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的本源所在。文章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剖析入手,总结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原则、方法与流程,并呼吁大学生、高校及企业合力建构供需匹配、资源节约的无缝对接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连创新高,然而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骤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其中,提升就业能力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其就业能力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毕业后获得、保留并转换工作机会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看重的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素质。
这表明: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与方法上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单纯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应在于使其具备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能力素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类教学内容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融入培养与发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受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结构及劳动力结构失衡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令人担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残酷的就业压力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仍日益凸现。
综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应用型人才仍是市场需求的主流。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应坚定不移地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根本目标,紧扣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旋律,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使用、资源配置等方面,摒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禁锢,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完善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培养体系。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如果说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客户是用人单位,那么作为生产者的高校就有必要仔细研究客户的需求,并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观乃至人才培养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对天津市部分高校450名大学生和1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将近7成的大学生不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中,高达68.48%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应聘时最为重要的“砝码”。然而,分别有超过5成和4成的用人单位表示,他们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对“专业水平”表示关注的仅占27.63%。若高校能够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并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策略与方法,将有助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前提
网上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目前85.76%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严重匮乏。
自我认知的目的是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自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人格特质和职业能力;探讨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力;有效发挥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促进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在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职业指导、进行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高校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构架起学生自我认知与择业就业相嫁接的有效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特征与择业目标的理想匹配,提升职业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就业成功率的提高。
4.以产学合作为依托
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是互相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若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则将大大节约企业的培训与开发成本,并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业绩收获;若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地将有关需求提供给高校,并与高校进行资源共享,无疑将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并节约成本、减少投入。然而,目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远远不够,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供需矛盾始终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笔者认为:若高校与用人单位能同时认识到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培养目标、需求信息、师资互换、软硬环境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广泛的合作,必将培养出与用人单位相应岗位的胜任力要求相匹配的合格毕业生,届时,就业成功率的提高及学生日后的持续就业能力的增强定会水到渠成。
5.以复合型教育体系为载体
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高校应及时转变思路,设计出以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扩展相补充、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呼应、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并举的复合型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除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干知识外,还应增加社会性知识及应用型知识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以外,还可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及兴趣爱好,开展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在重视校内学习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包括顶岗实习、短期实训、参观、座谈等;在强调学生学习、积累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软性能力,例如: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步骤
步骤一:学生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全面认识自我
所谓人才测评就是通过多种科学、客观的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職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各高校可通过购买成熟的人才测评软件,在专职教师或专业机构的指导下,运用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模拟、评价中心等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中的关键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才测评宜早不宜迟,在大学阶段越早开始,越有利于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科学地安排职业学习阶段的生活。
步骤二:校企联合,深刻剖析职业机会与胜任力要求
近年来,胜任特征模型在管理规范、发展成熟的企业中广受青睐。所谓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胜任特征模型已成为众多企业在人才选聘、评估、晋升及培训与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解决就业难的有关问题,高校应注意收集并整理对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相关的胜任特征模型,并用前瞻性的眼光归纳总结学生的职业机会,然后根据胜任力特征模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
步骤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力匹配,并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自我认知可谓知己,了解职业机会及胜任力要求可谓知彼,而就业的战役是否能取得最终胜利还要取决于战略的有效性。在这一战役中,最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当属人岗匹配,而匹配的标准主要是看任职者与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的要求是否吻合。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由一名教师担任多名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与目标职位的胜任力要求进行匹配,剔除不切实际的干扰,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步骤四:学校构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学生弥补自身能力缺口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學科知识与技能等显性能力,还应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等隐性能力。传统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体系通常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显性能力的培养问题,但却无法承载培养大学生隐性就业能力的重任。
为此,高校应在正常的课程体系之外,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现有能力特征,分方向、分层次地构建立体化的就业能力课外提升体系,从而为学生创造方向明确、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学习条件,真正将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并使学生在明确未来职业方向、自身能力特点的前提下,切实弥补自己的能力缺口,提升自己未来的人岗匹配度。
步骤五:能力再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反思
