落,将一个苍老佝偻的身影拉长。  时间在她的沉思中摇晃。就在那时,一个摇摇欲坠的瞬间,我想到一个词语——枯索
谦虚的河流总在大地的最低处,向着不能再低的低洼处流淌。  我们站在高处看低处的河流,悠然的河流,会有心旷神怡之感,这便是河流带来的美好。低处的河流,能够让你俯视它,让卑微的视线有了长长远远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错落。  人,就是这么浅显,略沾沾自喜。爱攀比。比人高了,比人赚了,或耍了什么聪明就莫名的快意,像是一种荣耀与智慧。即便是按捺着这来自心脏跳动的喜悦,目光还是一样流露出鄙夷的神情。  河流就不同
天妇罗其实是油炸食品,日式料理的一类,用面粉、鸡蛋与水和成浆,将禽类肉、鱼虾或者时令蔬菜裹上浆,油炸成金黄色,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的汁吃。好名字岂止对人来说重要,就是食物也同样如此。  《海街日记》,去年的电影,与《小森林》一起被森女们追捧。电影中最小的妹妹铃子到镰仓和姐姐们住在一起的第一餐,要的便是藕片天妇罗。鲜藕去皮切片用盐水浸泡20分钟,低筋粉和鸡蛋加水混合成稀薄像浓米汤样的浆,藕片先蘸干面粉
带孩子来园子玩的时候,我总是会带本书。园子花草丰美,空旷清幽,适合孩子玩耍,也适合读书。来园子里散步玩耍的人多,读书的却寥寥。两年里,也只有我这个早已走出校门的、已做了母亲的人,很不合时宜地捧着本书,跟在孩子后面跳来跑去,然后在孩子安静地看小蚂蚁或者玩土玩石子的时候,逮住空闲看几眼书。  碰见我的人,也多是踏出校门多年的,总是会说:这么用功呀,看的什么书啊?各种目光,各种语气的都有。我总是报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