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在手法闭合复位的基础上,采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钢板及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治疗.采用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跟骨解剖参数和Maryland评分等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5个月.跟骨长度术前为(69.54±2.71)mm,术后2周为(72.84±2.33)mm,末次随访为(72.69±1.93)mm;跟骨宽度术前
【机 构】
:
江苏无锡市中医医院 江苏无锡,214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在手法闭合复位的基础上,采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钢板及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治疗.采用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跟骨解剖参数和Maryland评分等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5个月.跟骨长度术前为(69.54±2.71)mm,术后2周为(72.84±2.33)mm,末次随访为(72.69±1.93)mm;跟骨宽度术前为(35.31±2.16)mm,术后2周为(31.25±2.41)mm,末次随访为(30.82±2.61)mm;跟骨高度术前为(33.34±1.95)mm,术后2周为(38.33±1.88) mm,末次随访为(38.13±1.92) mm;跟骨Gisanes角术前为98.09°±5.03°,术后2周为123.66°±2.47°,末次随访为122.62°±3.16°;跟骨B(o)hler角术前为8.10°±4.31°,术后2周为28.36°±3.79°,末次随访为26.05°±3.48°;Maryland评分术前为(53.25±13.19)分,末次随访为(85.95±11.79)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为部分跟骨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拔戳揉捻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及住院的70例网球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拔戳揉捻手法治疗,对照组局部涂抹扶他林软膏后佩戴护肘.治疗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的有效率、VAS评分、Mayo肘功能评分(MEPS)及局部压痛值的变化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较前均有好转,两组的有效率、治疗后VAS评分、Mayo肘功能评分及局部压痛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髌股关节紊乱症是以髌股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约占所有膝关节问题的20%~40%,主要以负重蹲起时髌周疼痛(上下楼梯、下蹲加剧),不稳(乏力、腿打软),绞索(多在负重情况发生),膝关节肿胀,平路步行时膝关节易产生疲劳等为临床表现.其发病年龄较广,10~60岁患者均有报道,以女性多见,临床中髌股关节不稳定、髌骨不稳、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等是诱发髌股关节紊乱症的重要原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0~17岁年龄段的青少年髌骨脱位发病率每10万人中可高达29人,其中髌骨复发性脱位的发病率较初次脱位的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等数据库,提取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31篇,总样本量为2456例,其中试验组1270例、对照组11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5.32,95%CI[4.09,6.92],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22,95%CI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