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检索》作为高校普遍开展的公共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但传统语境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这门课程的作用的发挥。本文即从传统语境下《信息检索》教学内容的问题出发,结合学生需求及当今时代特点,探析了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检索;教学内容改革;学生需求;时代特点
“信息素养”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引导学生时提得最多的几个关键词之一,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也明文指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而若干年来,高校对《信息检索》这一课程的重视与开课度不断加强,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这门课程也因此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传统教学课程的范围之内。而正因为其“传统性”,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也出现了一条鸿沟并在不断扩大。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进化,“破”而后“立”的思维必须运用到《信息检索》教学中去,把握时代脉搏,以求真正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随着改革的开始,教学内容的改革自然首当其冲。
1.传统语境中《信息檢索》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
翻开现行任何一本这门课程的教材,千篇一律地检索理论、检索策略、逻辑运算、检索工具等等,已然成为“蔚为大观”的传统。但正是这种传统因素,使之出现了几个最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析深思。
1.1教学思维受缚,信息检索外延窄化
传统信息检索思维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着眼于“学习”或者“学术”,将信息检索牢牢死锁在专业课堂的周围,并以检索能力为其核心,这种思维其实是极为僵化的,并且长期看,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引导至相似的深井里,看不到真正丰富的内容与运用情景。因此,这种现状就极大地阻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的发展。
1.2与学生的需求相去太远
无可置疑,传统语境下的信息检索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其所传授的方法论与实践技术后,对于“学习”或者“学术”禆益甚多,同时以“学习”或者“学术”为中心这种传统思想也无可厚非,但忽略学生需求,强行将其按到课桌前的教授方式与当代学生的特点是很不相符的,这也是本课程开设中的绊脚石之一。
1.3.内容专业化,覆盖求全化
从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等基本概念,到信息组织的原理、检索的理论过程、实践中检索词的规范、检索策略的制定、布尔逻辑运算的运用以及检索报告、综述的撰写,传统语境下的信息检索无处不体现出其专业化的现状,并且从概念到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一点不落,求全而大。学生除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习另一门专业化并本身十分枯燥的课程,并以之来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后果可想而知。
1.4.未结合时代发展特点
这是之所以说它已然成为传统课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高校根据需要,增加了诸如搜索引擎、发明专利等内容,但就技术与社会发展进度而言,新增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脚步,没有把握时代发展特点。因此,自然使得受时代浸润的新一代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隔阂,在此种情况下谈信息素养,未免有老迂之嫌。
2.时代趋势
看清了传统之“掣肘”,不足以探析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就对于本门课程开设的影响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移动化与社交化
据CNNIC统计,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而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与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并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而就全球视野而言,移动化已然成为新的浪潮,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CNNIC统计,各类网络应用的前十位中,网民对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分别达84.2%、68%、56%和48.8%,平均增幅在6%以上。而大学生对这些应用的使用率平均也在80%以上,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现代网络对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2搜索引擎智能化
据CNNIC调查,在大学生的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及网络音乐分列前三。各类综合搜索网站的的网民渗透率达98%,百度的渗透率达到了97.7%,并且75.6%是为了了解工作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高渗透高使用的数据背后,搜索引擎的不断智能化功不可没,传统关键词的方式占据了主导,但人们所用的关键词也越来越接近自然语言,同时语音、拍照、扫描待方式已经显现出了其强大力量,依靠一个搜索框,能解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首选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资料的原因所在。
2.3泛在学习与阅读碎片化
技术发展带来的是思维与习惯的变化,泛在学习如今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学习主题,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学习已是社会常态。而同时当今科研与学习都呈现出阅读碎片化的事实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泛在学习与阅读碎片化体现到《信息检索》课程中,已是一项挑战。
3.《信息检索》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结合前面的总结分析,就本门课程内容改革而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扩展信息检索外延与层次
