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少年的你”,向网络欺凌说“不”!

来源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触网低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网络的触角在迅猛地伸向未成年人的同时,也把现实的问题与危险以另一种形式带给了他们。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共9.89亿人,其中“19岁以下”的约占16.6%。另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群体中互联网渗透率已高达93.1%。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随着触网低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网络的触角在迅猛地伸向未成年人的同时,也把现实的问题与危险以另一种形式带给了他们。
  2019年2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采取协调行动,解决和预防针对儿童与年轻人的网络欺凌行为。
  赤裸裸的真实案例
  1. 受肥胖困扰的16岁少女丽丽在个人主页上贴出照片,发布求助信息。可是,随后几个月的回帖中却充斥着“丑女”“肥婆”“帮帮忙去死吧”等恶毒评论。持续的人身攻击,使丽丽不堪其辱,精神崩溃而自尽。
  2. 13岁的初中生佳佳因为和同学发生误会,被污蔑“交往多名男友”的不实信息出现在多个微信公众号上并迅速传播。为了删除文章,佳佳被迫支付了2000元删帖费,最终变得厌学并患上抑郁症。
  3. 女孩欣欣与社会闲散人员发生冲突后,该人在诸多网站、学校贴吧等传播欣欣的隐私,发布恶意攻击欣欣的语言。层出不穷的谩骂侮辱语言让欣欣很是痛苦,准备自杀,幸亏及时被父母发现。
  4. 14岁的玲玲,由于在网上发了一条微博,被网友谩骂和人肉。网友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玲玲打电话咒骂,并到她家门口围堵,这给玲玲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会发现,网络欺凌具有以下特点:
  1. 形式多样—通过短信、电话、聊天软件、贴吧、微博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网络谩骂、造谣诽谤、人肉搜索等。
  2. 隐蔽性深—加害者隐匿:欺凌者匿名发布不当言语,在网络上实施欺凌之后,为了逃避惩罚可以随时选择注销账号,再换个手机号注册新账号继续实施欺凌。受害者不告知:受害者往往羞于或害怕向身边的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3. 危害性大—给不具备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身心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网络欺凌常常使未成年人抑郁、焦虑,对学校的兴趣降低,学习成绩持续下降,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遭遇网络欺凌的3大征兆
  孩子遭遇网络欺凌,经常不主动告知家长,因此,尽早发现孩子遭遇网络欺凌的迹象尤为重要。以下是常见的征兆:
  1. 在校园生活方面:抗拒上学,不愿见朋友,躲避各种团体聚会。
  2. 在电子设备使用方面:在上网期间或之后会感到不安,上网时间比平时要长很多,或者彻底停止使用手机与电脑。在上网期间,每当家长走过去,便立刻停止。
  3. 情绪与行为表现方面:变得喜怒无常、难以入睡、没有食欲等。
  父母该怎么做?
  家庭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发展影响源中作用最直接、最持久的微观系统,家庭因素对欺凌行为的发生和预防都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关键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因素。那么,当孩子遭受到网络欺凌,父母该怎么做呢?
  1. 事前预防:在孩子接触网络之前,就向他描述网络欺凌是什么样子的,表现特征都有哪些,遭遇欺凌时会产生哪些感觉,以及遭遇欺凌后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一定要与父母沟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监护人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所以,父母一定要管理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时间。
  2. 事后挽救:保持倾听、给予关爱、循循善诱、营造信任,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家长切记不能因噎废食,比如没收孩子的上网工具,禁止他们接触网络世界。这样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不再向父母吐露心声。
  3.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防“受害”,也要防“加害”。父母需要提升网络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和监护未成年人安全上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應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同时,第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重拳出击,法律守护
  近年来,国家对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修订文件到出台法律,无不对网络欺凌进行重拳出击。
  在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特别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共计十七条。该章系统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和政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明确规定“网络素养”制度,以国家大法,引导各界客观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未成年人正确认识、使用网络并学习掌握创新能力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中第七十七条对“网络欺凌”作出禁止性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主要从3个角度作出了规定:
  1. 网络欺凌行为—严格禁止。对于网络欺凌的形式与实施方式进行了细致列举,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实施方式包括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
  2. 规定了不同主体的救济方法,主要是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在孩子遇到网络欺凌时,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本条便规定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即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
