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淡生活要感动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m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问我:我们的生活太平淡了,我怎么写得出感人的文章?时间很紧,马上要上课了,于是我说你看看《项脊轩志》吧,看看它是怎么感人的。谁知这位同学又接着说他的生活里至少还有几次大火吧?而且祖母、母亲、妻子都去世了。
  我没有时间说更多的东西,但我承认,她说的是大多数同学共同的困惑。
  与老师们聊到学生的作文,一教师说:您说要学生在作文里抒真情,可学生的作文就是干巴巴的,您说怎么办?看起来,这成了师生共同的问题。甚至,还有人干脆认为现在的学生情感出现了沙漠化,或者是情感盐碱地。
  这样说来,就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问题了,还是个情感教育的问题。
  晚上在《文汇报》上读到一篇《父爱如灯》,我觉得可以用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父爱如灯
  陈绍龙
  
  1978年,我高中毕业.有幸参加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过去一直都是开卷考试,没有压力,再说书也没读多少,有一半时间都在学校的农场里待着。父亲说.多下点工夫,有个好结果就行。
  父亲是个读书人。那年月因为几句话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父亲带着一大纸箱的书下放了。他把书箱交给我,虽说那时候没有人读书,也没什么书读,但父亲还是在我闲暇的时候呵斥我“看书去”。
  父亲给我的书多半是文学书籍,其中以散文居多。一本《暖流》我读了多遍,有不少篇章是写莫斯科的事,文笔很美.但我至今也不知作者是谁。
  那时乡下没有电。为了我读书的方便,父亲给家里准备了两盏灯:一盏小油灯,一盏罩子灯。小油灯是家里人共用的,罩子灯就归我了。小油灯是用一个小墨水瓶,在盖上凿个洞,再把棉花绳的芯穿过洞当灯捻就做成。罩子灯要花钱买。一般人家都点柴油,柴油出煤油便宜,但灯芯爱结花,油烟大。村民的屋子里多半都很黑,就是油烟熏的。
  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家里所有的事父亲都不让我做,把我关在屋里复习。我们家是土坯房,潮湿阴暗,蚊子也多,就连白天都有嗡嗡嗡的声音。为了不让更多的蚊子进屋,父亲把自己满是补丁的蚊帐给拆了下来.挂在我的门上当门帘。他一个人就在屋外转悠,满墙的找蚊子,白天光线亮的地方蚊子爬在墙上是不动的。要是发现有一只蚊子了,他会搬来凳子.把脚尖踮起来,用一块旧抹布什么的狠狠地把蚊子捂死.嘴里还念念有词的样子。中午我睡午觉醒来,隔着门帘,每每看到父亲踮起脚尖捉蚊子的身影,我的眼里就一阵酸涩,这时,也就更增添了我要考上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午后,听到写字台上有动静.父亲知道我起来了。他就端着罩子灯轻手轻脚的进屋了。走到床前,掀开蚊帐,他要把钻进蚊帐里的蚊子捉尽。看到有蚊子叮在帐子上了,他把罩子灯口靠上去,蚊子也就落进灯里死了,之后,他又会把蚊帐在席边掖实。一向性格急躁的父亲,这时却是如此的温柔和细腻。
  屋子里的千格篾窗很小.离地面也高。太阳偏西,光线就越发的暗了。这时父亲就会找来几张禾纸和一根筷子,父亲要擦灯罩了。他用手把灯罩的一头捂住,用嘴不停地向里面哈气,然后用筷子摁住禾纸擦着灯罩。他不时地把灯罩放在眼前仰天看着.直至看不到一丝污迹他才摆手。我敢说,父亲是村子里擦灯罩最耐心的人。
  说是写字台,其实也就是两只鸡蛋箱子摞起来的,虽说父亲在箱子上已铺了几层报纸和一层白纸.但台面还是不平坦。所以,罩子灯放在上面,我还是要格外的小心才是。在过去的乡下,罩子灯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家什了。
  高考的日子一天天的近了,父亲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屋里的光线忽地大亮。抬头,一大束白光打在白纸搭成的天棚上。我这才记起早几天父亲请人搭天棚的事。他只是想用白纸反光——用一面镜子从屋外把阳光取回堂屋.再在堂屋放面镜子把光打到天棚上。太阳过一会儿就会向西移动.父亲也跟着屋里屋外地跑,不时的调整两面镜子的角度.好让光完完全全地打在天棚上……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有幸成为小山村第一个走进大学校门的孩子。
  从小山村到大学,从小城到都市,我始终忘不掉的是那束温暖无比的光。
  父爱如灯。
  研究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很多写作上的启示,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貌似平淡的生活中写出感人至深的东西来的。
  要善于发现、体会生活中的感人细节。这句话谁都会说,问题是如何发现?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探究原因。以写父亲为例,在父亲为我们做某事时,不要总觉得理所当然,而要换位思考: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会有哪些牺牲?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7多想想这些问题,我想就会渐渐学会体会、品味父爱,并进而有了感动。有了感动,就会懂得感恩,有忏悔等反思情绪,从而生发出其他种种更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如上文的“中午我睡午觉醒来,隔着门帘,每每看到父亲踮起脚尖捉蚊子的身影,我的眼里就一阵酸涩,这时,也就更增添了我要考上大学的信心和决心”,“一向性格急躁的父亲,这时却是如此的温柔和细腻”,“我敢说,父亲是村子里擦灯罩最耐心的人”,“高考的日子天天的近了,父亲付出了更多的心血”等。那么,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呢?感人的细节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俗话说“养儿方知报母恩”,在暂时无法体验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写作其实就是两个关键词:发现和表现。前面说了发现,下面再说说应如何表现。
  首先要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如:“我们家是土坯房,潮湿阴暗,蚊子也多,就是白天都有嗡嗡嗡的声音。为了不让更多的蚊子进屋,父亲把自己满是补丁的蚊帐给拆了下来,挂在我的门上当门帘。他一个人就在屋外转悠,满墙的找蚊子,白天光线亮的地方蚊子爬在墙上是不动的。要是发现有一只蚊子了,他会搬来凳子,把脚尖踮起来,用一块旧抹布什么的狠狠地把蚊子捂死,嘴里还念念有词的样子。”
  上述片段描写,很有生活场景感,并且抓住了动人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简直就是朱自清《背影》的翻版。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现场感”呢?答案是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如:“午后,听到写字台上有动静,父亲知道我起来了。他就端着罩子灯轻手轻脚的进屋了。走到床前,掀开蚊帐,他要把钻进蚊帐里的蚊子捉尽。看到有蚊子叮在帐子上了,他把罩子灯口靠上去,蚊子也就落进灯里死了,之后,他又会把蚊帐在席边掖实。一向性格急躁的父亲,这时却是如此的温柔和细腻。”
  又如:“有一天下午,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屋里的光线忽地大亮。抬头,一大束白光打在白纸搭成的天棚上。我这才记起早几天父亲请人搭天棚的事。他只是想用白纸反光——用一面镜子从屋外把阳光取回堂屋,再在堂屋放面镜子把光打到天棚上。太阳过一会儿就会向西移动,父亲也跟着屋里屋外地跑,不时地调整两面镜子的角度,好让光完完全全的打在天棚上……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有幸成为小山村第一个走进大学校门的孩子。
  从小山村到大学,从小城到都市,始终忘不掉的是那束温暖无比的光。”
  恕不多举。总之在这些感人至深的段落里,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对比手法、情境烘托、夹叙夹议等手段,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写出了对于生活的那份感动与难忘,取得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写父爱如此,写母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乃至于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亦如此。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