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持。由于教育着力于培养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才,其产出是一种社会效益。我国的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四部分组成。高等教育行业作为银行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现将该行业授信业务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共同交流。
关键词:高等教育;授信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194-01
一、高等教育行业风险分析
(一)政策性风险。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管理方式都带有很强的政策性。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收支情况变化。目前一是教育行业的公益性回归趋势对教育行业的收费政策产生了较大冲击。国家收费政策的调整(即五年内收费水平维持2006年的水平),使部分高校不能全面实现预期收入,影响了高校的贷款偿还能力。二是财政实行预算单位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收费将逐步由原来的通过院校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归集转变为直接归集到财政账户,这样将消弱银行对高校资金流入的控制力度,增加还贷资金的监控难度。
(二)经营风险。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资金运营机制,在决策机制上缺乏外部主管部门和内部监督机构的有效约束,公办学校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导致高校行业客户存在不计成本过度扩张的倾向和冲动,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因此导致大部分高校贷款远远超出高校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经营风险。
(三)贷款超规定限额风险。目前国家财政部、省教育厅、市财政局教育局均对各公办高校贷款进行了限额规定,教育行业实行限额管理。但目前山东地区大部分高校均超出省教育厅和市财政局核定的贷款风险限额。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使银行的贷款面临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
(四)偿还能力风险。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真正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而教育事业收入中也仅有54% 学费收入可以用于偿还贷款,因此高校的还款渠道比较单一。同时国家对高校新增招生人数的限制,以及学生收费的控制,均对高校贷款偿还能力带来很大影响。
(五)贷款期限不匹配风险。目前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学校扩招带来的学生公寓教学楼的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后勤设施建设等,一般回收期较长。而学校在银行的贷款很大一部分是中、短期贷款,存在短贷长用、贷款期限不匹配的风险。
(六)抵押担保风险。按照《担保法》规定,高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公益设施不得进行抵押,也不得为其他经济实体作保证人。高校较难寻找到愿意为其贷款进行担保的企业。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有关学校资产的法律地位局限性,教育行业客户的较多贷款采用信用方式,潜在风险较大。目前银行公办高校的贷款均为信用贷款或没有担保能力的校办企业进行担保。
(七)校办企业风险。高校校办企业繁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不明晰,校办企业的资产状况混乱,学校在许多方面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包括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许多校办企业经营不善,没有形成校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经营机制,这就导致校办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造成亏损,势必会给学校带来严重损失。天津两所著名大学由于违规决策和管理失察,接连曝出财物大案,涉案金额达5亿多元,给两所高校带来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八)民办高校风险。民办高校一般由企业等民间资本投资,或民间资本和普通高校共同投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民办高校通常成立时间较短,办学能力和知名度较低,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的压力等,导致民办高校生源无法保障,因此其收入来源不稳定。同时又没有政府拨款支持,若资金实力和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学校发展和正常运转的需要,银行贷款存在较高风险。
二、高等教育行业风险应对
1.要密切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动向及变化。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管理方式带有很大的政策性,国家对高校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学校的收支情况,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了解财政资金的拨付到位情况,密切关注区域内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变化情况。
2.结合国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发展趋势,要对高校事业收费未来保障的可靠程度进行重新评估,慎重评价高校扩招计划收入作为还贷资金来源的可行性。
3.高校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测算高校贷款还款能力时,要注意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严格考察财政对学校事业经费的投入额及增长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
4.要对各类教育单位未来3年学校扩展规模进行详细摸底,摸清收入总量,合理测算其承债能力。对压缩退出客户,制订切实可行的压缩方案。对重点支持的高校,一是要求高校在授信行开立基本结算账户,并承诺保持一定结算比例,二是对学费收入进行资金封闭管理,以掌控学校资金流向,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5.从2006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紧缩政策,减缓高校扩招,控制学生学费的增长,同时山东地区从2013年开始高考人数将会出现大幅下降,仅为2008年人数的一半。因此要密切关注各类高校招生计划变化情况,若出现招生计划下降的趋势,要立即对高校进行重新授信,收缩贷款额度。同时要对学校在其他银行的借款与总负债水平进行适当控制,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6.对采用保证方式的高校贷款,需要对担保单位的履约能力进行重点考察,特别是对于后勤社会化企业的担保能力应重点关注。对采用抵押方式的高校贷款,这类担保主要是高校自身的非公益设施,要防止学校对这部分资产的用途进行调整。对拟采用收费权(收费账户)质押担保方式来设置保证的,要注意国家仅对学生公寓收费账户进行规定可以设定收费权质押。
7.针对高校客户贷款利率普遍偏低的现状,要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大力提高资产价格谈判能力,以覆盖因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而带来高校贷款风险增加的风险。
8.从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情况看,普遍发展前景不十分明朗,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高。因此要严格限制在银行有信贷业务的高校,向其校办产业投入资金或资产,全面介入高校资金管理链,把握其现金流,降低我行贷款风险。
