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诗词。
  
  (一)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诗歌的题目与诗歌的内容关系紧密,有时甚至会透露出诗歌的主旨,所以,读懂诗题非常重要。如1998年的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诗诗题告诉我们,本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幽静居处。再如:王维的《使之塞上》,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是写塞上的风景。
  
  (二)重视注解,扑捉相关信息。
  诗词的注解或序往往携带有丰富的信息,对考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词创作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下面这道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问: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我们不难理解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自然是经历了人生的“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此词中的态度无疑更积极。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物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近年来高考题又加强了对意象的考察,如2002年的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白“柳”这个意象的含义,在古代人们折柳送别,以表达惜别思念之情,因此为柳染上了浓厚的离别感伤色彩。而诗中“折柳”又是首曲子,表达的正是这种感情。作者的思乡之情正是听了“折柳”曲而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领会意象包含的意蕴对于理解诗歌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复习备考之用。
  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松、梅、竹、菊它们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山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己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竟象的总和中产牛。
  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那么作者的感情和流动在诗中的情绪就可以体会,诗歌的内容就可以把握了。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诸、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1999年高考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在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刺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请本文作者见刊后速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烧结矿的多孔结构形成过程中,燃烧熔融带上的烧结矿荷重会引起气流阻塞,导致生产率降低及成品烧结矿质量差。为了减轻重力的影响,一种新的烧结技术——支架支撑烧结应运而生
将简支梁桥纵向相邻两片板梁及中间的桥面连续缝模拟为一变跨度、变刚度的三跨连续梁,计算其中跨(即桥面连续缝处)的跨中弯矩影响线方程,计算桥面连续缝在活载和支座沉降下的开
<正>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是我们今天通过图像呈现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艺术发展面貌的重要物质遗存。其在绘制的形制、样式、风格以及其反映的思想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药理进行分析。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平分两组。对照组给予格列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两组患
西汉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极其辉煌的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时期墓室壁画内容丰富,是西汉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