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微博议政”的现实意义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ixi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元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两年视察人民网与网友进行交流,掀起了全国开始网络问政的高潮。随后,网民调查团参与“躲猫猫”事件,河南洛阳三名“资深网民”出任市代表委员等都是网民参与政治的代表性事件。依靠互联网的优势平台,网络问政发展迅猛,21世纪初,博客引入中国不久就引发了博客问政热。在这股热潮方兴未艾之时,曾帮助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的微博,在2010年3月份的我国两会中崭露头角。
  2010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微博中写道:今年两会的一大特色是“围脖”引发“网络两会”,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两会再也不是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关起门来讨论问题、议论国事,而是会上会下互动,网络内外联动。微博问政,开始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方式。从“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一新浪微博的广告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博受关注的程度。本文从传播学视阈出发,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果五个角度,以2010年全国两会为例来分析我国的“微博议政”现象,并探析其现实意义。
  一、微博议政的概念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最早由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提出,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美国的Twitter是最早也是目前最著名的微博。微博议政是指网民利用微博平台对国家时事、政策以及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等的讨论,发表观点等的一种现象。
  二、微博议政的传播模式分析
  (一)传播者:三方“会谈”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编码者和发送者。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互动性得到充分的彰显。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微博也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2010年的两会,政府、媒体和网民是最重要的三股力量。
  1、政府官员。作为政府工作的执行者,政府官员掌握的信息资源最为丰富。微博的便捷性不仅为政府工作者提供了说话的渠道,也提供了其了解最底层民意的途径。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统计,本次两会期间有60多位代表委员在人民网、新浪网开通了实名制微博。代表委员在微博上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与网民交流互动,成为“两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自然对国家的政治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媒体责任意识的不断觉醒,媒体已不再甘当政府声音的扩大器和传声筒,履行单一的喉舌职责,而是彰显自己的信息发布这一功能。但党管媒体仍然限制着媒体人担当自由的讯息发布者。而微博提供了媒体或者媒体工作者传递声音的平台。另外,微博的迅速崛起及其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使得消息能迅速实现病毒式传播,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这和媒体的初衷是一致的。在两会中,许多媒体和两会记者开通了微博,除了播报两会的进展情况,还向受众传递了一些节目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小丫跑两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当天,新华视点微博以短小的微博消息报道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并提倡网友参与讨论和留言。“新周刊”、“新闻视点:两会报道”等媒体也纷纷抢占微博阵地。
  3、普通网民。2006年,“网民”夺得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大奖,原因是网民成为了民主政治的重要监督力量。如今,在互联网不断成熟与壮大的同时,我国网民力量也在不断壮大。“躲猫猫”事件的网民调查团,“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表明了新时期的我国网民正在积极地履行着自己的监督职能。在微博时代,任何网民只需敲打一下电脑键盘或者动几个手指,就能随时随地传递信息。话语权的掌控为网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网民借助微博可以对房价、医改、社保、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政府更深入地了解民意。另外,网友对国家政事的讨论,对委员微博的评论、转发等形成了强烈的舆论攻势,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政治态势。例如,一名委员表示,开通微博是为了更好地搜集民意,更好地参政议政。他根据网民反馈的意见,整理了多条“两会”建议。
  (二)传播内容:民主、实时性和保真性
