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音乐感受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鲜明而有特点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通过整个身体的运动去理解、掌握、表现、创造音乐。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它在根本上服从音乐指导。通过体态律动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强有力地影响和刺激,可以调动幼儿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体态律动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和谐的音乐环境
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创设和谐的音乐环境,能让幼儿更专注、更有兴趣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
首先,教师做个有心人,处处为幼儿创设和谐的音乐氛围,将音乐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得各个环节。在进餐前为幼儿播放一段舒缓、优美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进餐。在队列训练中播放一段进行曲让幼儿雄赳赳气昂昂的学习解放军有节奏的起步走。在体育游戏前放一段欢快、热烈的乐曲,让幼儿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手舞足蹈,来个热身运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大凡是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都爱唱歌、表现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一定要为幼儿营造和谐的音乐环境,保护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其次,为幼儿提供趣味性的、多样性的材料,创设丰富的区角,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室里有认识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的图片。音乐区里投放一些打击乐器以及各种发声器。开放一个模拟小舞台,让幼儿有更多的表现和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倾听”是听觉意识和注意力培养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倾听中体验音乐;体验音的高低、大小、强弱。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倾听是体态律动创作的基础。
在倾听过程中不能让幼儿“呆坐干听”、“心猿意马”。要让幼儿真正的听进音乐。要让幼儿“有事可做”。要把“听”做为创造性的活动来理解。如:在倾听过程中,伴随音乐哼唱,自由合拍的做动作。在倾听之后,让幼儿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想象。并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每次倾听时,都有新的发现。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主观的思路来限制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在音乐里畅想的机会和空间。
三、把节奏训练作为起点
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园阶段的主要的音乐活动。”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是,节奏比音高更早的被感觉。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如:拍手、点头、拍肩等。让幼儿在感知节奏之后,来做律动和表演。如歌曲“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旋律欢快、节奏鲜明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幼儿学习歌曲的节奏。通过先拍手、跺脚等动作来表示小青蛙的叫声。教师和幼儿配合来玩“我来说你来做”的节奏游戏。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此歌曲的节奏特点。然后再来学习歌曲、并进行一些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唱边非常有节奏的表演小青蛙的活泼形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通过歌唱、体态律动以及节奏乐等综合表演形式有机的结合。使其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机会。
四、在模仿中创造
体态律动能交给孩子理解复杂的韵律,随着节奏起舞。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模仿是体态律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幼儿模仿教师的所做的动作,先从原地开始,逐渐向多空间多方位发展。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边唱歌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创编动作并表演。幼儿在模仿中获得经验。随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创造。例如,在音乐活动“八只小狗抬花轿”中。在第一次表演活动中我示范性边唱边分别表演“老虎”和“小狗”的形象动作。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跟着我动了起来。于是,有的孩子坐在地上摸屁股,表示小狗摔疼了,有的边做抬轿子的动作边擦汗,表示小狗很辛苦。还有做“大老虎”扇着扇子得意洋洋的样子。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模仿着。在模仿中获得了快乐,更获得了经验。于是在“八只小狗抬花轿”的第二次音乐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不同于上次。他们创造性的表现极具个性,如有的孩子手捂着头蜷缩在地上表示被老虎打的很惨,有的孩子边走边“哭”表示很“委屈”。如此形象张扬个性的场面,令我感动也令我更深刻感觉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创造者。
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体态律动教育存在着广泛而巨大的潜力,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被我们教师所挖掘,应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当来。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音乐环境
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创设和谐的音乐环境,能让幼儿更专注、更有兴趣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
首先,教师做个有心人,处处为幼儿创设和谐的音乐氛围,将音乐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得各个环节。在进餐前为幼儿播放一段舒缓、优美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进餐。在队列训练中播放一段进行曲让幼儿雄赳赳气昂昂的学习解放军有节奏的起步走。在体育游戏前放一段欢快、热烈的乐曲,让幼儿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手舞足蹈,来个热身运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大凡是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都爱唱歌、表现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一定要为幼儿营造和谐的音乐环境,保护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其次,为幼儿提供趣味性的、多样性的材料,创设丰富的区角,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室里有认识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的图片。音乐区里投放一些打击乐器以及各种发声器。开放一个模拟小舞台,让幼儿有更多的表现和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倾听”是听觉意识和注意力培养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倾听中体验音乐;体验音的高低、大小、强弱。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倾听是体态律动创作的基础。
在倾听过程中不能让幼儿“呆坐干听”、“心猿意马”。要让幼儿真正的听进音乐。要让幼儿“有事可做”。要把“听”做为创造性的活动来理解。如:在倾听过程中,伴随音乐哼唱,自由合拍的做动作。在倾听之后,让幼儿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想象。并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每次倾听时,都有新的发现。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主观的思路来限制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在音乐里畅想的机会和空间。
三、把节奏训练作为起点
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园阶段的主要的音乐活动。”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是,节奏比音高更早的被感觉。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如:拍手、点头、拍肩等。让幼儿在感知节奏之后,来做律动和表演。如歌曲“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旋律欢快、节奏鲜明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幼儿学习歌曲的节奏。通过先拍手、跺脚等动作来表示小青蛙的叫声。教师和幼儿配合来玩“我来说你来做”的节奏游戏。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此歌曲的节奏特点。然后再来学习歌曲、并进行一些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唱边非常有节奏的表演小青蛙的活泼形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通过歌唱、体态律动以及节奏乐等综合表演形式有机的结合。使其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机会。
四、在模仿中创造
体态律动能交给孩子理解复杂的韵律,随着节奏起舞。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模仿是体态律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幼儿模仿教师的所做的动作,先从原地开始,逐渐向多空间多方位发展。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边唱歌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创编动作并表演。幼儿在模仿中获得经验。随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创造。例如,在音乐活动“八只小狗抬花轿”中。在第一次表演活动中我示范性边唱边分别表演“老虎”和“小狗”的形象动作。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跟着我动了起来。于是,有的孩子坐在地上摸屁股,表示小狗摔疼了,有的边做抬轿子的动作边擦汗,表示小狗很辛苦。还有做“大老虎”扇着扇子得意洋洋的样子。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模仿着。在模仿中获得了快乐,更获得了经验。于是在“八只小狗抬花轿”的第二次音乐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不同于上次。他们创造性的表现极具个性,如有的孩子手捂着头蜷缩在地上表示被老虎打的很惨,有的孩子边走边“哭”表示很“委屈”。如此形象张扬个性的场面,令我感动也令我更深刻感觉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创造者。
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体态律动教育存在着广泛而巨大的潜力,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被我们教师所挖掘,应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当来。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