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山 乐教无悔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活动旨在讴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操,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高尚精神境界。从本期开始,《云南教育·视界》将开辟“‘年度教育风云人物’评选”专栏,陆续刊登宣传教育风云人物候选人先进事迹的文章。殷切希望读者登陆http://61.138.213.247为您心目中的教育风云人物投票。
  
  藏族小伙子取品一身灰土,深色的衣裤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本色。早上,他牵着马下山,沿着堆满风化沙石、崎岖而又陡峭的羊肠小道,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公路旁。公路的下边,就是奔腾汹涌的金沙江。来到公路旁那棵绿阴浓密的大核桃树下,取品的神情变得十分凝重。41天前,为父亲桑培举行的水葬就在这棵树对着的江边。
  按照当地风俗,一个人去世后,7个第七天家人都要进行祭拜,这天是第六个“七”了,取品要去为这个仪式采购物品。
  
  他倒在坚守34年的讲台上
  
  42天前,也就是4月27日,一件令取品一家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了。
  上午11点多,德钦县羊拉乡茂顶完小格亚丁一师一校教学点,正是上第三节课的时间。在土木结构的小教学楼二楼,有一间仅有六七平方米的教室,在黑板前偏靠窗位置的木椅上,坐着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桑培。
  桑培今年54岁,已经教了34年书。桑培面前的10个学生也许就是他教的最后一批学生。只要上级批准,他就要退休,回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岳母,还有患严重类风湿的妻子。桑培在让孩子们默写白居易的《草》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后,就坐了下来。
  突然,嘭的一声,教室的楼板都震动了。孩子们急忙抬起头,发现桑培老师倒在地上。
  年幼的孩子们跑到老师跟前,只见老师两眼紧闭,脸色有些发灰。“老师!老师!”孩子们用藏语焦急地呼喊桑培,还用手摇他。见桑培老师不理会他们,孩子们害怕了,便连忙跑出学校到村子里去喊大人。
  桑培的老朋友次仁农布听说桑培晕倒了,急忙从家中拿出珍藏着的名贵藏药“珍珠奇石丸”。可赶到学校,一切都已经晚了。
  孩子们知道他们敬爱的老师去世了,一个个都哭红了双眼。学生鲁茸吉才说,桑培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对我们好。
  桑培老师突然去世惊动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50多个青壮年自发赶来,在崎岖的山路上,轮换着扛,将桑培老师送回在叶里贡村的家。
  受人们爱戴的桑培老师倒下了,倒在了他坚守34年的乡村教师岗位上。他不曾留下一分钱的存款,他留给人们的,是一名普通乡村教师34年敬岗爱校、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
  
  “只要是教书,到哪里都行”
  
  羊拉,藏语的含意即“牦牛角”,指越往里走地形越窄。
  从香格里拉到羊拉乡,正在扩修的公路颠簸不堪,263公里路要跑七八个小时。进入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后,山势越来越高,越来越陡峭,一座座光秃秃、沟壑纵深的大山就横在记者眼前,让人倍感凄凉。
  “你看,山头上只要有几棵树,就会居住着几户人家,那里会有点水。”羊拉乡中心学校校长鲁追对记者说,“我们全乡有20所学校和教学点,其中16个是两师一校或一师一校教学点。有20个老师在这些教学点教学,桑培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云南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条件艰苦,但羊拉乡的条件尤其艰苦。不说别的,能走的路在哪儿呢?光秃秃的山上几乎没有植被,山石风化极为严重,沙石滚落的沟壑就成了人们行走的道路,很多地方的坡度达到七八十度,甚至接近九十度。在这些地方行走,除随时得注意脚下滑动的沙石外,还要谨防失足跌进望不到底的悬崖。
  可是,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1975年从丽江师范学校毕业的桑培,怀着青年人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故乡羊拉乡。那年,他才20岁。
  桑培先后到过6所学校任教,其中5个是一师一校教学点。1993年,他在茂顶村完小工作。完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可桑培却没有这样想,他对从小学开始就与他是同学的此里老师说:“年轻时吃点苦没有什么,退休后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
  1994年,格亚丁教学点需要教师,当时在村委会当支书的次仁农布“相中”了桑培,要桑培到格亚丁去任教。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已经在完小工作的桑培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下来。他说:“只要是教书,到哪里都行。”
  格亚丁是一个31户人家的村庄。桑培刚到格亚丁时,有村民怀疑桑培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呆上一段时间就走,可桑培来了之后,就像脚下生了根一样,一呆就是15年。当年要他到格亚丁教书的老支书早已退休在家,可桑培还在村里任教。
  桑培去世后,乡里将在村完小任教的此里调到格亚丁教学点任教。而此里的儿子就是桑培的学生,是村子里的第一名大学生。在格亚丁村教学点任教的15年间,桑培教过42名学生。从桑培这里,走出了格亚丁村第一个高中生、中专生和大学生。
  
