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
  生:《故都的秋》。
  一、精美的语言分析
  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
  生:五幅图
  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细、清、真是什么?
  生:細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纵观五幅秋景图,任选你喜欢的一幅,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五个词你们都懂吗?什么叫“炼字”?
  生:“炼字”就是选取某个写得比较生动或深刻的字来对它进行分析。
  师:这样的字多数是什么词性?
  生:动词。
  师:“炼”字是什么偏旁?
  生:火字旁。
  师:视角是什么?
  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师:观察它、表现它、审视它、凝望它。你最喜欢五幅中哪一幅?请选择一幅进行鉴赏。
  (学生讨论)
  生:第三段秋院图中“朝东细数的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中的“一丝一丝”和“漏”这两个词语很好,日光本来就是没有形态的,作者把它写得像有了一种具体的形态。
  师:“画人画虎难画骨”,骨是风骨,是风采,是神韵,日光如何表达,借助的正是这样的“炼字”。
  生:我也选择这一段,“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天色”静态,“飞声”动态。以动衬静,写出了秋季幽静的特点。
  师:表达非常完整。
  生:我从色彩的角度进行赏析,“碧绿的天”“灰色的驯鸽师”“牵牛花的蓝朵”,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多选用青、白、蓝、灰等冷色调,与内心主观情感自然融合。
  师:真好!非常独到的解读,如此冷色调的画面,是作者对故都的不舍眷恋,这种花叫—
  生:牵牛。
  师: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朝荣。日本作家紫式部写《源氏物语》,其中有一个回目叫夕颜,你们猜猜看这两个字怎么写?夕颜,朝荣。
  生:“夕”是“夕阳”的“夕”,“颜”是“容颜”的“颜”。
  师:这就是语感,这就是文化,这就是表达,这就是积淀。能否猜出这朵花的生命有多长?
  生:比较短暂。
  师:具体多少个小时?
  生:十二小时。
  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一种昆虫,朝生暮死叫作蜉蝣。有一朵花,朝生夕死,名字叫夕颜,郁达夫静对的正是这样一朵花,他读出了怎样的生命感?
  生:十分有秋意。
  师:这是怎样的使命感?
  生:蓬勃。
  生:生命的转瞬即逝,生命的悲哀。
  师:若要用书上的词是—
  生:悲凉。
  师:我再追问一下,1934年的郁达夫读出了故都的悲凉。红透上海滩的传奇作家张爱玲,面对孤岛上海、沦陷的香港,面对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她读出的不是悲凉,而是苍凉。你喜欢的词是什么?
  生:苍凉。悲凉主要谈到的是悲而苍凉,强调一种孤独的味道。
  师:程度更深。郁达夫为故都的秋画了五幅画,当然用的是他的文字,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生:秋雨图,我的最爱。“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了索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就这样一个个“又”字,可以看出故都的雨返而往复,忽来忽去。在这样的背景下,郁达夫又写了在雨中的都市闲人穿着青布单衣,咬着烟管,站在桥边,然后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可以看出故都闲人的那种闲适的特点。
  师:咱们暂且就前面的一部分进行探讨,你刚才关注了拟声词?
  生:索列索落。
  师:拟声词就这样活泼着、跳跃着、活跃在文字里。拟声词、感叹词,入诗、入文都需要艺高人胆大,剑走偏锋。李白的《蜀道难》开篇便是三个
  叹词—
  生(齐背):噫—吁—嚱—
  师:你还关注到了一个词“又”,非常细致,什么词性?
  师(引导):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是副词。能够关注到副词的孩子,是诗意盎然的孩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谓、宾、定、状、补,在表情达意上哪个成分更重要?
  生:定、状、补。
  师:你抓住了,也感受到了。
  生:我中意秋蕊图,视觉与触觉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槐落蕊的曼妙,这不能说是曼
  妙吧。
  师:为什么不可以是曼妙?这么好的词语!与景语契合,无关情语。
  生:老师,请允许我请教您一个问题。(大家都微笑)就是“他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我想他“为什么要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为什么不把这些话直接省去了?
  (大家都笑了,为他的质疑鼓掌)
其他文献
当下,语文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景象,其中,“诗意语文”作为“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主张诗意合一、知行诗意,以真、美、情为初心,其内涵包括诗心、诗情、
笔者听过很多节一菲老师的课,无论是缠绵悱恻的《边城》,还是柔情似水的《子衿》;无论是金戈铁马的《周亚夫军细柳》,还是优雅动人的《归园田居》;无论是大气厚重的《平凡的
期刊
在社会积极倡导和推动读书活动的今天,许多区域和学校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的效果并不乐观.从表面看,是教师思想守旧和态度消极所致,但其实质往往是领导管理能力薄弱和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