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麦收后玉米夏直播及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小麦玉米单季产量及总产量较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方式(套种)均显著提高,各试点小麦、玉米连续两年的年均总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年均增产率为8.1%-15.8%;各试点两年度玉米夏直播较传统套种的玉米田粗缩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只有0-3.5%和0-1.0%。
关键词:小麦;玉米;高产;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S344.13(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10-0050-03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是黄淮地区主要的种植制度。泰安市是重要的产粮大市,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越,适于发展多熟种植。20世纪中叶以来,泰安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生产条件下形成和发展了“小麦、玉米间作套种”制度,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粮食产量。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高效特性主要是通过增加复种指数和提高光能利用率而获得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品种的改良、机械化的推广及气候的变化,这项种植制度及栽培管理技术制约了泰安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小麦玉米群体数量不够大、小麦播期过早、玉米苗势较弱、光热损失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玉米粗缩病(MRDV)流行面积大,程度重,这都给粮食产量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通过小麦玉米新种植方式(麦收后玉米夏直播以及调整小麦、玉米为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的小麦套种玉米方式的对比研究,探索泰安地区实现高产高效的最佳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7-2009年在泰安市徂徕镇、安庄镇、马庄镇、邱家店镇各农技站试验基地进行,冬小麦品种为泰山23,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方法
设两种种植方式:①对照(表1)为夏玉米小麦行间套种,采取传统留套种行种植(FP);②试验处理为夏玉米麦收后贴茬直播,小麦玉米为等行距种植(TR)。每点试验行长8m,面积为每小区24m2(马庄、邱家店镇)和14.4m2(安庄镇、徂徕镇),均设3个重复。田间管理方式均按当地丰产田进行,小麦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按五点取样法测定玉米粗缩病,每点调查40株,每块地调查200株,计算病株率。
根据各试点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浇条件及农业机械等参数,试验处理采用以下两种种植规格:①马庄、邱家店镇选灌溉条件良好的壤土、重壤土地块,畦宽300cm,14行小麦,等行距20cm,畦埂40cm;种植玉米5行,行距60cm;②安庄镇、徂徕镇选水浇条件差的轻壤土、沙壤土地块,畦宽180cm,种植8行小麦,等行距20cm,畦埂40cm;种植3行玉米,行距60cm。
1.3 数据分析
采用DIS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分析
2007-2009年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表2)表明,传统种植方式下,各试点两年度小麦单产(666.7m2产量,下同)为500.4-566.2kg和487.1-532.1kg,夏玉米单产为413.0-610.8kg和513.9-590.5kg,全年总产量为915.3-1116.9kg和1001.1-1122.1kg。而采用夏玉米麦后直播及小麦夏玉米等行距种植后,小麦夏玉米单产均显著增高,各试点两年度小麦单产为538.9-592.3kg和541.8-590.6kg,夏玉米单产为586.7-637.0kg和576.2-632.1kg,全年总产量为1125.6-1218.3kg和1133.0-1222.7kg。小麦玉米连续两年的年均总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方式,各试点年均增产率为8.1%-15.8%。说明夏玉米麦后直播及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后,对全年粮食增产有重要作用。
2.2 玉米粗缩病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各试点传统种植方式下玉米粗缩病发病较重,两年度分别达到了6.0%-32.0%和8.5%-21.5%;而麦后直播田粗缩病发病率则较低,分别为0-3.5%和0-1.O%,说明玉米麦后直播减少了粗缩病的发生,从而保证玉米不减产。
3、讨论与结论
由各试点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及玉米麦后直播种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小麦种植都留有套种行,行距约30cm左右,使小麦行间分布不均匀,群体相对较小,且在玉米套种时小麦易受到损伤,因而造成减产;而小麦采用等行距(20cm左右)种植后,群体数量相应增加,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增产。二是目前的玉米品种主要以紧凑型为主,高密度条件下才能高产,要求每666.7m2种植密度达到4500株以上;在小麦行间套种玉米,玉米实际密度仅有3500株左右,达不到高产密度的要求;而玉米夏直播,出苗率增加,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三是套种玉米与小麦共生期正是灰飞虱发生盛期,而灰飞虱是粗缩病毒(MRDV)的重要传播媒介,发病重;而玉米夏直播,玉米小麦共生期缩短,灰飞虱很快失去生存条件,发病较轻。
参考文献:
[1]柴强,黄高宝,集雨补灌冬小麦套作玉米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70-72
[2]黄高宝,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作物学报,1999,25(1):16-24
