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语言形成 背景文化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一、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发展的迅速与国际的逐步接轨和涉外交际的日益频繁,外语教学中以传授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比较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听说等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使不少学英语多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学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并通过了较高等级的英语考试,但在与英美人交际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常按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套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有时造成极为尴尬的场面或引起误解,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其他几个重要因素谈点认识。
二、正确理解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语言学家Littlewood将交际能力概括成:“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主要指达意及得体。成功的语言交际要求人们掌握完整的语法体系,以及一系列正确使用语言的知识,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副语言知识。口语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一个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人应很清楚自己在何种环境下说何种话才自然、贴切并合乎社会规范。口语交际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听话、说话;听话、说话常是单方面的,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口语交际还需要更全面的表达技巧和举止谈吐、临场应变、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三、如何在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英语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说话兴趣。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就要当好导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讲究品位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交际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既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授语言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创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语的交际能力。
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水平是很有效的。教师要清楚哪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还要考虑精讲的火候,研究怎样才可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对学生包办代替,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教”与“学”转移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作总结方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英语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初步的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前,教师要强调学生预习,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如正误判断、回答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准备与课堂教学或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材料等,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教师可大胆使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听、读、练找出课文中的疑难点,然后,教师点拨释疑,抓住重点、难点让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像我们学打球、游泳一样,只学不练是不行的。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多项技能。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语言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情感与语言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视、听、说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活泼而紧张、实用而有趣、生动而有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而不乱、紧张而充满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大大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兴趣经久不衰,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是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
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学家弗里斯曾指出,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它们。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掌握语法知识;(2)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即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
不管怎样区分,不同的学者在语用能力的定义上都有一个共性特征,指的都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包括语用表达能力、语用理解能力和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三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语用表达能力建立在语用理解能力和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语用理解能力建立在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而语用理解能力又反过来促进语用表达能力,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也反过来促进语用理解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相融
外语教师不仅要做语言教师,还要担任传播文化的任务。高校外语教学目标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中外文化对比,重视学生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大交际文化教学的力度,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理念,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言使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言的使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结语
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当今世界日益发展,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成为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前的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必须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外语,2005.
[2]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2005,(3).
[3]汤朝菊,向银华.论交际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4]邓小晴.谈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 语言形成 背景文化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一、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发展的迅速与国际的逐步接轨和涉外交际的日益频繁,外语教学中以传授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比较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听说等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使不少学英语多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学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并通过了较高等级的英语考试,但在与英美人交际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常按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套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有时造成极为尴尬的场面或引起误解,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其他几个重要因素谈点认识。
二、正确理解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语言学家Littlewood将交际能力概括成:“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主要指达意及得体。成功的语言交际要求人们掌握完整的语法体系,以及一系列正确使用语言的知识,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副语言知识。口语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一个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人应很清楚自己在何种环境下说何种话才自然、贴切并合乎社会规范。口语交际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听话、说话;听话、说话常是单方面的,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口语交际还需要更全面的表达技巧和举止谈吐、临场应变、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三、如何在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英语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说话兴趣。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就要当好导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讲究品位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交际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既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授语言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创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语的交际能力。
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水平是很有效的。教师要清楚哪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还要考虑精讲的火候,研究怎样才可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对学生包办代替,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教”与“学”转移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作总结方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英语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初步的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前,教师要强调学生预习,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如正误判断、回答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准备与课堂教学或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材料等,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教师可大胆使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听、读、练找出课文中的疑难点,然后,教师点拨释疑,抓住重点、难点让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像我们学打球、游泳一样,只学不练是不行的。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多项技能。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语言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情感与语言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视、听、说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活泼而紧张、实用而有趣、生动而有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而不乱、紧张而充满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大大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兴趣经久不衰,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是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
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学家弗里斯曾指出,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它们。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掌握语法知识;(2)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即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
不管怎样区分,不同的学者在语用能力的定义上都有一个共性特征,指的都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包括语用表达能力、语用理解能力和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三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语用表达能力建立在语用理解能力和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语用理解能力建立在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之上,而语用理解能力又反过来促进语用表达能力,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也反过来促进语用理解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相融
外语教师不仅要做语言教师,还要担任传播文化的任务。高校外语教学目标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中外文化对比,重视学生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大交际文化教学的力度,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理念,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言使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言的使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结语
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当今世界日益发展,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成为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前的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必须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外语,2005.
[2]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2005,(3).
[3]汤朝菊,向银华.论交际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4]邓小晴.谈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