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可植入胶原聚合透镜(ICL)植入术后早期的眼前段形态.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37例(65只眼),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前房深度、前房角、前房容积、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前房深度、前房角和前房容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眼压较术前稍有降低,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术前
目的 应用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Visante OCT)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球结膜植片在不同时间内进行测量,对比观察球结膜植片厚度在翼状胬肉术后短期内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术13例(13眼),应用Visante OCT测量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球结膜植片距离巩膜突1 mm、2 mm及3 mm的厚度;对照组对术眼相同位置的正常颞侧球结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1周,结膜
目的 分析桂西北山区眼外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5年5月至2013年3月间眼外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6例眼外伤(1454眼)占同期眼科住院总例数8963的15.46%.其中男1108例(1152眼),女278例(302眼),男∶女=3.98∶1.以单眼(左眼)发病居多,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其次为青少年、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26.3±3.6)岁.其致伤原因和致伤物纷繁而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