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很多媒体在关怀大众的时候,都出现了误用人文关怀的情况。为了让新闻媒体对此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分析人文关怀误用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人文关怀 新闻评析 南方周末 冰点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是《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这句铿锵之言可以视作新闻媒体关注人文关怀的振臂一呼。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受众本位的基本理念迅速崛起, 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不断向人文关怀靠拢,报道中人性的内容得到加强。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今很多媒体在关怀大众的时候,都出现了误用人文关怀的情况,让受众(报道对象)难以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的精神,甚至还对他们造成了实质性伤害。为了让新闻媒体对此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笔者将从下述三个角度分析人文关怀误用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媒体平民化:不唯受众是听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芸芸众生。但是,将新闻人文关怀简单地等同于唯受众是听,甚至在新闻评析中把受众的兴趣——这种变质的人文关怀作为考察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有学者认为,媒体有受众的意识是对的,但是不能唯受众是听。受众中心论不是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
今年2月,媒体捧红了一位叫做罗玉凤的姑娘,美其名曰“凤姐”,一时间,关于凤姐的报道铺天盖地,从最开始的《女子征婚称非北大清华硕士不嫁引发热议》(2010年2月4日,红网)到《凤姐遭鸡蛋砸头场面险失控:因为他被我拒绝过》(2010年5月17日,新华网),再到现在媒体的不闻不问,这场声势浩大的媒介集体炒作可笑可叹。其实,媒体关注罗玉凤这样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关注集中在对罗玉凤的谩骂和讽刺,只是为了简单地迎合受众那永远填不满的好奇心,无疑是对人文关怀的扭曲和误用。
而以平民化视角为人称道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它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但又高于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因为它不媚俗,不唯受众是听。《冰点》所选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那些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通过对普通人命运的揭露,折射出时代的某种欠缺,无论是道德文化上的,还是体制上的。笔者认为,这种报道原则,就是对不唯受众是听的最佳阐释。
2010年12月22日的《冰点》特稿《第334个名字》,讲述了一个在最美最安静的地方展示生命意义的故事。在这个与生命的意义有关的故事里,开诚老人捐出遗体的决定、袁武和学生们解剖遗体时的敬畏、生命意义展室中或薄或厚的遗嘱……每一个画面都催人泪下,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厚重。这个选题无疑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 选择的是平民百姓身边最欲知但又不甚了了的人和事,它体现了《冰点》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心平民生活, 反映平民呼声,努力找寻发生在平凡人身边的美德和价值, 让这些东西去激励人们继续努力生活和抗争。
媒体态度:尊重而非同情
当前,很多新闻报道都把人文关怀与“同情、贫穷、伤感”等词挂钩,媒体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
人文关怀原则,是要看新闻作品是否对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持同样的尊重和关怀态度,而不是一提到关怀的对象就想起贫穷、伤感和同情。这种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不管报道对象处于什么生存环境、什么家庭背景, 在报道中都会得到平等的对待,而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搀杂了矫情成分的“关怀”。
我们不妨来举例比较一下。首倡“人文关怀”办报策略的《南方周末》,在2005年10月13日的头版《发廊女生前日记怆平生, 欢颜后沧桑身世发人思》中, 报道了一名失足妇女(卖淫女)的沧桑人生。记者以平等的视角, 用纪实性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女主人公及其丈夫由农村走进城市, 那充满辛酸、苦难却不乏快乐和希望的生活。还原在我们面前的苟丽(报道对象),和我们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和我们一样追求美好生活, 和我们一样性情善良、坚强, 和我们一样有爱有恨。而同样是对失足妇女的报道,2010年4月28日出现在《福州日报》的《卖淫女建QQ群网上招嫖,辩称“用身体写作”》却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不是平等的对话,没有对人物心理的挖掘,玉林(报道对象)的行为就被定性成为卖淫求富,而她为何求富,为何要通过卖淫求富,这些问题都没有体现。通篇看下来,笔者看不到玉林作为一个有个性、有尊严的人的存在,她的身上,只留下一个失足妇女的标签。
媒体操守:真实而不滥情
新闻媒介在关怀大众的时候, 往往会带上记者自身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进叙述中。例如10年12月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事件最初媒体出于对牺牲民警张宁海的人文关怀,在没有给18名学子说话机会的时候,就一致将矛头指向他们,批判他们的冷漠自私。但是,随着学生陆续回应,我们看到他们的种种冷漠说辞其实是被舆论放大的,之前的众多新闻报道掺杂着一些记者的个人情绪,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对于这个问题, 新闻媒体要有清醒的认识。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媒体的生命。一个媒体,仍应以真实为最高操守,当人文关怀要以牺牲真实为代价时,这种人文关怀就变了质。
如何才能把握好人文关怀和新闻真实之间的比例,中国青年报《冰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曾说过,“我有悲悯之心,但我不以悲悯为标准”。当《冰点》记者感受到普通人的悲欢时,他们会不断提醒自己“真相、真相”,以保持客观和冷静,从而不断深入下去层层逼近真相。
作为时代的瞭望者和记录者,新闻媒体必须坚守不渝,警惕人文关怀变质,切勿让无力者继续无力,悲观者不再前行!