早在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便概括“信息素养“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中,“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传统语境下基本上都囿于商业数据库之内,搜索引擎等现代工具略有涉及,这是明显不够的。“信息检索”不应只限于这些数据库,更不应只限于“学习”或者“学术”。就人的需求层次而言,也应该是生活、工作向学习递进。所以,《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应从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快速获取到解决生活各类问题的检索方法与路径;同时着眼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从事的不会是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其所需求的信息专业度不一定就很高,并且如前所言阅读的碎片化,加上没有了学校免费商业数据库的支撑,在公共平台上如何获取到其工作需要的信息,这对其才更有意义;而对于有高度专业化学习有需求的,或者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完整性要求人们都要对专业化学习信息获取有了解的情境下,当然还要再加上传统语境中高度专业化的学习。 3.2拓展网络公共资源与平台的利用
当今社会,网络公共资源尚处于信息爆炸式增长,数据凌乱、良莠不齐的状态下,但其中仍然散存着许多有价值、能有充分借鉴作用的信息。如何将网络公共资源与平台的信息价值充分挖掘,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有现实意义。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信息素养的最重要平台,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应该引入这方面的内容,以真正贴合现代人的需求。
为此,首先要加大搜索引擎的比重。搜索引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代网站的信息发布,不论是生活内容还是工作、专业内容,个人或者组织体都会通过添加标签、运用SEO等使信息适用于网络环境,能被搜索引擎抓取到。而从学生实际并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搜索引擎的使用占比很高,很多学生即便在毕业论文阶段也有大量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的情况。所以认识搜索引擎分类,如何利用综合搜索引擎及垂直搜索等,搜索引擎搜索筛选技巧等,应该纳入较大比重。
其次,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公开课平台可以利用:如搜狐、新浪、腾讯等主要门户网站及各大视频网站都有国内外公开课的专题视频资源,清华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加入edX全球项目,国内外众多大学也直接在建设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类、应用类、生活类的论坛,一些知名学者的博客等等。这部分资源对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及工作后的自主学习非常有用,并且质量上乘,应该纳入这门课程当中。
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实用的工具,如翻译工具,在线词典,术语工具等,结合移动平台也有各类阅读APP,科普及专业知识应用,如移动影印版的《康熙字典》等等,要结合全球技术趋势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组织,编入教学内容之中。
3.3弱化专业性,讲求内容实用与快速掌握
《信息检索》目前效果有限的原因很大一方面即在于其内容太过专业化,本来作为辅助学生本专业学习的公共课,即使老师们可以很生动地去讲解,却仍然更多地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信息检索》应当讲求内容的实用与快速掌握。
实用即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去体贴学生的需求,并为其日后生活工作学习着想。如:如何利用网络查询各类考试及报名、辅导资料的信息,如何快速查询就业行情与检索出自己想要的职位等等。
快速掌握,首先要弱化理论学习,信息及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概念、信息检索基本原理、信息组织的原理与方法等课内要略一些,可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把重点转移到实用层次来。弱化理论的同时要用浅显的方式将易学的、易操作的技能直接传授给他们。
3.4加入时代趋势特点
现代社会把全球联系得很近,而学生面对新兴技术与潮流也总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也能很快地追趕上,但囿于许多因素,很多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还是没有接触,间接影响到了其信息意识与检索能力。因此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当前时代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体验对当前人们生活学习影响较大的一些内容,学习一些个人及组织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可以让《信息检索》的课堂更为生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并融入这个社会。而这一点,从更高的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大学培养现代公民的的使命而言,也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4.结语
从现实而言,图书馆只是时代技术发展的受益者而非开创者,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学术中心思维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时代特点,将信息意识、能力输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及进一步学习中。而《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改革的“破”与“立”也正在于此。(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剑.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实证分析:兼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121-129.
[2]朱永武.浅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改革[J].现代情报,2007(8):206-208.
[3]孙浩.泛在学习背景下“网上文献信息检索课”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3(5):131-134.
[4]CNNIC.2013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ssbg/201308/t20130820_41306.htm,2013-10-15.