  3. 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考虑到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制止相关内容的扩散,减小影响范围。这一规定对减少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于2020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也指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其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应当文明健康使用网络,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用户协议约定,切实履行相应义务,在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形式参与网络活动时,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得发布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信息,防范和抵制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信息。”
  另外,在今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就涉及严防网上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现象形成不良导向、扭曲青少年价值观,坚决查处人肉搜索、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
  最后,为了给未成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12309平台也设置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区”。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必须全方位、多领域为其打造安全、健康、稳定的生存土壤,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下绽放光彩。
其他文献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叫《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但凡读过的父母,无一不对文章中那个不争不抢、平凡低调却深受同学欢迎的女孩记忆深刻,同时也会不自觉地被文中“佛系”的育儿理念吸引。  我也一样,曾经对儿子的要求就是“不求出类拔萃,但求平安健康”。可后来,我就发现这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  儿子过10岁生日之前,我和先生的共识是不办生日会,不想从小给他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但儿子激烈反对:“以前我总是参加别人的生
期刊
一粒稻米的成熟需要180多天,而随手浪费只需1秒钟。  公司刚散会,手机就响了。老师让我去学校一趟,说说孩子浪费粮食的事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从学校出来,遇到邻居张力。他儿子跟我家小雨是同学,两家很熟悉。我跟他念叨小雨又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张力说:“我家康康过去也是一样,老剩饭剩菜,后来我带他去乡下劳动,慢慢变好了。”  那是小学四年级,张力带着孩子郊游。春风里,几个老乡在水田里插秧。康康从
期刊
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财富是德行与文化的传承。一分爱心,一分智慧,一分慈悲,一分道业,一分忠诚,加起来胜过十分管理。  “等妈出院,就住我家,你们有时间来看看就好。”  “那可不行,妈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咱们轮流养。”  “就是,看不到妈我还想呢!”  ……  陈家几兄妹的话自病房传出,查房的医生推门而入:“陈师傅,瞧您这一家子,慕了慕了!”隔壁病友说:“陈师傅是‘天元’人,人家企业文化好,员工都是大
期刊
父母不要随意插手孩子之间的事,只需适时引导就好,他们自己会搞定的。  晚上丈夫有班,为全家准备好晚餐后便匆匆出门了。吃完饭,我正在厨房洗碗,突然听到房间传来两兄妹争吵的声音。  原本,我没太放在心上,心想平时两人就常斗嘴,等洗完碗再处理也不迟。谁知,声量愈来愈大,我感到情势不对,赶紧擦了手冲过去。走近一听,这两个小人还真是吵得激烈,甚至连骂人的话也纷纷出笼。看来,不管不行了。  我喝令他们都住口,
期刊
2021年8月23日,一则“18岁孤女带91岁奶奶上大学”的新闻上了热搜。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也温暖了无数网友的心。  带奶奶上大学,现在换我来爱你  2021年8月,骄阳依然似火。18岁的广东女孩黎海坚兴奋得满脸通红,她终于考上大学啦!  她拉着奶奶的手兴奋地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奶奶被她的情绪感染,也开心地跟着笑。“阿婆,我考上大学了—”海坚停下来,轻轻抱住奶奶叹息:“
期刊
采访对象  赵昱鲲,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顾问委员,大力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北大-伯克利”联合培养心理学博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幸福课》主讲人,著有积极心理学专著《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幸福的科学》,译有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等。  人物观点
期刊
两年来我们面向小作者开设了这个栏目,听他们讲讲自己心中父母的样子。孩子们鲜活的语言、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忍俊不禁、如获至宝。今年,这个栏目精彩继续,小朋友们快来吐露心声吧!  对妈妈的称谓,我很挑剔。我不想像别人一样,叫“妈”,这种懒人叫法很不少女心好不好?我更不会叫“老妈”,在我眼里,她青春永驻哟!  我只喜欢甜甜地叫她“妈妈”,带点撒娇的那种。不过呢,除了“妈妈”,我对她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姑
期刊
虽然此刻,孩子的身躯是稚嫩的,但思想是活泼的。他小手指向的地方,就是為自己的未来划出的一片灿烂星河。  哪怕再平凡的父母,也想把孩子打造成经天纬地之才,左手微分几何天文地理,右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我也不能免俗,送儿子上私立幼儿园。老师不留作业,精英爸妈们却拼命折腾,给孩子布置了一堆。看见家长群里,人家小朋友写字那么工整,自家笨儿子划拉得东倒西歪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家里每天都要上演慈母人设崩塌的
期刊
女儿对生活和学习都没兴趣  Q:女儿刚上高一,性格开朗有主见,还是班长,不沉迷手机也不玩二次元。最近,我意外发现她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看她手机发现)求助,说自己学习、生活都没有动力,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和亲人,她很想改变但又没动力,请问我们要怎么帮助她?  A:孩子十一二岁进入青春期,在初中三年里,面对的是身体巨大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进入高中后,环境、学业和周边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会让青春期成长进入
期刊
传统理论认为婴儿哭泣可能会破坏亲子之情,提高婴儿的压力水平,所以当婴儿哭泣时,父母应赶紧去哄,让婴儿马上平静下来。但沃里克大学对178名婴儿及其母亲进行了18个月跟踪调查后发现:从出生到18个月,那些被允许“哭出来”的婴儿并没有在行为发展或依恋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在18个月大时,这些婴儿哭得更少,持续时间也更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对哭泣的婴儿视而不见,尤其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哭是他们唯一的沟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