9.由于民办高校招生不规范、普遍存在超计划招生现象。同时因民办高校学费普遍高于公办高校,因此学生报到率也远远低于公办高校。建议对民办高校要关注其招生情况,了解计划内、计划外招生计划,并了解招生及学生报到情况,掌握在校生变化数量,以便及时有效的监控和防范风险。
关键词:高等教育;授信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194-01
一、高等教育行业风险分析
(一)政策性风险。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和管理方式都带有很强的政策性。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收支情况变化。目前一是教育行业的公益性回归趋势对教育行业的收费政策产生了较大冲击。国家收费政策的调整(即五年内收费水平维持2006年的水平),使部分高校不能全面实现预期收入,影响了高校的贷款偿还能力。二是财政实行预算单位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收费将逐步由原来的通过院校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归集转变为直接归集到财政账户,这样将消弱银行对高校资金流入的控制力度,增加还贷资金的监控难度。
(二)经营风险。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资金运营机制,在决策机制上缺乏外部主管部门和内部监督机构的有效约束,公办学校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导致高校行业客户存在不计成本过度扩张的倾向和冲动,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因此导致大部分高校贷款远远超出高校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经营风险。
(三)贷款超规定限额风险。目前国家财政部、省教育厅、市财政局教育局均对各公办高校贷款进行了限额规定,教育行业实行限额管理。但目前山东地区大部分高校均超出省教育厅和市财政局核定的贷款风险限额。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使银行的贷款面临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
(四)偿还能力风险。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真正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而教育事业收入中也仅有54% 学费收入可以用于偿还贷款,因此高校的还款渠道比较单一。同时国家对高校新增招生人数的限制,以及学生收费的控制,均对高校贷款偿还能力带来很大影响。
(五)贷款期限不匹配风险。目前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学校扩招带来的学生公寓教学楼的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后勤设施建设等,一般回收期较长。而学校在银行的贷款很大一部分是中、短期贷款,存在短贷长用、贷款期限不匹配的风险。
(六)抵押担保风险。按照《担保法》规定,高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公益设施不得进行抵押,也不得为其他经济实体作保证人。高校较难寻找到愿意为其贷款进行担保的企业。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有关学校资产的法律地位局限性,教育行业客户的较多贷款采用信用方式,潜在风险较大。目前银行公办高校的贷款均为信用贷款或没有担保能力的校办企业进行担保。
(七)校办企业风险。高校校办企业繁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不明晰,校办企业的资产状况混乱,学校在许多方面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包括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许多校办企业经营不善,没有形成校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经营机制,这就导致校办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造成亏损,势必会给学校带来严重损失。天津两所著名大学由于违规决策和管理失察,接连曝出财物大案,涉案金额达5亿多元,给两所高校带来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八)民办高校风险。民办高校一般由企业等民间资本投资,或民间资本和普通高校共同投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民办高校通常成立时间较短,办学能力和知名度较低,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的压力等,导致民办高校生源无法保障,因此其收入来源不稳定。同时又没有政府拨款支持,若资金实力和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学校发展和正常运转的需要,银行贷款存在较高风险。
二、高等教育行业风险应对
1.要密切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动向及变化。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管理方式带有很大的政策性,国家对高校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学校的收支情况,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了解财政资金的拨付到位情况,密切关注区域内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变化情况。
2.结合国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发展趋势,要对高校事业收费未来保障的可靠程度进行重新评估,慎重评价高校扩招计划收入作为还贷资金来源的可行性。
3.高校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测算高校贷款还款能力时,要注意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严格考察财政对学校事业经费的投入额及增长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
4.要对各类教育单位未来3年学校扩展规模进行详细摸底,摸清收入总量,合理测算其承债能力。对压缩退出客户,制订切实可行的压缩方案。对重点支持的高校,一是要求高校在授信行开立基本结算账户,并承诺保持一定结算比例,二是对学费收入进行资金封闭管理,以掌控学校资金流向,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5.从2006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紧缩政策,减缓高校扩招,控制学生学费的增长,同时山东地区从2013年开始高考人数将会出现大幅下降,仅为2008年人数的一半。因此要密切关注各类高校招生计划变化情况,若出现招生计划下降的趋势,要立即对高校进行重新授信,收缩贷款额度。同时要对学校在其他银行的借款与总负债水平进行适当控制,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6.对采用保证方式的高校贷款,需要对担保单位的履约能力进行重点考察,特别是对于后勤社会化企业的担保能力应重点关注。对采用抵押方式的高校贷款,这类担保主要是高校自身的非公益设施,要防止学校对这部分资产的用途进行调整。对拟采用收费权(收费账户)质押担保方式来设置保证的,要注意国家仅对学生公寓收费账户进行规定可以设定收费权质押。
7.针对高校客户贷款利率普遍偏低的现状,要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大力提高资产价格谈判能力,以覆盖因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而带来高校贷款风险增加的风险。
8.从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发展情况看,普遍发展前景不十分明朗,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高。因此要严格限制在银行有信贷业务的高校,向其校办产业投入资金或资产,全面介入高校资金管理链,把握其现金流,降低我行贷款风险。
9.由于民办高校招生不规范、普遍存在超计划招生现象。同时因民办高校学费普遍高于公办高校,因此学生报到率也远远低于公办高校。建议对民办高校要关注其招生情况,了解计划内、计划外招生计划,并了解招生及学生报到情况,掌握在校生变化数量,以便及时有效的监控和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