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治疗与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9例诊断明确
【机 构】
:
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治疗与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9例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史资料和影像学检查,总结抗凝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椎动脉夹层的血管再通情况. 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其中5例有颈部剧烈活动诱因,7例起病时有枕部或后颈部疼痛;颅脑MRI多有小脑、脑干梗死或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DSA检查发现均为椎动脉夹层(V3段为主),其中5例为线样征或鼠尾征,1例双腔征,2例夹层闭塞,1例瘤样扩张.瘤样扩张患者直接行支架治疗,另8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DSA显示:3个月时4例再通,6个月时6例再通,12个月时仍为6例再通,余未通者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均无脑卒中复发. 结论 临床上部分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患者仅表现为枕部或后颈部疼痛不适,及时行脑血管检查对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内科规范抗凝治疗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改善血管状况;血管再通主要发生在抗凝治疗后6个月以内.
其他文献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5%~20%[1].对于由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采用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在合并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合并足下垂的腰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脊液(CSF)鼻漏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5例CSF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手术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在治疗成人多节段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8例成人多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前额叶白质、豆状核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 方法 以自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30例为患者组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眶上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翼点入路相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治的颅内前循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分析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伤害避免人格与脑各向异性分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人格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基础. 方法 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通过广告招募333名右利手受试者参加研究(受试者为天津医科大学在校学生及周围社区人员).研究内容为填写三维人格问卷及Beck抑郁问卷,并行三维MRI及扩散张量成像扫描.所有扩散张量成像数据行预处理后,使用SPM8软件,以年龄和抑郁评分为控制变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评价伽玛刀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作用. 方法 海军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自1997年11月至2011年6月应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33例,其中10例为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