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方案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制定明确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手术矫正精确度及成功率。

方法

上睑提肌肌力≤1 mm的患者采用额肌瓣修复,肌力大于1 mm的患者在术中采取序列治疗,包括上睑提肌缩短、上睑提肌-米勒氏肌切除、睑板-上睑提肌联合切除、睑板-上睑提肌-联合筋膜鞘联合悬吊,在术中根据矫正程度对手术方式进行调整,直至达到预计矫正效果。于术后至少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对275例(388只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进行了矫正。其中上睑提肌缩短52例;睑板-上睑提肌联合切除162例;睑板-上睑提肌-联合筋膜鞘联合矫正24例;额肌瓣矫正37例。矫正度评估:共326只眼(84%)矫正良好,62只眼(16%)矫正不足。对称性评估:76例(27.6%)对称性好,142例(51.6%)对称性中,57例(20.8%)对称性差。

结论

采用该治疗方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更加精确、可靠。

其他文献
随着自体脂肪移植及其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应用中的增加,更多研究者关注其对瘢痕的治疗作用,为瘢痕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向。该文对目前自体脂肪在瘢痕治疗中的相关进展、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包括自体颗粒脂肪修复瘢痕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纳米脂肪诞生及对瘢痕的作用、脂肪来源干细胞影响瘢痕的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CDT)对肢体淋巴水肿的适宜治疗周期,即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12月,203例确诊为肢体淋巴水肿的患者按水肿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分4期,即4组,均给予CDT疗法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期间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监测组织水分变化,卷尺测量患肢周径变化。用SPSS 19.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203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侧肢体组织水分和肢体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眉部手术切口进行眉上提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7例女性求美者进行美容性的眉上提术,年龄25~7l岁,平均52.4岁。根据上睑皮肤软组织松弛程度、眉下垂的情况及求美者个人诉求,分别采取眉上切口、眉下切口、联合眉上眉下切口进行眉上提术。行眉上切口提眉术39例,眉下切口提眉术31例,眉上下联合切口眉上提术17例。结果87例求美者经过3个月至4年的随访(平均6.3个月),除2例因不满意眉形再
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改善面部皱纹及轮廓修饰,其疗效和安全性获得广泛的研究证据支持。该共识征集了数十位医生的临床经验,针对怎样优化肉毒毒素在面部医学美容方面的注射进行讨论,并形成了专家共识,同时引用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期刊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颅腔容积的测量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6月1日至7月31日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的患儿资料,共151例,男96例,女55例,均排除颅脑畸形或颅骨凹陷性骨折。通过CT手动定点测量总颅腔容积及前、中、后颅腔的容积。采用Graphpad Prism 6.0对数据进行统计及绘图。以年龄为横坐标,颅腔容积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根
目的探讨应用埋没导引缝合针行微创悬吊,提升颞部、面中部的方法。方法在不去除皮肤的基础上,采用颞部发际内3~5 mm微创切口,应用埋没导引技术将2-0涤纶编织线在头皮下潜行向上至颅骨骨膜、向下到发际边缘做复合固定,以达到面部提升的效果。结果共200例患者,女197例,男3例,年龄23~62岁,均存在皮肤轻、中度松弛,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所有患者在3个月水肿消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提升改善,表现为面
目的探讨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对20例中面部因外伤或体表肿瘤、黑痣、瘢痕等切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设计以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皮瓣最大宽度等于缺损宽度,长度约为缺损长度的2.5~3.0倍,旋转加推进覆盖缺损区进行修复。结果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角形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1个月至1年,皮瓣颜色、光泽、质地与邻近皮肤相同。结论内
目的探讨对慢性创面创缘置入丝线后针脚处加衬棉垫进行牵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21例患者共计31处创面,采用创缘内置线法进行持续创缘皮内牵引术治疗,在创缘内置入丝线时针脚处加衬棉垫,将创缘两侧缝线以一定拉力向创面中心牵拉,在两侧皮缘可基本对合时直接缝合伤口。结果31处创面全部愈合,无一例皮缘坏死。5例发生针孔割裂伤,经换药后愈合。愈合时间为(43.24±11.46)
目的探讨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趾腓侧皮瓣供区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趾腓侧皮瓣切取后无法直接缝合的供区创面,使用顺行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第2趾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18例第2趾胫侧岛状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3个月,切口一期愈合,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皮瓣质地柔软,色泽红润,外观无臃肿;皮瓣感觉恢复良好(S3+ 14例,S4 4例);第1趾蹼未见明显挛缩和医源性蹼状畸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