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Q值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角膜Q值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可行性及残留不同球差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情况。

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实施白内障摘除术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77只眼),其中男性62例(90只眼),女性58例(87只眼),平均年龄(66.2±8.2)岁。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通过角膜Q值计算患眼球差,个性化选择合适的非球面IOL,使术后全眼球差为+0.1 μm(正球差组)或0.0 μm(零球差组),对照组依据患者的意愿选择IOL。术后观察患者球差及1、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包括无眩光和有眩光)和立体视。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球差:正球差组为(0.111±0.023)μm,零球差组为(0.020±0.019)μm,对照组为(0.299±0.073)μm;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1.607;P>0.05);3个月有眩光和无眩光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均显示:在全空间频率正球差组对比敏感度优于零球差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85,35.493,19.969,20.572;P<0.05),中低频率占主要优势;而在3、6 c/d零球差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6,7.521;P<0.05),在12、18 c/d零球差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2,0.848;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立体视觉3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4,157.265;P<0.05)。

结论

角膜Q值引导下的个体化IOL植入具有可行性,且术后保留+0.1 μm球差能达到最佳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而术后保留0.0 μm球差较传统方法也能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低空间频率。(中华眼科杂志,2017,53:814-820)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5例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伴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证的15例病因不同的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伴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以及遗传学检查结果,并对13个致病基因的生理功能及分子信号通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5例患儿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月龄至15岁(中位数27月龄)。2例仅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究不明病因早发癫痫性痉挛的遗传性病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3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17例不明病因早发癫痫性痉挛的患儿(男9例,女8例,就诊年龄1~8月龄),排除各种已知的病因(如感染性、代谢性、结构性、免疫性病因),排除临床表型及疾病特征可诊断的遗传相关疾病;进行神经系统Panel(包含1 427个癫痫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拷贝数变异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病例基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是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相差甚远,远不足以消除我国的白内障盲。CSR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从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基层眼科资源配置、城市基层眼科合作及经济因素影响4个方面,对如何提升CSR进行述评,旨在引导我国眼科工作者关注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提升白内障手术治疗的
期刊
目的探讨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层间积液综合征(IFS)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屈光变化、相干光层析成像(OCT)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福州东南眼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诊治的6例(9只眼)IFS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双眼3例、单眼3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29岁,平均(24.8±4.0)岁。记录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等信息,并分析裂隙灯显
视神经脊髓炎疾病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欧美人群。视神经炎是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水溶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发现是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研究中一个里程碑,成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的诊断标准。但临床中20%~30%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AQP-4抗体检测为阴性。随着基于细胞分析法技术的进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分析和总结MOG抗体在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HOA)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眼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6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检查的白内障患者625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365例,年龄(71.2±8.0)岁。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4个组。采用iTrace像差仪测量患者角膜前表面中央6 mm直径的HOA值。患者年龄和眼轴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和三叶草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减少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备受关注。目前临床常采用聚维酮碘结膜囊灌洗、手术末前房注射抗生素等方法预防术后感染。聚维酮碘的应用浓度、方式以及作用时间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用于前房注射的抗生素也有很多选择,各种方法均存在不良反应。无菌手术贴膜在术中隔离菌群、预防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效果尚无法确定。本文就白内障摘除术后预防感染中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