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培训前,HR须搞清的要点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需求分析是做好员工培训的首要环节
  培训需求分析是通过对组织、工作和个人进行全方位深度分析,确定为何进行培训的过程。这是企业培训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做与不做,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和效果。但很多企业完全不做培训需求分析,盲目开展员工培训,结果事倍功半。只有先找出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确切需求,才能有的放矢,不至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要先进行组织分析,预测本企业未来在技术、销售市场、组织结构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现有员工能力及未来知识和技能需要,从而预测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接受培训,以及为使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要的实践,推测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至临渴掘井。同时,对工作的内容以及岗位所需的员工技能进行分析,确定需要培训或提升的内容。
  企业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参考历史数据、着眼企业现实,预测要有依据,分析要有深度,研究要讲科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企业、市场和员工的需求,制订具体的、可量度的培训计划,使培训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不要盲目轻信培训机构
  有些企业会邀请知名培训师进行授课式培训,或者选派员工参加培训机构举办的精英培训。培训中,受训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接收到一些新的管理概念,当时感觉很受益,一旦回到企业工作中,就发现这些理念与工作实际并不一定符合。这是因为企业太轻信培训机构和“大而空”的理念培训,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脱离了企业本身,指导意义会大打折扣。
  岗位说明书确定了岗位所需人员和岗位技能。在具体培训中,企业要首先基于岗位说明书进行培训,有的放矢。同时,针对绩效结果进行培训。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员工在能力、业绩等方面的不足,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员工能力将大大提升。
  企业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全员培训,基于企业本身实际的培训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针对一些高层管理类的培训,可邀受训者参加一些培训机构的进阶培训,但一定要选择那些办学正规的培训机构,课程选择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切忌单一的培训方法
  很多企业在培训中简单、反复地使用课程式讲授培训。时间一长,员工就容易厌倦。不妨根据实际和具体需求,采用视听、案例教学、工作轮换、亲验性练习、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结构化练习、管理竞赛、管理游戏、行为模拟、师带徒、行动学习、信息与知识共享等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对新员工培训时,可采用师带徒培训,签订师徒协议,老师傅负责新员工初级基本技能培训,传授丰富的经验。
  对中级管理人员培训时,可采用管理竞赛、行为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培训方法,使中级管理人员脱离传统思想,跳出框架全面分析看待问题,提升管理技能。
  开展全员培训时,可采用信息与知识共享的方法,让受训者共同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避免问题再次发生,迅速提升自我技能。
  培训无固定套路可依,但企业一定不能只采用单一的培训手段,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不同的受训人群和培训内容等采取个性化培训手段,让培训始终充满活力,并获得最佳效果。
  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很多企业指望通过一次培训就使员工能力和业绩获得明显提升,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培训是员工自我学习实践与培训学习互相交融的过程,是“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不断交替的过程。受训员工对很多培训内容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思考、领会,消化和吸收,最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因此,企业应该把培训与员工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员工带着问题进入培训,带着收获走入实践。如此反复,员工的岗位技能才能得以提高,其业绩才能大大提升。
  每一次的培训不是员工发展的“终点站”,而是员工发展的“加油站”,企业培训应该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其他文献
Q 我公司有一名员工,劳动合同约定其岗位为营销部主管,但由于在上季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按公司制度需要对其进行调岗。由于营销部门没有其他空缺,只能给他调整为行政部的行政助理。该员认为调岗不合理,拒不到岗。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A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
“存在即合理”,作为一条哲学名言,似乎并不能禁得住深入的琢磨和推敲,但对于总裁班的出现来说,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如今,在越来越多的置疑声中,总裁班的存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合理”的范围内,而是到了应该上升至“价值”层面的时候了。  总裁班到底有何用  ●颁发名为创新的“国际通行证”  创新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认为:“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随着全球各国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时代里,“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还能让企业固守住自己的根基吗?人力资源不创新行吗?有哪些驱动力迫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不得不谈论创新?对于上述议题,人力资源
一起工作的人,可以不在同一间办公室,但必须同心协力,才会使组织有效运转。而隔阂、猜忌、怀疑与冲突,不仅会阻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更会损害团体的绩效。许多美国企业设定了一种叫做“Hopday(发泄日)”的制度,就是在每个月专门划出一天时间,用来让员工发泄不满。在这天,员工可以对公司同事和上级直抒胸臆,开玩笑、顶撞都是被允许的,领导不许就此迁怒于人。这种形式使员工平时积郁的不满情绪能得到适度宣泄,从而
刚一到任,老何显得意气风发。   老何并不老,刚过而立之年。称其老何,是因为他已经是一名老牌的HR经理了:从人事专员做到现在的HR经理,老何摸爬滚打近十个年头,最近刚被一家电器公司聘为HR主管。刚一上任,老何觉得应当烧“三把火”。可从哪烧起呢?  又到月末了,销售部的员工似乎个个都显得很兴奋。但当他们一个个从财务部领回自己的“银子”时,老何发现,有的人脸上还是“阳光灿烂”,有的却已经“阴云密布”了
请把你的笑容送给他    RMI是美国钢铁和国民蒸馏器的子公司,生产多种钛制品。该公司多年来效率低下,生产率和利润率也上不去。但自大吉姆·丹尼尔来此担任总经理后,公司面貌开始焕然一新。工厂里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送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标语下面都签有大吉姆的名字。带有一张笑脸的公司形象标志也开始到处出现,在办公用品上,在工厂大门
一位朋友在某大专技术学院任职副教授。两个月前,他说他准备花上五六万块钱把正教授职称搞掂。最近,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却沮丧地告诉我,因为没有找对门路,加上钱也送得不够数,正教授职称泡汤了。听着他发牢骚,我在想,任职资历与能力都够,却不得不找门路花钱来买职称,找不到和找不对门路,或是钱送得不够数,都不可能申报成功。本应以技术水平与能力为评定标准的职称,在实际评审中却与能力脱钩而与金钱和关系挂钩,是闹剧
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幄巨大的地图,有着无数精彩的坐标,也有数不尽的岔路口。有些岔路口有标识,认清自我,辨识环境,少走弯路,便能赢得精彩。更多的岔路口没有标识,甚至没有任何痕迹,一不小心便会误入歧途。  牛某、杨某同为女性,年龄相当,学历相当,所学专业也相当,大学毕业先后进入同一家单位工作,后来同从业务部门转到人力资源部门。20年后,牛某依然是一个主管,杨某已经是公司的高管了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孔子《礼记·表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道德
我们公司有一名员工在国庆前向部门领导提出休7天的探亲假。部门领导在不明确具体规定的情况下直接签字批准,员工也开始休假。但在员工的考勤记录汇总到人事部门后我们发现,该员工已依法享受了所有的法定假期、年休假和公休日,且该员工经常在节假日回老家探亲。就该员工的情形,公司是否可以不批准其探亲假?   根据1981年的《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享受探亲假的条件是“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