如何才能做到平视而不是俯视?笔者以为,第一,媒体的人文关怀不是简单的关注, 不是消极的同情眼泪,而是要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侧重于精神的弘扬。第二, 要考虑合适的时机,困境中的人往往难以自拔, 媒体介入的时机要好好把握。第三, 避免对采访对象隐私的侵犯, 维护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第四, 注意避免在采访过程中的伤害。记者对弱势群体的采访, 要有平等的视角, 应该体现出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人文关怀 新闻评析 南方周末 冰点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是《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这句铿锵之言可以视作新闻媒体关注人文关怀的振臂一呼。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受众本位的基本理念迅速崛起, 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不断向人文关怀靠拢,报道中人性的内容得到加强。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今很多媒体在关怀大众的时候,都出现了误用人文关怀的情况,让受众(报道对象)难以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的精神,甚至还对他们造成了实质性伤害。为了让新闻媒体对此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笔者将从下述三个角度分析人文关怀误用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媒体平民化:不唯受众是听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芸芸众生。但是,将新闻人文关怀简单地等同于唯受众是听,甚至在新闻评析中把受众的兴趣——这种变质的人文关怀作为考察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有学者认为,媒体有受众的意识是对的,但是不能唯受众是听。受众中心论不是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
今年2月,媒体捧红了一位叫做罗玉凤的姑娘,美其名曰“凤姐”,一时间,关于凤姐的报道铺天盖地,从最开始的《女子征婚称非北大清华硕士不嫁引发热议》(2010年2月4日,红网)到《凤姐遭鸡蛋砸头场面险失控:因为他被我拒绝过》(2010年5月17日,新华网),再到现在媒体的不闻不问,这场声势浩大的媒介集体炒作可笑可叹。其实,媒体关注罗玉凤这样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关注集中在对罗玉凤的谩骂和讽刺,只是为了简单地迎合受众那永远填不满的好奇心,无疑是对人文关怀的扭曲和误用。
而以平民化视角为人称道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它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但又高于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因为它不媚俗,不唯受众是听。《冰点》所选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那些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通过对普通人命运的揭露,折射出时代的某种欠缺,无论是道德文化上的,还是体制上的。笔者认为,这种报道原则,就是对不唯受众是听的最佳阐释。
2010年12月22日的《冰点》特稿《第334个名字》,讲述了一个在最美最安静的地方展示生命意义的故事。在这个与生命的意义有关的故事里,开诚老人捐出遗体的决定、袁武和学生们解剖遗体时的敬畏、生命意义展室中或薄或厚的遗嘱……每一个画面都催人泪下,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厚重。这个选题无疑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 选择的是平民百姓身边最欲知但又不甚了了的人和事,它体现了《冰点》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心平民生活, 反映平民呼声,努力找寻发生在平凡人身边的美德和价值, 让这些东西去激励人们继续努力生活和抗争。
媒体态度:尊重而非同情
当前,很多新闻报道都把人文关怀与“同情、贫穷、伤感”等词挂钩,媒体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
人文关怀原则,是要看新闻作品是否对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持同样的尊重和关怀态度,而不是一提到关怀的对象就想起贫穷、伤感和同情。这种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不管报道对象处于什么生存环境、什么家庭背景, 在报道中都会得到平等的对待,而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搀杂了矫情成分的“关怀”。
我们不妨来举例比较一下。首倡“人文关怀”办报策略的《南方周末》,在2005年10月13日的头版《发廊女生前日记怆平生, 欢颜后沧桑身世发人思》中, 报道了一名失足妇女(卖淫女)的沧桑人生。记者以平等的视角, 用纪实性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女主人公及其丈夫由农村走进城市, 那充满辛酸、苦难却不乏快乐和希望的生活。还原在我们面前的苟丽(报道对象),和我们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和我们一样追求美好生活, 和我们一样性情善良、坚强, 和我们一样有爱有恨。而同样是对失足妇女的报道,2010年4月28日出现在《福州日报》的《卖淫女建QQ群网上招嫖,辩称“用身体写作”》却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不是平等的对话,没有对人物心理的挖掘,玉林(报道对象)的行为就被定性成为卖淫求富,而她为何求富,为何要通过卖淫求富,这些问题都没有体现。通篇看下来,笔者看不到玉林作为一个有个性、有尊严的人的存在,她的身上,只留下一个失足妇女的标签。
媒体操守:真实而不滥情
新闻媒介在关怀大众的时候, 往往会带上记者自身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进叙述中。例如10年12月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事件最初媒体出于对牺牲民警张宁海的人文关怀,在没有给18名学子说话机会的时候,就一致将矛头指向他们,批判他们的冷漠自私。但是,随着学生陆续回应,我们看到他们的种种冷漠说辞其实是被舆论放大的,之前的众多新闻报道掺杂着一些记者的个人情绪,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对于这个问题, 新闻媒体要有清醒的认识。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媒体的生命。一个媒体,仍应以真实为最高操守,当人文关怀要以牺牲真实为代价时,这种人文关怀就变了质。
如何才能把握好人文关怀和新闻真实之间的比例,中国青年报《冰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曾说过,“我有悲悯之心,但我不以悲悯为标准”。当《冰点》记者感受到普通人的悲欢时,他们会不断提醒自己“真相、真相”,以保持客观和冷静,从而不断深入下去层层逼近真相。
作为时代的瞭望者和记录者,新闻媒体必须坚守不渝,警惕人文关怀变质,切勿让无力者继续无力,悲观者不再前行!
如何才能做到平视而不是俯视?笔者以为,第一,媒体的人文关怀不是简单的关注, 不是消极的同情眼泪,而是要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侧重于精神的弘扬。第二, 要考虑合适的时机,困境中的人往往难以自拔, 媒体介入的时机要好好把握。第三, 避免对采访对象隐私的侵犯, 维护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第四, 注意避免在采访过程中的伤害。记者对弱势群体的采访, 要有平等的视角, 应该体现出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