  微博也被人们称为“140字”革命。通过对字数的限制,传播者只能发布某一事件或者某一消息的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这就符合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只需对重要信息的关注同时也降低了公众作为政治新闻发布者的门槛。微博“虽小”,但是却“五脏俱全”。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文字发布信息以外,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均可以补充信息的不足,从各个角度表现事件。同时,图片、声音和视频还可以体现“我在现场”的实时性。
  微博用户可以对所关注的消息进行转发,而这一过程只需点击转发按钮就可以完成。一键即可的传播模式既减少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又可以确保使用者在转发消息的同时不加入自己的言论,从而保证了消息的源本性,减少了口口相传的“误差”,也就减少了传播中的噪音干扰。在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断裂使得消息经常以“非原生态”方式传递。望文生义、想当然等制造了大量的假新闻。而微博中的消息传播不需要用户的加工创作,只需要原文转发即可。当然,用户在传播消息的同时可以附加自己的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政治新闻事关国家的重要决策,其信息的真实度对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微博可以防范一些不法分子歪曲事实、破坏国家稳定的行为,促进和谐。
  (三)传播对象:主动参与
  根据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有追求满足的心理动机。根据对时事的传播者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数围脖们并不是真实世界里的话语掌控者。而在微博中,政府以及媒体工作者对普通大众的意见积极采纳以及主动回馈,让网民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用户通过微博问政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从被动的接受政府机关和媒体发布信息到主动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微博扩大了网民的话语权力,提高了参政的主动性。例如,“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公司总裁冯军也在自己微博中表示:“大家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都可以在我这畅所欲言,国家兴亡,你我有责。”   (四)传播渠道:4A特性
  在现实世界里,公众参与政治或者民意表达的渠道局限于写信、上访、向媒体求助等等,但很多时候是得不到理想结果,收效甚微。而政府也缺乏了解底层民意的有效渠道。在微博世界,官民双方得以在线互动和相互讨论,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微博信息的发送渠道通常有两个,一是微博网站,一是微博的手机客户端。
  这两个消息渠道,尤其是微博的手机用户端,为消息的随时随地发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杂志,消息的传播都需要一个过程。微博的简易操作、便利的终端服务器使其具备4A特性,即Anytime,Aanywhere,Anyway和Anyone,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来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的表现使人们眼前一亮。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Twitter在约14时35分33秒报道了这一事件,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2010年8月,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微博也第一时间向我们呈现了灾情。8月的香港同胞在菲律宾遭劫持事件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的先发制人。
  (五)传播效果:互动式参政
  基于微博的低门槛与信息的低成本快速繁殖,微博转发模式实现的是病毒式传播。病毒式传播是指类似于病毒一样快速蔓延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方式。微博用户更新一则消息,会引起其粉丝乃至粉丝的粉丝的信息发布行为,或转发,或评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当微博出现某一政治新闻时,网友共时性的转发能实现消息的迅速增值,从而在网友中形成一股或者多股舆论力量。这样促进了民意的形成,而政府对网友意见的采纳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微博时代的参政是一种互动型参政方式。而在传统媒体时代,为了扩大信息的覆盖范围,媒体必须加大报道力度和频率,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受众反馈,只是一种国家对公众的单向度的执政方式。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的车祸事件在微博上曝光后,引发了线上线下长时间的关于“官二代”、权利等级等问题的大讨论,提高了政府的重视,加速了案件的处理。
  三、“微博问政”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微博的多终端和低门槛使得每一位网民能够成为其使用者和受惠者。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实时和通畅的信息网络,尤其在危机事件中可以安抚公众情绪。信息对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对比汶川地震和2003年的SARS事件的危机处理方式和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微博,政府和媒体也可以了解大众的一些言论,从而了解复杂的社会心理,预防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总而言之,微博提供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二)使网络问政从现象发展到一种常态
