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不光只是一种肢体的活动,体育教师队伍也不能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群体,体育课程应该包罗万象,更多的融入各种学科的知识,其中包括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学校应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包括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知识形成性体育教学大纲、竞技性体育教学大纲和健身性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学科都在不断改革进步,体育课也是随着体育制度的改革而进化。开始为“放养式”教学,为“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状况。课没有开始、核心和结束各部分的区别,只有上下课的铃声,不见老师的身影,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有学到知识。后来为“标准式”,老师大规模讲授专业性知识,用训练专业队的手段训练中小学生,认为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才是体育课的生命线。但由于学生的资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下降,学生吃不了苦而不愿参加体育训练,甚至不上体育课。再后来为“开放式”教学,为了创新,一味追求“新异”,过度利用声像设备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缺乏了理性思考、缺乏了在锻炼中的体会和运用。
在国外,学生的体育课也正经历着较大的变革。美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格调是: 以学生为本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日本人很注重团结,在日本体育教育方面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只有一个:团结。日本新改革的教学大纲提出了保健体育、安全体育,确立身心统一的思想,身心一元论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谋求体育和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我国中小学由于师资或场地问题而经常让学生做一些赛跑之类的个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小的运动,结果是孩子们个性都很强,而且逐渐产生了一种“我是第一”的心理,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没有别的多人项目,许多孩子就会在“唯我独尊”的思想下,越来越变得只有自我,没有团队精神。就长远来说,这种发展是不好的。尽管我国的新大纲初步建立了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科学体系,纠正了体育教学只重视学生生物学改造的弊端,把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科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心健康理论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但其实,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总体现状是,大多数地区新的教学思想得不到落实,并且受到体育设施的制约,课程内容千篇一律——跑步、跳远达标、球类运动和广播体操等。许多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竟然取消了体育课,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权利。很明显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影响。
二、国外体育教学案例列举
下面分别是美国某所高中两堂体育课的内容:
案例一:
使学生们两个一组进行学习,共同学习一项新颖的体育活动,如:街舞,瑜伽或者肢体模仿表演,小组的一名成员之后指出这组动作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哪几块肌群,另一个成员则要写下它们的名称并对其进行解释。教师最后对每块肌肉的正确名称(拼写)和功能进行点评。
案例二:
该中学另一堂体育课内容:首先让同学们了解心血管系统是与健康最为密切相关的系统。一个成人长时间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血管系统对工作肌的供氧能力。心血管功能增强,可以增强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以及排除代谢废物的能力。心血管功能的提高可以保证个体完成较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知理解循环系统及其重要作用,通过下述的教学线索和类比方法,将氧气在体内的运动过程描述出来。一个供应商(大气)为工厂(肺脏)提供各种物资(气体),这些物资用大桶盛装后放在大卡车(血红蛋白)的后面进行运输。这些卡车沿着专门的高速公路(动脉血管)到达主要的仓库(心脏),仓库则将这些食物分配到各个家庭(器官)。这些食物(氧气)用于保持人们的家庭(器官的细胞)健康有活力。所有家庭一样,都会从食物中产生出垃圾(二氧化碳),这些垃圾被垃圾车(血红蛋白)沿着另外一条高速公路(静脉血管)运送回仓库(心脏)。仓库(心脏)再将这些垃圾送回至工厂(肺脏)进行处理(排放到大气)。人们的家庭不断地需要供给,那么这个过程就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接着,让学生们将氧气在全身运输的类比过程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让他们将心血管系统表演出来。将班级分为6个小组:(1)肺脏;(2)氧气;(3)血红蛋白;(4)心脏;(5)肌肉;(6)二氧化碳。肺脏的一进一出的呼吸分别用缩成一团和挺拔站立表示。心脏的活动用充气轮胎来表示。肌肉的活动用一些身体活动(如跳街舞)来表示。血红蛋白将氧气背到心脏那里,再背到肌肉那里,在肌肉那里氧气下来并参与到肌肉的活动中。血红蛋白再背起等着肌肉那里的二氧化碳,经过心脏回到肺脏那里。重复各个组的活动直到整个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系统了。
像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宜地将各种富有知识性的体育游戏融入进去,比起那些枯燥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要更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与传统的集体游戏活动相比,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们终生的健康意识,课程中增添了包含许多生理卫生、日常保健常识,为学生提供了一条非常便利的摄取知识的途径,相信许多学生终身都会记住血液循环系统的简单模式。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增强体质,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一些寓教于乐的体育游戏常常能两者兼顾,那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几点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突出学生自主参与权的同时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对知识的讲解中自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强调体验过程的同时不能忽视结果,追求过程的热热闹闹,不追求结果的扎扎实实,那不是寓教于乐型体育课的目的,体验活动更需要领悟,并且需要体制合理的评价。第三,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体育课堂不缺乏合作学习的时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强调分组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无论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都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结合案例浅析我国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理念的历史和未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民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主要是身体运动,但它不是惟一的手段,还应包括自然力锻炼、生活制度、饮食、卫生措施等手段。终生健身是一个人终生都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人们长期受“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影响,常把体育看成学校的事,而把健康看成是社会的事。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人们在学校阶段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生健康的基础,健康不应只以社会体育为载体,而应该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结合起来,终生健康意识应起始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并持续一生,以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的要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每个人的终生命运。
