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语作为交际的辅助工具之一,在青少年英语教育中已被提到错误的高度。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英语教育现状的阐述,以英语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提出有效而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英语教育方式的设想。
[关键词] 英语教育 应试教育 终生教育 交际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反对英语大众教育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英语教育到底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全民英语是否必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
一、我国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
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这是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开端。直到1862年 ,在恭亲王奕沂(1833—1898)的反复奏请下,清政府才在俄罗斯文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 英语和法、日等国语言。
此后的4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漫长的萌芽阶段。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宫中学堂章 程》,开始兴办中学堂,并将英语列为中学堂的必修课程。这样,我国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19 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将英语规定为中学的必修课程。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国,规定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英语课标准》,其中规定了 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 ,有机会学习英语的人不多。故英语教学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期。国家把外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并逐步由专门机构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英、俄语教材。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扩大了开设 英语的学校,英语教学又逐步走上了正轨。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學校招生考试制度,“英语热”伴随求知热在全国迅速掀起。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 以10%记入总分,以后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语高考总分以100%记入总分。 从此英语成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 目之一,在这以后的十几年里,是我国英语教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英语教 学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态势还在继续。
二、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在英语学习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英语教育渐渐变得畸形。我们教育者不得不面对下面这些由英语教育衍生出来的问题。
首先,在全民学习英语热潮下,英语的重要性被过分的强调。
不可否认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但中国英语教育的这种重要性被严重夸大了。
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班,双语教学似乎成为孩子成就精英的敲门砖,似乎从幼儿园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标志。
据调查,中国人人均学习英语的时间,大约在十年左右。时间长者要学到博士阶段,大概要学习近二十年。但真正能用到英语的究竟有多少?中国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可能终生都用不到的英语上,在时间和精力上势必挤占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而且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但却不得不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反复折磨中苦苦挣扎。一方面造成很大的挫败感,在很大程度上消磨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浪费首先是时间和精力上的,许多人辛辛苦苦学习的英语于长期没有应用的机会,往往在走上社会之后不久就很快忘掉了。几年过去,多数人基本上也就停留在Bye Bye的水平上。如果我们把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视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那么对这种资源的无谓消耗是多么让人痛心。
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职称考试中英语考试乱象频生,将英语教育的荒谬性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然,这不能怪英语。问题出在人们对英语太重视了。
教育部编制的教学大纲将英语列为必修课程;而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所颁布的中考、高考、研究生录取考试、职称考试的考试大纲中,英语都是必考科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政府指导学校教育和考试的政策性文件,对于教学单位,对于学生、考生,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的。你不能通过这门考试,就不能获得学位、不能得到职称。
很多人论证说,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得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印度学校一直以英语进行教学,科技人员可以毫不费力地使用英语。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也都被人们引为在公立学校强制进行英语教育的的论据。但要注意,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渊源,其宪法或宪法惯例普遍将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
而在中国内地,宪法虽无明确规定,但根据不成文的宪法惯例,中文和汉语是唯一的通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宪法甚至毋须专门进行规定,而具体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则明确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通用语言文字”,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据此,仅就语言教育而言,公民接受中文教育,是完全合法的。
其次,青少年英语教育使学生学习兴趣受挫。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渐渐成为公认的传统。这对年轻一代今后形成牢固的知识技能基础、进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当中小学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再是一次接受终身受益的时候,“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一些过去不被视为基础的“软实力”,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正直的人格,塑造自信的个性,体育精神,创新规划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是终身性的。比如,一位获得了数学奥林匹克奖牌的学生,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学数学了!”这意味着尽管他的数学知识很扎实,可他在学会数学的同时“学会”了痛恨数学,失去了继续钻研数学的兴趣,这种参赛活动也难以成为推动他终身发展的动力。相反,一些被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可以通过软实力的夯实基础,通过自我发现,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说,面对一个变化越来越丰富的未来,兴趣、习惯、人格、志向、责任心等等这些基础性的“软件”,有时显得比知识、技能这些“硬件”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战略选择。