[5]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2013-10-15.
[6]CNNIC.2011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2013-10-15
关键词:信息检索;教学内容改革;学生需求;时代特点
“信息素养”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引导学生时提得最多的几个关键词之一,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也明文指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而若干年来,高校对《信息检索》这一课程的重视与开课度不断加强,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这门课程也因此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传统教学课程的范围之内。而正因为其“传统性”,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也出现了一条鸿沟并在不断扩大。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进化,“破”而后“立”的思维必须运用到《信息检索》教学中去,把握时代脉搏,以求真正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随着改革的开始,教学内容的改革自然首当其冲。
1.传统语境中《信息檢索》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
翻开现行任何一本这门课程的教材,千篇一律地检索理论、检索策略、逻辑运算、检索工具等等,已然成为“蔚为大观”的传统。但正是这种传统因素,使之出现了几个最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析深思。
1.1教学思维受缚,信息检索外延窄化
传统信息检索思维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着眼于“学习”或者“学术”,将信息检索牢牢死锁在专业课堂的周围,并以检索能力为其核心,这种思维其实是极为僵化的,并且长期看,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引导至相似的深井里,看不到真正丰富的内容与运用情景。因此,这种现状就极大地阻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的发展。
1.2与学生的需求相去太远
无可置疑,传统语境下的信息检索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其所传授的方法论与实践技术后,对于“学习”或者“学术”禆益甚多,同时以“学习”或者“学术”为中心这种传统思想也无可厚非,但忽略学生需求,强行将其按到课桌前的教授方式与当代学生的特点是很不相符的,这也是本课程开设中的绊脚石之一。
1.3.内容专业化,覆盖求全化
从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等基本概念,到信息组织的原理、检索的理论过程、实践中检索词的规范、检索策略的制定、布尔逻辑运算的运用以及检索报告、综述的撰写,传统语境下的信息检索无处不体现出其专业化的现状,并且从概念到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一点不落,求全而大。学生除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习另一门专业化并本身十分枯燥的课程,并以之来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后果可想而知。
1.4.未结合时代发展特点
这是之所以说它已然成为传统课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高校根据需要,增加了诸如搜索引擎、发明专利等内容,但就技术与社会发展进度而言,新增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脚步,没有把握时代发展特点。因此,自然使得受时代浸润的新一代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隔阂,在此种情况下谈信息素养,未免有老迂之嫌。
2.时代趋势
看清了传统之“掣肘”,不足以探析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就对于本门课程开设的影响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移动化与社交化
据CNNIC统计,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而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与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并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而就全球视野而言,移动化已然成为新的浪潮,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CNNIC统计,各类网络应用的前十位中,网民对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分别达84.2%、68%、56%和48.8%,平均增幅在6%以上。而大学生对这些应用的使用率平均也在80%以上,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现代网络对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2搜索引擎智能化
据CNNIC调查,在大学生的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及网络音乐分列前三。各类综合搜索网站的的网民渗透率达98%,百度的渗透率达到了97.7%,并且75.6%是为了了解工作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高渗透高使用的数据背后,搜索引擎的不断智能化功不可没,传统关键词的方式占据了主导,但人们所用的关键词也越来越接近自然语言,同时语音、拍照、扫描待方式已经显现出了其强大力量,依靠一个搜索框,能解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首选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资料的原因所在。
2.3泛在学习与阅读碎片化
技术发展带来的是思维与习惯的变化,泛在学习如今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学习主题,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学习已是社会常态。而同时当今科研与学习都呈现出阅读碎片化的事实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泛在学习与阅读碎片化体现到《信息检索》课程中,已是一项挑战。
3.《信息检索》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结合前面的总结分析,就本门课程内容改革而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扩展信息检索外延与层次
