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林权质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来源 :金融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推进林权质押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县域缺乏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
  进行林权质押贷款,必须到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同时需要对质押物价值进行评估认定。但目前林业主管部门无此评估项目,也无此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更无此专业评估人员,这是当前制约该贷款产品推广的主要因素。
  (二)质押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不明确
  当前,林业主管部门刚刚开始接触林权质押贷款登记、评估等事项,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林权贷款质押登记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林权质押登记和评估程序,也没有完善相应的收费标准,在许多方面林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存在冲突,如某县林业管理部门要求按评估额的5‰收取评估费,而金融机构要求其按1‰支付,差距较大,也延缓了该贷款品种的实施。
  (三)森林保险制度缺位,灾害防范能力差
  作为质押物的林木完全在借款人的使用管护之中,本身就具有难以管理的特性。特别是林木资源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和面临诸多自然灾害,但目前林木资产尚不能参加保险。林木生产周期太长,不可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林业生产还不具备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同时欠缺森林保险制度,必然会对林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农户权益和质押贷款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缺乏林权交易机制
  没有统一的森林资源流转运行平台和法律法规,缺乏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没有林权交易中心,交易信息、市场行情不明,限制了森林资源的流转。
  (五)金融机构参与面较小,贷款期限仍然较短
  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开办了林权质押贷款,其他银行还在观望中。林权质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科学管理,林木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一般成材需要7年以上,而贷款仍以一年期为主,最长的不超过3年,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既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给林农偿还贷款带来了困难。
  
  二、发展县域林权质押贷款的政策建议
  
  (一)统一协调林权质押贷款登记以及评估问题,明确相关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
  依法有效评估是开展林权质押贷款的前提。林权评估部门必须是由林业管理部门认可的评估单位,同时,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合法有效的登记是保证。林权登记部门必须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登记网络,能够完整记录林木以及林权质押贷款的详细数据。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林业、税务等部门,应对开办林权质押贷款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营贷款项目、林农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在税收方面,应将原来分散的林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整合,使国家对林业产业的税费扶持政策更加明确。
  (三)延长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贷款期限和宽限期
  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适当延长林业专业化生产者的贷款期限,使之与林木生产周期相匹配。
  (四)建立林权质押贷款长效工作机制
  林权质押贷款是一项新的信贷业务,因在资产评估的准确性、资产的流通转让、质押贷款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林权改革的配套措施。同时,为使贷款业务得以大力推广,还需要在地方政府、林业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林农之间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共同探讨解决林权改革和林权质押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贷款风险。
  (责任编辑 代金奎)
其他文献
金融机构以房地产使用权抵押贷款是防范信贷风险、有效保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操作不当往往导致抵押无效以及无法处置抵押资产,本文对此予以探讨。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采用原则监管以取代原先的规则监管更是受到了有关当局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日本金融厅也宣布其将效仿英国式监管风格,
再贴现目前基本退出宏观调控,Shibor的出现、调控模式的转型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对改革再贴现提供了良机。本文借鉴了美联储的改革经验,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包括将再贴现
摘要: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上,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