教育与生活本是紧密联系的,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不要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主张相一致。当前的英语教育仍然受物质社会影响,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中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有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片面追求普及率,国际化,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不利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部分英语教师兢兢业业,课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英语语境,组织各种课堂活动,秉承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然而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在小学学习过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抵触情绪,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英语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中学生对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东西能很有激情的表达,作为非母语而且实际运用不多的英语反而成为向外界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绊脚石,自然也没办法发自内心的热爱。
三、开展有效而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英语教育模式
首先,积极探索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内课外双向互动教学,课堂学知识,课外多实践。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当吃穿住行都需要使用英语表达时,学习英语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当交流的欲望被激发,说英语成为一种乐趣,从而才真正发挥了英语的工具效力。
其次,把英语作为选修而不是必修课程。盲目强调英语水平,忽视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实是舍本逐末。片面强调英语水平,不但降低了学术界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性,因为许多有想法有志向的同志被错误的制度拦在了门外,而且使科研工作者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耗费于其上,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所以,让英语教育回归本位,不把英语作为评价人才的必要或唯一标准。
第三、开设多种类英语或其他语种课程,改变目前外语语种单一的状况。 英语不应该只局限于日常会话的阶段。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新的英语教学资源,扩宽接受英语的渠道。实际上语言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吸引力,如文学英语,电影英语以及符合专业需要的英语,都能体现教育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发扬。同时要创造条件开设其他重要语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语种进行学习。
英语教育是以英语作为交流的一种工具,身处封闭的前人学习它是希望通过与当时强大的英美文化的沟通来更快的提高,获益。但这交流并不需要全民参与。现今,通讯发达,言语障碍早已可以运用机器或专业机构来消弭。而如何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争胜,抢占当今科技文明的制高点才是核心问题,显然强制性的英语教育和英语评价决定论已是当今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英语作为辅助工具之一,已被提到错误的高度。回归英语教育的本质,已不是我们个体的呼声,而是现实进步的要求。走出英语大众教育的误区,把英语看做是一种交流而不是测评人才的工具。只有不断探索,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世贵、庞江、吕振清.教师应用心理学60个案例[C].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
[2]杨晓微.学会生存——以终生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 http://www.wzms.com/read.asp?wzms=.7055475&newsID=7771.
[3]于智博、周奕、史青星.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 英语教育 应试教育 终生教育 交际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反对英语大众教育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英语教育到底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全民英语是否必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
一、我国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
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这是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开端。直到1862年 ,在恭亲王奕沂(1833—1898)的反复奏请下,清政府才在俄罗斯文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 英语和法、日等国语言。
此后的4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漫长的萌芽阶段。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宫中学堂章 程》,开始兴办中学堂,并将英语列为中学堂的必修课程。这样,我国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19 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将英语规定为中学的必修课程。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国,规定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英语课标准》,其中规定了 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 ,有机会学习英语的人不多。故英语教学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期。国家把外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并逐步由专门机构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英、俄语教材。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扩大了开设 英语的学校,英语教学又逐步走上了正轨。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學校招生考试制度,“英语热”伴随求知热在全国迅速掀起。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 以10%记入总分,以后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语高考总分以100%记入总分。 从此英语成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 目之一,在这以后的十几年里,是我国英语教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英语教 学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态势还在继续。
二、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在英语学习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英语教育渐渐变得畸形。我们教育者不得不面对下面这些由英语教育衍生出来的问题。
首先,在全民学习英语热潮下,英语的重要性被过分的强调。
不可否认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但中国英语教育的这种重要性被严重夸大了。
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班,双语教学似乎成为孩子成就精英的敲门砖,似乎从幼儿园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标志。