早在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便概括“信息素养“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中,“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传统语境下基本上都囿于商业数据库之内,搜索引擎等现代工具略有涉及,这是明显不够的。“信息检索”不应只限于这些数据库,更不应只限于“学习”或者“学术”。就人的需求层次而言,也应该是生活、工作向学习递进。所以,《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应从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快速获取到解决生活各类问题的检索方法与路径;同时着眼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从事的不会是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其所需求的信息专业度不一定就很高,并且如前所言阅读的碎片化,加上没有了学校免费商业数据库的支撑,在公共平台上如何获取到其工作需要的信息,这对其才更有意义;而对于有高度专业化学习有需求的,或者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完整性要求人们都要对专业化学习信息获取有了解的情境下,当然还要再加上传统语境中高度专业化的学习。 3.2拓展网络公共资源与平台的利用
当今社会,网络公共资源尚处于信息爆炸式增长,数据凌乱、良莠不齐的状态下,但其中仍然散存着许多有价值、能有充分借鉴作用的信息。如何将网络公共资源与平台的信息价值充分挖掘,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有现实意义。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信息素养的最重要平台,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应该引入这方面的内容,以真正贴合现代人的需求。
为此,首先要加大搜索引擎的比重。搜索引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代网站的信息发布,不论是生活内容还是工作、专业内容,个人或者组织体都会通过添加标签、运用SEO等使信息适用于网络环境,能被搜索引擎抓取到。而从学生实际并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搜索引擎的使用占比很高,很多学生即便在毕业论文阶段也有大量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的情况。所以认识搜索引擎分类,如何利用综合搜索引擎及垂直搜索等,搜索引擎搜索筛选技巧等,应该纳入较大比重。
其次,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公开课平台可以利用:如搜狐、新浪、腾讯等主要门户网站及各大视频网站都有国内外公开课的专题视频资源,清华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加入edX全球项目,国内外众多大学也直接在建设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类、应用类、生活类的论坛,一些知名学者的博客等等。这部分资源对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及工作后的自主学习非常有用,并且质量上乘,应该纳入这门课程当中。
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实用的工具,如翻译工具,在线词典,术语工具等,结合移动平台也有各类阅读APP,科普及专业知识应用,如移动影印版的《康熙字典》等等,要结合全球技术趋势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组织,编入教学内容之中。
3.3弱化专业性,讲求内容实用与快速掌握
《信息检索》目前效果有限的原因很大一方面即在于其内容太过专业化,本来作为辅助学生本专业学习的公共课,即使老师们可以很生动地去讲解,却仍然更多地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信息检索》应当讲求内容的实用与快速掌握。
实用即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去体贴学生的需求,并为其日后生活工作学习着想。如:如何利用网络查询各类考试及报名、辅导资料的信息,如何快速查询就业行情与检索出自己想要的职位等等。
快速掌握,首先要弱化理论学习,信息及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概念、信息检索基本原理、信息组织的原理与方法等课内要略一些,可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把重点转移到实用层次来。弱化理论的同时要用浅显的方式将易学的、易操作的技能直接传授给他们。
3.4加入时代趋势特点
现代社会把全球联系得很近,而学生面对新兴技术与潮流也总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也能很快地追趕上,但囿于许多因素,很多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还是没有接触,间接影响到了其信息意识与检索能力。因此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当前时代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体验对当前人们生活学习影响较大的一些内容,学习一些个人及组织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可以让《信息检索》的课堂更为生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并融入这个社会。而这一点,从更高的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大学培养现代公民的的使命而言,也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4.结语
从现实而言,图书馆只是时代技术发展的受益者而非开创者,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学术中心思维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时代特点,将信息意识、能力输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及进一步学习中。而《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改革的“破”与“立”也正在于此。(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剑.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实证分析:兼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121-129.
[2]朱永武.浅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改革[J].现代情报,2007(8):206-208.
[3]孙浩.泛在学习背景下“网上文献信息检索课”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3(5):131-134.
[4]CNNIC.2013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ssbg/201308/t20130820_41306.htm,2013-10-15.
[5]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2013-10-15.
[6]CNNIC.2011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