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是大非”具有强烈的“排中性”,在它面前不允许模糊不清,不允许模棱两可,更不允许“泯除是非”
正确的大是大非观,不仅决定着領导干部的行为选择,而且直接影响着領导体系、国家肌体的整合状态与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与现实表明,原本是非清晰、善恶昭彰、不容置疑的大是大非问题,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会由于重重迷雾的干扰而在某些人眼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以至有些領导干部因此坠入“大非”泥潭不可自拔。惨痛的教训给了我们深刻的政治启示:領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大是大非观念,高筑党性防线,唯如此才能经受住考验,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让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永驻不变。
“是非”者,对错也。自从人类有了伦理意识,“是非”就产生了。如果说在社会生活領域还存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中间地带,并为灰色的理论增加一抹趣味色彩,那么在政治立场问题上,意欲借用“中庸”调和以创造腾挪自如的空间,使自己脚踩两只船、左右逢源就是政治上的“滑头”、墙上之草了。
在为官治政方面,中国自古强调明事理,辨是非,别黑白,行端坐正。如《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作为古代中国一类重要的典章制度,被规定为判明正确与错误的准绳,反映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诉求,是自古以来判断治政者言行是非曲直的规则;“礼”——作为裁判政治实践主体言行是是非非的准则,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官员甚至普通百姓的特别重视,“礼”更是成为官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律条。
“是非”之前再着一“大”字,形成“大是大非”的组合,就意味着原本词意信息相对宽泛的“是非”瞬间受到了压缩与适用范围的确定性,被赋予了极具原则性、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化色彩,成为考验領导干部立场、态度的首要标准。“大是大非”具有强烈的“排中性”,在它面前不允许模糊不清,不允许模棱两可,更不允许“泯除是非”。面对大是大非,領导干部立场必须坚定,态度必须鲜明,观点必须明确,判断必须清晰,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唯如此,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与潮流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立足,正义才能伸张。
在数千年政治文明发展中,中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官德”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是为官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忠君爱国为本,一切以职守、信念为上,“临患不忘国”,“尽忠极劳以致死”。这也赋予“忠”以“領袖群伦”、判断大是大非根本性标准的角色,更成为仁人志士面临重大抉择时的最高行为准则。为官自古重是非,是古代官员为政治国的重要修养,是古人为今日領导干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穿越时空界限的稳定性与深邃的哲理性,值得深入继承,发扬光大。
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当今的領导干部而言,这个“本”就是大是大非观,其内容就是坚持党的領导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自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这个“本”,是当今每一名領导干部的思想与行为坐标,更是立身之本、为政之本。这个“本”确立了、稳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道”也就产生了。舍此,就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面前放松警惕,解除思想武装,迷失前进的方向,最终走上邪路,甚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而身败名裂,遑论兑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铮铮誓言!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肖楠 美编/李祥峰
正确的大是大非观,不仅决定着領导干部的行为选择,而且直接影响着領导体系、国家肌体的整合状态与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与现实表明,原本是非清晰、善恶昭彰、不容置疑的大是大非问题,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会由于重重迷雾的干扰而在某些人眼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以至有些領导干部因此坠入“大非”泥潭不可自拔。惨痛的教训给了我们深刻的政治启示:領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大是大非观念,高筑党性防线,唯如此才能经受住考验,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让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永驻不变。
“是非”者,对错也。自从人类有了伦理意识,“是非”就产生了。如果说在社会生活領域还存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中间地带,并为灰色的理论增加一抹趣味色彩,那么在政治立场问题上,意欲借用“中庸”调和以创造腾挪自如的空间,使自己脚踩两只船、左右逢源就是政治上的“滑头”、墙上之草了。
在为官治政方面,中国自古强调明事理,辨是非,别黑白,行端坐正。如《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作为古代中国一类重要的典章制度,被规定为判明正确与错误的准绳,反映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诉求,是自古以来判断治政者言行是非曲直的规则;“礼”——作为裁判政治实践主体言行是是非非的准则,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官员甚至普通百姓的特别重视,“礼”更是成为官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律条。
“是非”之前再着一“大”字,形成“大是大非”的组合,就意味着原本词意信息相对宽泛的“是非”瞬间受到了压缩与适用范围的确定性,被赋予了极具原则性、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化色彩,成为考验領导干部立场、态度的首要标准。“大是大非”具有强烈的“排中性”,在它面前不允许模糊不清,不允许模棱两可,更不允许“泯除是非”。面对大是大非,領导干部立场必须坚定,态度必须鲜明,观点必须明确,判断必须清晰,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唯如此,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与潮流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立足,正义才能伸张。
在数千年政治文明发展中,中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官德”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是为官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忠君爱国为本,一切以职守、信念为上,“临患不忘国”,“尽忠极劳以致死”。这也赋予“忠”以“領袖群伦”、判断大是大非根本性标准的角色,更成为仁人志士面临重大抉择时的最高行为准则。为官自古重是非,是古代官员为政治国的重要修养,是古人为今日領导干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穿越时空界限的稳定性与深邃的哲理性,值得深入继承,发扬光大。
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当今的領导干部而言,这个“本”就是大是大非观,其内容就是坚持党的領导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自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这个“本”,是当今每一名領导干部的思想与行为坐标,更是立身之本、为政之本。这个“本”确立了、稳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道”也就产生了。舍此,就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面前放松警惕,解除思想武装,迷失前进的方向,最终走上邪路,甚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而身败名裂,遑论兑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铮铮誓言!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肖楠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