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根植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实践结晶.归根结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制度优势彰显和治理能力体现,是我国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战略,不仅对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内容及其路径进行了高度提炼,而且也为我国边疆治理事业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本文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细致把握其内涵逻辑的基础上,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边疆治理实践进行了全景式追溯,并基于当前我国边疆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安全挑战,对各类安全问题的宏观背景与形成机制展开具体论述,进而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与整体部署,提出既具有鲜明针对性、又相互依托为一体的政策实践体系,从而将边疆治理的各个具
传统节日蕴含了地方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念,是认同表达的符号系统.南岭人围绕流传竹篙火龙节中包含的历史事件、文化记忆,形成了现代竹篙火龙节不同层次的记忆和认同.南岭竹篙火龙节呈现出家族、地域和中华民族认同层次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演进逻辑,并将区域性家族生活、地方社会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共同记忆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进而形成南岭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本文以大尺度、大数据来复兴恩格斯“女性地位的变化与阶级和国家的崛起相联系”的理论,时间跨距从原始公社到殖民时代,重点是当代世界的民族,空间囊括五大洲(南北美洲、澳洲、大洋洲、非洲)十几个民族,围绕女性地位的主轴,纵横交错,有理有据,给人信息冲击与观点震撼.全文用大理论(如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架构小理论(如生产方式、专业分工、异化劳动、殖民前后、妇女角色区分等),讲究概念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做到以方法论驾驭方法,提出不能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来考察民族(虽然马恩提到这个观点,但是当时还未出现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