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加之自身能力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也将得到发展,因此,即使职业生涯规划再有前瞻性,也难以避免它的局限性。大学生应按照一定的周期重新审视周边的环境、测评自身的能力变化、反思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定位,在必要时,做出应变与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连创新高,然而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骤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其中,提升就业能力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其就业能力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毕业后获得、保留并转换工作机会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看重的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素质。
这表明: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与方法上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单纯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应在于使其具备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能力素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类教学内容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融入培养与发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受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结构及劳动力结构失衡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令人担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残酷的就业压力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仍日益凸现。
综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应用型人才仍是市场需求的主流。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应坚定不移地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根本目标,紧扣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旋律,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使用、资源配置等方面,摒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禁锢,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完善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培养体系。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如果说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客户是用人单位,那么作为生产者的高校就有必要仔细研究客户的需求,并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观乃至人才培养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对天津市部分高校450名大学生和1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将近7成的大学生不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中,高达68.48%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应聘时最为重要的“砝码”。然而,分别有超过5成和4成的用人单位表示,他们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对“专业水平”表示关注的仅占27.63%。若高校能够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并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策略与方法,将有助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前提
网上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目前85.76%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严重匮乏。
自我认知的目的是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自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人格特质和职业能力;探讨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力;有效发挥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促进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在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职业指导、进行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高校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构架起学生自我认知与择业就业相嫁接的有效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特征与择业目标的理想匹配,提升职业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就业成功率的提高。
4.以产学合作为依托
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是互相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若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则将大大节约企业的培训与开发成本,并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业绩收获;若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地将有关需求提供给高校,并与高校进行资源共享,无疑将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并节约成本、减少投入。然而,目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远远不够,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供需矛盾始终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笔者认为:若高校与用人单位能同时认识到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培养目标、需求信息、师资互换、软硬环境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广泛的合作,必将培养出与用人单位相应岗位的胜任力要求相匹配的合格毕业生,届时,就业成功率的提高及学生日后的持续就业能力的增强定会水到渠成。
5.以复合型教育体系为载体
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高校应及时转变思路,设计出以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扩展相补充、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呼应、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并举的复合型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除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干知识外,还应增加社会性知识及应用型知识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以外,还可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及兴趣爱好,开展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在重视校内学习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包括顶岗实习、短期实训、参观、座谈等;在强调学生学习、积累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软性能力,例如: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步骤
步骤一:学生运用人才测评技术全面认识自我
所谓人才测评就是通过多种科学、客观的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職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各高校可通过购买成熟的人才测评软件,在专职教师或专业机构的指导下,运用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模拟、评价中心等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中的关键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才测评宜早不宜迟,在大学阶段越早开始,越有利于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科学地安排职业学习阶段的生活。
步骤二:校企联合,深刻剖析职业机会与胜任力要求
近年来,胜任特征模型在管理规范、发展成熟的企业中广受青睐。所谓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胜任特征模型已成为众多企业在人才选聘、评估、晋升及培训与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解决就业难的有关问题,高校应注意收集并整理对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相关的胜任特征模型,并用前瞻性的眼光归纳总结学生的职业机会,然后根据胜任力特征模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
步骤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力匹配,并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自我认知可谓知己,了解职业机会及胜任力要求可谓知彼,而就业的战役是否能取得最终胜利还要取决于战略的有效性。在这一战役中,最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当属人岗匹配,而匹配的标准主要是看任职者与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的要求是否吻合。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由一名教师担任多名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与目标职位的胜任力要求进行匹配,剔除不切实际的干扰,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步骤四:学校构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学生弥补自身能力缺口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學科知识与技能等显性能力,还应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等隐性能力。传统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体系通常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显性能力的培养问题,但却无法承载培养大学生隐性就业能力的重任。
为此,高校应在正常的课程体系之外,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现有能力特征,分方向、分层次地构建立体化的就业能力课外提升体系,从而为学生创造方向明确、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学习条件,真正将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并使学生在明确未来职业方向、自身能力特点的前提下,切实弥补自己的能力缺口,提升自己未来的人岗匹配度。
步骤五:能力再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反思
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加之自身能力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也将得到发展,因此,即使职业生涯规划再有前瞻性,也难以避免它的局限性。大学生应按照一定的周期重新审视周边的环境、测评自身的能力变化、反思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定位,在必要时,做出应变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