我国的学校体育中往往片面理解“增强体质”,错误地理解体质就是表面的“体壮如牛”,把“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类赖以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遗憾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运动技术,体质就会自然增强。因为“自然体育”,最基本特征是顺应人们的爱好去运动,只讲运动教学,把运动如何增强人的体质完全信托给自然。与此同时,本来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但在实际情况中,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的教学。比如大中小学跳远教材,本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弹跳素质与跳远能力的,可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踏跳是否达标上。考核时,照搬竞技的规则,只要犯规,就没有成绩。实质是把跳远竞技成绩与锻炼身体及所获得的实际跳跃能力视为一物。尽管我国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验,但在内容、形式上还只停留在由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课,其他教师主讲卫生健康知识课,甚至通常在天气恶劣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时,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把过去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为中心,改为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为中心,突出融进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如把过去的体操竞技项目改为保健体操、气功改为保健气功等。同时,还把健康知识融于体育课堂之中,尽量把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体生物学科知识与健康系列知识等有机地融在一起。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三个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一堂好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体育项目,学生充分享受参与权。老师应具有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要求做到身心健康、运动技能与体能协调发展,做到体育能力与健康知识同步发展,社会适应、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自我按摩放松;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实行。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和,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总之,以“健康第一”为理念,把实现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同时关注学校体育的强身健体、文化传承、个性养成、愉悦身心和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者,首先,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学校体育融入“健康第一”的观念,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其三,发挥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同时,要注意将技能教育、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因需施教。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中体现出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五个方面的健康,并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健康是体育的价值趋向,面向未来时代,学校体育需要的是文化属性的回归,把健康意识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去,健康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学科都在不断改革进步,体育课也是随着体育制度的改革而进化。开始为“放养式”教学,为“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状况。课没有开始、核心和结束各部分的区别,只有上下课的铃声,不见老师的身影,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有学到知识。后来为“标准式”,老师大规模讲授专业性知识,用训练专业队的手段训练中小学生,认为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才是体育课的生命线。但由于学生的资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下降,学生吃不了苦而不愿参加体育训练,甚至不上体育课。再后来为“开放式”教学,为了创新,一味追求“新异”,过度利用声像设备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缺乏了理性思考、缺乏了在锻炼中的体会和运用。
在国外,学生的体育课也正经历着较大的变革。美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格调是: 以学生为本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日本人很注重团结,在日本体育教育方面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只有一个:团结。日本新改革的教学大纲提出了保健体育、安全体育,确立身心统一的思想,身心一元论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谋求体育和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我国中小学由于师资或场地问题而经常让学生做一些赛跑之类的个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小的运动,结果是孩子们个性都很强,而且逐渐产生了一种“我是第一”的心理,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没有别的多人项目,许多孩子就会在“唯我独尊”的思想下,越来越变得只有自我,没有团队精神。就长远来说,这种发展是不好的。尽管我国的新大纲初步建立了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科学体系,纠正了体育教学只重视学生生物学改造的弊端,把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科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心健康理论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但其实,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总体现状是,大多数地区新的教学思想得不到落实,并且受到体育设施的制约,课程内容千篇一律——跑步、跳远达标、球类运动和广播体操等。许多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竟然取消了体育课,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权利。很明显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影响。
二、国外体育教学案例列举
下面分别是美国某所高中两堂体育课的内容:
案例一:
使学生们两个一组进行学习,共同学习一项新颖的体育活动,如:街舞,瑜伽或者肢体模仿表演,小组的一名成员之后指出这组动作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哪几块肌群,另一个成员则要写下它们的名称并对其进行解释。教师最后对每块肌肉的正确名称(拼写)和功能进行点评。
案例二:
该中学另一堂体育课内容:首先让同学们了解心血管系统是与健康最为密切相关的系统。一个成人长时间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血管系统对工作肌的供氧能力。心血管功能增强,可以增强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以及排除代谢废物的能力。心血管功能的提高可以保证个体完成较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知理解循环系统及其重要作用,通过下述的教学线索和类比方法,将氧气在体内的运动过程描述出来。一个供应商(大气)为工厂(肺脏)提供各种物资(气体),这些物资用大桶盛装后放在大卡车(血红蛋白)的后面进行运输。这些卡车沿着专门的高速公路(动脉血管)到达主要的仓库(心脏),仓库则将这些食物分配到各个家庭(器官)。这些食物(氧气)用于保持人们的家庭(器官的细胞)健康有活力。所有家庭一样,都会从食物中产生出垃圾(二氧化碳),这些垃圾被垃圾车(血红蛋白)沿着另外一条高速公路(静脉血管)运送回仓库(心脏)。仓库(心脏)再将这些垃圾送回至工厂(肺脏)进行处理(排放到大气)。人们的家庭不断地需要供给,那么这个过程就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接着,让学生们将氧气在全身运输的类比过程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让他们将心血管系统表演出来。将班级分为6个小组:(1)肺脏;(2)氧气;(3)血红蛋白;(4)心脏;(5)肌肉;(6)二氧化碳。肺脏的一进一出的呼吸分别用缩成一团和挺拔站立表示。心脏的活动用充气轮胎来表示。肌肉的活动用一些身体活动(如跳街舞)来表示。血红蛋白将氧气背到心脏那里,再背到肌肉那里,在肌肉那里氧气下来并参与到肌肉的活动中。血红蛋白再背起等着肌肉那里的二氧化碳,经过心脏回到肺脏那里。重复各个组的活动直到整个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系统了。
像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宜地将各种富有知识性的体育游戏融入进去,比起那些枯燥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要更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与传统的集体游戏活动相比,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们终生的健康意识,课程中增添了包含许多生理卫生、日常保健常识,为学生提供了一条非常便利的摄取知识的途径,相信许多学生终身都会记住血液循环系统的简单模式。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增强体质,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一些寓教于乐的体育游戏常常能两者兼顾,那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几点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突出学生自主参与权的同时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对知识的讲解中自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强调体验过程的同时不能忽视结果,追求过程的热热闹闹,不追求结果的扎扎实实,那不是寓教于乐型体育课的目的,体验活动更需要领悟,并且需要体制合理的评价。第三,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体育课堂不缺乏合作学习的时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强调分组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无论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都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结合案例浅析我国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理念的历史和未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民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主要是身体运动,但它不是惟一的手段,还应包括自然力锻炼、生活制度、饮食、卫生措施等手段。终生健身是一个人终生都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人们长期受“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影响,常把体育看成学校的事,而把健康看成是社会的事。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人们在学校阶段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生健康的基础,健康不应只以社会体育为载体,而应该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结合起来,终生健康意识应起始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并持续一生,以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的要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每个人的终生命运。
我国的学校体育中往往片面理解“增强体质”,错误地理解体质就是表面的“体壮如牛”,把“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类赖以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遗憾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运动技术,体质就会自然增强。因为“自然体育”,最基本特征是顺应人们的爱好去运动,只讲运动教学,把运动如何增强人的体质完全信托给自然。与此同时,本来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但在实际情况中,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的教学。比如大中小学跳远教材,本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弹跳素质与跳远能力的,可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踏跳是否达标上。考核时,照搬竞技的规则,只要犯规,就没有成绩。实质是把跳远竞技成绩与锻炼身体及所获得的实际跳跃能力视为一物。尽管我国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验,但在内容、形式上还只停留在由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课,其他教师主讲卫生健康知识课,甚至通常在天气恶劣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时,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把过去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为中心,改为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为中心,突出融进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如把过去的体操竞技项目改为保健体操、气功改为保健气功等。同时,还把健康知识融于体育课堂之中,尽量把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体生物学科知识与健康系列知识等有机地融在一起。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三个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一堂好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体育项目,学生充分享受参与权。老师应具有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要求做到身心健康、运动技能与体能协调发展,做到体育能力与健康知识同步发展,社会适应、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自我按摩放松;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实行。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和,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总之,以“健康第一”为理念,把实现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同时关注学校体育的强身健体、文化传承、个性养成、愉悦身心和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者,首先,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学校体育融入“健康第一”的观念,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其三,发挥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同时,要注意将技能教育、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因需施教。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中体现出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五个方面的健康,并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健康是体育的价值趋向,面向未来时代,学校体育需要的是文化属性的回归,把健康意识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去,健康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