  26个孩子和他搭过伙
  
  桑培家所在的叶里贡村也有一个教学点,那他为什么不要求调回家门口教书呢,这样也可以照顾家里?
  桑培的儿子取品说,家里人希望父亲能离家近点工作,但父亲不同意,说是家里那么多事,在家门口工作,就不能不管家里,这样就会影响教学工作。桑培还说:“我拿着国家给的工资,就要做好国家让我做的工作。”
  因此,桑培一直坚守在格亚丁。
  从学校到他家,有两座大山,还隔着一条深沟,走得快的青壮年也得走上3个小时。桑培上了年纪以后,周末就基本不回家了,因为他担心自己赶不回来,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
  桑培还承担起了教师以外的职责。格亚丁村分上片和下片,下片的孩子离家近些,中午放学后可以跑回家吃饭,但上片的孩子往往回不去。于是,就有孩子和他搭伙一起吃午饭。他教过的42个孩子中,先后有26个孩子和他搭伙。孩子们背一点粮食来,中午就由桑培做饭给他们吃。
  每天下午放学后,桑培就要求孩子们赶快回家,尤其是下雨路滑和天黑得早的日子,他都会从教室后窗探出半个身子,往上看着回家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在玩耍,他就会大声地催促:“快点走!小心脚底下。”格亚丁村的上片,有两个地方特别危险,坡度几乎达到九十度,桑培每天都要看着孩子们过了那两个地方才放心。有的孩子调皮,爱抄近道走,桑培就会严厉地制止。15年间,桑培的学生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
  上完课,桑培都爱到学生家里走走,去和学生家长聊聊天,希望家长重视孩子读书。就在桑培去世前四五天,桑培还对老支书次仁农布说起,这可能是他教的最后一批孩子了,一定要带好他们。由于桑培的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大家都信任他。这些年,格亚丁村没有一个孩子不读书。
  桑培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非常优秀!”鲁追这样评价。桑培每年考核排名都在全乡和学区的前列,先后5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1次受到州人民政府的表彰。
  