据调查,中国人人均学习英语的时间,大约在十年左右。时间长者要学到博士阶段,大概要学习近二十年。但真正能用到英语的究竟有多少?中国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可能终生都用不到的英语上,在时间和精力上势必挤占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而且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但却不得不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反复折磨中苦苦挣扎。一方面造成很大的挫败感,在很大程度上消磨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浪费首先是时间和精力上的,许多人辛辛苦苦学习的英语于长期没有应用的机会,往往在走上社会之后不久就很快忘掉了。几年过去,多数人基本上也就停留在Bye Bye的水平上。如果我们把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视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那么对这种资源的无谓消耗是多么让人痛心。
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职称考试中英语考试乱象频生,将英语教育的荒谬性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然,这不能怪英语。问题出在人们对英语太重视了。
教育部编制的教学大纲将英语列为必修课程;而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所颁布的中考、高考、研究生录取考试、职称考试的考试大纲中,英语都是必考科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政府指导学校教育和考试的政策性文件,对于教学单位,对于学生、考生,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的。你不能通过这门考试,就不能获得学位、不能得到职称。
很多人论证说,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得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印度学校一直以英语进行教学,科技人员可以毫不费力地使用英语。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也都被人们引为在公立学校强制进行英语教育的的论据。但要注意,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渊源,其宪法或宪法惯例普遍将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
而在中国内地,宪法虽无明确规定,但根据不成文的宪法惯例,中文和汉语是唯一的通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宪法甚至毋须专门进行规定,而具体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则明确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通用语言文字”,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据此,仅就语言教育而言,公民接受中文教育,是完全合法的。
其次,青少年英语教育使学生学习兴趣受挫。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渐渐成为公认的传统。这对年轻一代今后形成牢固的知识技能基础、进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当中小学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再是一次接受终身受益的时候,“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一些过去不被视为基础的“软实力”,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正直的人格,塑造自信的个性,体育精神,创新规划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是终身性的。比如,一位获得了数学奥林匹克奖牌的学生,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学数学了!”这意味着尽管他的数学知识很扎实,可他在学会数学的同时“学会”了痛恨数学,失去了继续钻研数学的兴趣,这种参赛活动也难以成为推动他终身发展的动力。相反,一些被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可以通过软实力的夯实基础,通过自我发现,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说,面对一个变化越来越丰富的未来,兴趣、习惯、人格、志向、责任心等等这些基础性的“软件”,有时显得比知识、技能这些“硬件”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战略选择。教育与生活本是紧密联系的,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不要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主张相一致。当前的英语教育仍然受物质社会影响,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中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有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片面追求普及率,国际化,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不利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部分英语教师兢兢业业,课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英语语境,组织各种课堂活动,秉承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然而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在小学学习过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抵触情绪,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英语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中学生对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东西能很有激情的表达,作为非母语而且实际运用不多的英语反而成为向外界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绊脚石,自然也没办法发自内心的热爱。
三、开展有效而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英语教育模式
首先,积极探索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内课外双向互动教学,课堂学知识,课外多实践。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当吃穿住行都需要使用英语表达时,学习英语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当交流的欲望被激发,说英语成为一种乐趣,从而才真正发挥了英语的工具效力。
其次,把英语作为选修而不是必修课程。盲目强调英语水平,忽视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实是舍本逐末。片面强调英语水平,不但降低了学术界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性,因为许多有想法有志向的同志被错误的制度拦在了门外,而且使科研工作者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耗费于其上,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所以,让英语教育回归本位,不把英语作为评价人才的必要或唯一标准。
第三、开设多种类英语或其他语种课程,改变目前外语语种单一的状况。 英语不应该只局限于日常会话的阶段。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新的英语教学资源,扩宽接受英语的渠道。实际上语言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吸引力,如文学英语,电影英语以及符合专业需要的英语,都能体现教育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发扬。同时要创造条件开设其他重要语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语种进行学习。
英语教育是以英语作为交流的一种工具,身处封闭的前人学习它是希望通过与当时强大的英美文化的沟通来更快的提高,获益。但这交流并不需要全民参与。现今,通讯发达,言语障碍早已可以运用机器或专业机构来消弭。而如何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争胜,抢占当今科技文明的制高点才是核心问题,显然强制性的英语教育和英语评价决定论已是当今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英语作为辅助工具之一,已被提到错误的高度。回归英语教育的本质,已不是我们个体的呼声,而是现实进步的要求。走出英语大众教育的误区,把英语看做是一种交流而不是测评人才的工具。只有不断探索,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世贵、庞江、吕振清.教师应用心理学60个案例[C].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
[2]杨晓微.学会生存——以终生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 http://www.wzms.com/read.asp?wzms=.7055475&newsID=7771.
[3]于智博、周奕、史青星.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