[3]宁堂原,焦念元,赵春,等,不同品种春夏玉米套作模式中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4]刘巽浩,中国的多熟种植[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5]苏加岱,黄九柏,姚景勇,等,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17-120
关键词:小麦;玉米;高产;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S344.13(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10-0050-03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是黄淮地区主要的种植制度。泰安市是重要的产粮大市,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越,适于发展多熟种植。20世纪中叶以来,泰安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生产条件下形成和发展了“小麦、玉米间作套种”制度,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粮食产量。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高效特性主要是通过增加复种指数和提高光能利用率而获得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品种的改良、机械化的推广及气候的变化,这项种植制度及栽培管理技术制约了泰安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小麦玉米群体数量不够大、小麦播期过早、玉米苗势较弱、光热损失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玉米粗缩病(MRDV)流行面积大,程度重,这都给粮食产量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通过小麦玉米新种植方式(麦收后玉米夏直播以及调整小麦、玉米为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的小麦套种玉米方式的对比研究,探索泰安地区实现高产高效的最佳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7-2009年在泰安市徂徕镇、安庄镇、马庄镇、邱家店镇各农技站试验基地进行,冬小麦品种为泰山23,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方法
设两种种植方式:①对照(表1)为夏玉米小麦行间套种,采取传统留套种行种植(FP);②试验处理为夏玉米麦收后贴茬直播,小麦玉米为等行距种植(TR)。每点试验行长8m,面积为每小区24m2(马庄、邱家店镇)和14.4m2(安庄镇、徂徕镇),均设3个重复。田间管理方式均按当地丰产田进行,小麦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按五点取样法测定玉米粗缩病,每点调查40株,每块地调查200株,计算病株率。
根据各试点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浇条件及农业机械等参数,试验处理采用以下两种种植规格:①马庄、邱家店镇选灌溉条件良好的壤土、重壤土地块,畦宽300cm,14行小麦,等行距20cm,畦埂40cm;种植玉米5行,行距60cm;②安庄镇、徂徕镇选水浇条件差的轻壤土、沙壤土地块,畦宽180cm,种植8行小麦,等行距20cm,畦埂40cm;种植3行玉米,行距60cm。
1.3 数据分析
采用DIS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分析
2007-2009年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表2)表明,传统种植方式下,各试点两年度小麦单产(666.7m2产量,下同)为500.4-566.2kg和487.1-532.1kg,夏玉米单产为413.0-610.8kg和513.9-590.5kg,全年总产量为915.3-1116.9kg和1001.1-1122.1kg。而采用夏玉米麦后直播及小麦夏玉米等行距种植后,小麦夏玉米单产均显著增高,各试点两年度小麦单产为538.9-592.3kg和541.8-590.6kg,夏玉米单产为586.7-637.0kg和576.2-632.1kg,全年总产量为1125.6-1218.3kg和1133.0-1222.7kg。小麦玉米连续两年的年均总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方式,各试点年均增产率为8.1%-15.8%。说明夏玉米麦后直播及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后,对全年粮食增产有重要作用。
2.2 玉米粗缩病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各试点传统种植方式下玉米粗缩病发病较重,两年度分别达到了6.0%-32.0%和8.5%-21.5%;而麦后直播田粗缩病发病率则较低,分别为0-3.5%和0-1.O%,说明玉米麦后直播减少了粗缩病的发生,从而保证玉米不减产。
3、讨论与结论
由各试点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及玉米麦后直播种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小麦种植都留有套种行,行距约30cm左右,使小麦行间分布不均匀,群体相对较小,且在玉米套种时小麦易受到损伤,因而造成减产;而小麦采用等行距(20cm左右)种植后,群体数量相应增加,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增产。二是目前的玉米品种主要以紧凑型为主,高密度条件下才能高产,要求每666.7m2种植密度达到4500株以上;在小麦行间套种玉米,玉米实际密度仅有3500株左右,达不到高产密度的要求;而玉米夏直播,出苗率增加,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三是套种玉米与小麦共生期正是灰飞虱发生盛期,而灰飞虱是粗缩病毒(MRDV)的重要传播媒介,发病重;而玉米夏直播,玉米小麦共生期缩短,灰飞虱很快失去生存条件,发病较轻。
参考文献:
[1]柴强,黄高宝,集雨补灌冬小麦套作玉米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70-72
[2]黄高宝,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作物学报,1999,25(1):16-24
[3]宁堂原,焦念元,赵春,等,不同品种春夏玉米套作模式中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4]刘巽浩,中国的多熟种植[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5]苏加岱,黄九柏,姚景勇,等,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