  一份来不及寄出的退休报告
  
  桑培读书时,就会照顾其他同学。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非常乐观。此里告诉记者,他和桑培同岁,但因为桑培特别懂事,还尊敬地称桑培为“阿哥”!
  桑培工作后没几年,就调到叶里贡村小学教书。正是那时,他认识了妻子斯南卓玛,当了这家的上门女婿。从此,他也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当时家里有岳母、妻子、妻子的弟弟,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后来又有了儿媳和两个孙女。13年前,岳母双目失明躺在床上要人照料,妻子的类风湿严重到手脚都完全变形丧失劳动能力,儿媳摔伤后也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家里发生的这些事情,并没有压垮这位藏家汉子,也没有让他放弃教书育人的职责。
  桑培一生钟爱弦子琴。有的时候,桑培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跳弦子舞。在格亚丁教学点桑培的宿舍就挂着两把弦子琴,课余时间,他就带着孩子又弹又跳又唱,好不热闹,引得村里的人们前来观看。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都很爱弦子舞,跳得也非常好。
  桑培的突然离世,让格亚丁村的村民在悲伤之余有了一些担忧:乡里安排来接替桑培的此里老师,和桑培同岁,也面临着退休,会不会哪一天孩子们没有老师教了?
  这样的担忧,桑培早就考虑到了。早在2007年,因为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同时也怕因身体原因耽误了孩子,桑培就向县里打过退休报告,希望派新老师过来接任。不过因为农村教师太紧张,也因为桑培没到退休年龄,县人事局没有批准。
  在桑培的遗物里,记者意外发现了第二份申请退休的报告,落款时间是2009年6月18日。这是一份没来得及寄出的退休报告。县教育局的同志分析,落款的时间,应该是这个学期教学任务结束的时间。
  桑培用自己的生命,生动展现了一名乡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境界。
  桑培老师去世后,他的事迹在迪庆州教育系统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州、县教育局作出了向桑培学习的决定,德钦县作出全县各行各业向桑培学习的决定。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张永明说:“桑培老师是基层农村教师的典型代表,是支撑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向桑培老师学习,必将推动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镇圭◇
其他文献
红云红河集团捐资380万元  助推沧源教育发展  本刊讯(沧源县教育局办公室徐成武报道) 日前,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沧源佤族自治县达成协议,红云红河集团捐款380万元,用于沧源教育的发展。  根据协议,2009~2010年,红云红河集团向沧源县提供380万元的建设项目资金援助。其中,2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20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考上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完成学业
期刊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构建云南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
期刊
望着办公桌旁那根冰冷的钢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的一个春日。那天,温暖的阳光带着春天的喜悦洒满了整个校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这柔和的阳光谱上了跳跃的音符。早课后我也为享受这份和谐而漫步校园,似乎心也被这番春色给融化了……  突然,一个声音把我从这和谐的韵律中猛拽过来:“老师,你看王成的裤筒里好像有什么东西,长长的,走起路来裤筒一动一动的。”告诉我这一情况的,是四(3)班的“铁嘴”(因多次在县、校
期刊
各级各类学校:  《云南教育》是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工作指导类期刊,创办于1958年。多年来,《云南教育》积极致力于宣传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云南教育》为旬刊,分别出版《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教育·中学教师》和《云南教育·视界》。《云南教育》是进入全国期刊方阵的云南省骨干期刊之一,1996年首次被评为“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2
期刊
同志们:  这次教育宣传会议的召开,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今年中央、省委宣传工作的任务,努力开创云南教育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云南教育的改革发展。借这个机会,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教育战线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长期以来,云南的教育宣传工作为推动云南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培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云南教育改革
期刊
罗崇敏会见香港客人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6月8日下午,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教育厅会见来访的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一行3人,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陪同会见。  罗崇敏在会上谈到,教育就是教真育爱,云南省把“三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载体进行实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深受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得到了教育
期刊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今天变革的速率之快,令人惊讶。社会的变革究竟是自发性的、盲目的,是感性的随心所欲,还是受着一定的理性思想所引导的?人是被动适应社会变革,还是寻求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选择?社会变革的实践及其理论发展是否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对社会变革的历程及其走向又是怎样理解的?作为个体的人应该怎样认识社会规律,借鉴他人生活经验,幸福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上述
期刊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在昆明举行桑培老师事迹报告会,掀起教育系统学习桑培老师先进事迹的高潮。  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及昆明市中小学教师代表、在昆部分高校学生代表,省教育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听取了由迪庆州德钦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羊拉乡中心学校、羊拉乡茂顶完小组成的报告团对桑培老师的事迹报告。  桑培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茂顶完小格亚丁一师一校教学
期刊
编者按: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活动旨在讴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操,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高尚精神境界。本期“‘年度教育风云人物’评选”专栏刊发虎保华和杨发柱两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殷切希望读者登陆http://61.138.213.247为您心目中的教育风云人物投票。    虎保华,1958年
期刊
《天鉴》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新著,细细品读,有不少的感悟。  透过一篇篇论述,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理的思想者,看到了一个笃功务实的践行者,看到了一个学习者和创新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一个公民,一个专家,一个官员高山流水似的人文情怀和“志存高远”、“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境界。  作为一个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人,我认同一些专家学者对《天鉴》的评价:是“官员写作的特殊样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