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诊断)和对照组(实施CT检查诊断),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血肿厚度及损伤部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肿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叶、额叶、轴外、颓叶等是两组患者颅脑损伤的主要部位。结论急性颅脑损伤采用核磁共振临床诊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并且能够更加清晰、客观的反映出患者的血肿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介绍目前绝对重力仪中几种常用的隔振系统及其研究进展,并利用FG5-112绝对重力仪中的Super Spring以及现有的几种隔振系统,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对比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给出各种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下步自主研制隔振系统、提高隔振性能积累经验。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而我国最为主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便是玉米,而且玉米同时也是我国各大农业产品中种植量第一的粮
以2016-02~11期间唐山四分量深孔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S变换技术获得区域构造信息的时频特征,讨论其与近场小震及远场大震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唐山台近场25km范围内5次小震事件发生前的数日内,其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的S变换结果在720~1 440min周期范围内均表现为高能量簇异常,且与潮汐因子的日常形态存在显著差异;2016-04-15日本九州M7.0级地震的同震效应主要对地应力
研究区域重力场的变化必须建立一个具有时空意义的参考系统,也就是时空基准。由于变化始终是相对时空基准而言的,选择不同的时空基准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结果,因此,时空基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