  在微博问政火热之前,博客也曾掀起了前两年的问政热潮。不同的是,大多数两会博客在会议结束后就搁置不再更新。而微博在2010年两会结束后,没有偃旗息鼓,反而以意气风发之势充当和谐政治的桥梁。微博的便捷性和自主性,足以使网络问政从一种现象发展到一种常态,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体现与保障。
  (三)扩展了公共领域范围
  作为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一环,微博议政扩展了公共领域的范围。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显而易见,微博扩展了公共领域,有助于公众意见的形成,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
  责任编辑:梅杰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以美国电视台C-SPAN的创建历史、受众结构、从业人员为例探讨美国国会与媒体的关系,分析了美国议员对于C-SPAN的双重态度,并从中检验西方新闻学理论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美国社会文化/媒体/国会/C-SPAN    在当今美国,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力"--监督政府、引导舆论、影响受众。从媒体来说,总统、白宫、国会是报纸、电视台、电台每日政治新闻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对于总统、议员来说
期刊
灵感被囚禁的無奈,是怎样的感觉?  是否就好像是飞鸟,仰望这天空,却无法触及?  Kate MccGwire,这位居住在伦敦周边城市的雕塑艺术家如今正在千里之外的法国巴黎准备着自己的第二次个人展览。相比于具象的雕塑作品,Kate MccGwire倾向于使用更空灵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主题,就好比她这次带来全新雕塑集合——一羽之鸟。  她采用干净的羽毛形象和扭曲缠绕的外形,制造了一个三位困曲,并把雕塑“
期刊
记得吗?部族的声音?  激昂、委婉、悠长、逐渐离我们远去……  将这些濒危的音乐可视化,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喜爱它们?  发展中国家的艺术作品总有自己的特质,就好像这套名为“颜色交响乐”的巨型编制艺术品。这些看起来像是挂毯的编织品其实是一次跨界探索,将编织艺术和音乐相结合,希望将音乐可视化。  这位名为Abdoulaye Konaté的艺术家以编织艺术见长,曾经策划制作过多款巨型作品,最大
期刊
极简设计、中世纪设计风格,这些通过3D打印而得的桌面摆件来自于一家年轻的美国公司——Pax Ceramics。  这些桌面摆件就好像是把加利福尼亚州因美丽驰名的日出和日落搬到了桌面上,被称为“鎏金的花盆”。  在样品的建模上,Pax采用CAD建模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再将这些粘土部件手工组装成为成品。相信只要有若干个这样的小摆件在桌上,你的心情必然会有所不同。  异国情调、仿古
期刊
“容器”建筑的设计和诞生源于纽约后工业时代中对于办公、居住和公共用地需求的不斷增加。它选址于哈德逊广场——一个上世纪20年代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放项目,位于10大街与11大街之间。  与其他项目不同,虽然“哈德逊容器”不会早于2024年完工,但这绝不是一栋与其他建筑比拼高度的项目。他的目标在于创建一个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各个维度的人流前来驻足。  哈德逊容器的主体建筑是一栋具有154层阶梯,总共
期刊
怎样的幼儿园建筑才算上乘?  体面,安全,有趣?  想必还需要多一些人情味才算完美。  看看位于日本的“Play Area”把中国建筑事务所“MAD”正在树立建筑新标准……  幼儿园的建筑一般都倾向于表达温暖、归属感和亲切感。如今,一座由中国设计事务所MAD在日本设计筹建的幼儿园被命名为“游乐场”,似乎表達了更进一步的情感寄托。  项目选择了一处旧木屋进行改造,让原本其中的时间积淀和人情味来表达温
期刊
这是一套以榻榻米为原材料的家具,然而设计它们的设计师却是一位名为José Lévy的法国人。  采用榻榻米制作家具的灵感来源于José Lévy的早年经历。在他日本第一次接触到榻榻米的时候,便感受到这种材料有一种“难以想象的美感”,他對榻榻米的执着也一发不可收拾。  这套被称为“移动榻榻米”的家具采用日式融合设计。表面采用加强过的日本和纸编织,相比于秸秆材料来说,更为坚固,重量更轻。  整体设计上
期刊
总裁是个故事高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位于瑞典斯特格尔摩的E.O工作室的新品設计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E.O工作室的新品设计是一套名为“不定的花瓶”的桌面装饰品。这套作品的设计师也就是公司的总裁Olovsson用了五种不同的花岗岩与玛瑙来搭配流线型的花瓶,咏唱一场不一样的碰撞,其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这也是一场故事性的叙述,就好像我喜欢讲故事一样”Olovsson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作品,“只
期刊
提起橱窗购物,也有体验的等级之分。對于国际一线品牌来说,它们提供的橱窗购物也必然是最引人入胜的。就拿路易威登为例,自2009年起,位于路易威登大街5号的品牌橱窗就一直在吸引路人的目光。  2010年以鸵鸟为设计元素的橱窗秀和2012年草间弥生所设计的橱窗角最引人瞩目。路易威登甚至出版了关于自己橱窗美色的书籍。
期刊
埃及,它的魅力之源在何处?  它的魅力是距离,是空间,更是时间上的。  曾经的金字塔、法老、古神和神秘的诅咒似乎已經远去,却仍在这座城中留下耐人寻味的痕迹;而今日的埃及,无论街区、铁路、城市和居民,都呈现着丰富可读的异域民生。  究竟怎样才能解读埃及的今与夕?  最好的方式,就是搭上飞机,带上好奇和敬畏,降落在开罗国际机场,从尼罗河的下游开始,逆流而上,目睹一场时间和空间的倒叙。  身临其境,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