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滇桂黔边纵队的女归侨医务人员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中,有一批从越南回国的女华侨,她们大多数被分配从事医务工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批归侨“白衣天使”,祖籍有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参加革命前,分别侨居于越南太原、高平、谅山、河内、北江、河阳等省市。她们当中参加革命时间最早的是1946年,最晚的是1949年,年龄多是16岁至18岁,最大的23岁,最小的刘雪映仅11岁。大家都是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共同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
  
  参加培训
  
  1947年底,粤桂边纵队(又称“两广部队”,是滇桂黔边纵队前身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医务处和医务站,由参加革命较早的两位医生陈惠荣、李爱民负责,各支队设立医疗队,连队设卫生员。为了使从事医务工作的同志掌握一定业务知识,部队在越南高平省与广西接界的模界村办了一期医务技术培训班,主要讲授常见病治疗、日常护理等知识。参加学习的,开始时只有20多人,绝大多数是越南女归侨。
  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即分到各部队工作。此后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参加医务工作的归侨姑娘逐渐增加到50多人。
  
  战地锻炼
  
  开始从事医务工作时,许多归侨姑娘顾虑很多,怕这怕那。但随着革命的实践,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治疗伤员中,许多伤病员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与鼓舞着姑娘们。
  1947年11月6日至12月11日,部队先后在广西攻打桂西果力、百合、弄蓬3个地方,有20多名伤员送到平孟镇临时医院治疗。这是医疗站接收的第一批伤员。当时因缺乏抗菌素药水,有一位名叫陈初的重伤员得了破伤风,抢救无效牺牲了。归侨青年谭汉清的右手臂被打伤,因缺乏药品,只能用高锰酸甲冲洗伤口,没有纱布,只好将芭蕉叶烤软后垫手,再用草药包扎伤口。后来因感染,右手下肢脱落,但谭汉清以顽强的意志,忍住疼痛,不吭一声。这些生动的具体事例,给归侨姑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革命是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要革命就不要怕苦、怕累、怕痛、怕死。
  1948年底,有一批伤员从云南麻栗坡运送到中越边境一个叫马店的临时医疗站治疗,其中有一位归侨青年李凌背部负重伤,弹片没有取出,当时既无消毒药又无麻醉药,只能用盐水冲洗伤口,然后硬生生地开刀取出弹片。当时李凌疼得满身大汗,但他咬紧牙关,不吭一声。这种顽强意志的表现,给了医务人员极大教育。
  
  扶伤抗疟
  
  1948年夏季,根据上级指示,粤桂边纵队主力从广西转移到中越边境的越南河阳(今河江),与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会师。在漫长的行军途中,医务人员的工作格外辛苦。由于部队缺乏马匹,医疗器械及药品都要由医务人员自己背;到了宿营地,别的同志可以休息,医务人员还要上山找金银花等中草药,拿回来洗干净煨成大锅药送到各单位给同志们服用,以预防疾病发生。平时还要挑水、烧水给伤病员洗脸、洗脚,对重伤员还得一口一口地喂饭、喂水,抬便盆等。
  1948年8月5日两支部队在越南河阳会师,开始了整训。由于水土气候不适应等情况,加上生活条件较差,没有蚊帐等防蚊设施,部队中流行着恶性疟疾和痢疾。当地老百姓把恶性疟疾称为“闷头摆”,疟疾是一种传染病,是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所得的各种疾病中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病原体是疟原虫,传染媒介是蚊子,周期性发作。由于疟原虫不同,患者有的每日发作,有的隔日发作,有的隔两日发作,也有的不定期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时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冷时全身发抖,盖多少被子都无济于事。
  中国部队在越南河阳整训期间,患“闷头摆”的人很多,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要到河阳坝,先把老婆卖;若往河阳走,先把棺材买到手。”两支部队先后有2000多人在河阳整训,就有近2000人得了“闷头摆”。尤其是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水土不服的情况特别严重,死亡率很高。“自救军”的1080多人中,就死亡300多人,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广东、广西来的同志得病的也有,笔者自己当时也得了“闷头摆”,几天不省人事,不吃不喝,后来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才活了过来。严重的“闷头摆”给医务工作带来繁重任务。华侨姑娘们因在越南热带地区长期生活惯了,对河阳的水土气候较适应,得病的很少,有病的病情也轻一些,所以救治病员的任务主要落在她们身上。
  当时的治疗方法,除了在市场上买到少量抗疟疾针水如奎宁兰、奎宁血清、奎宁安替匹林外,就是到山上采集奎宁树叶烧成大锅药给病人喝,还用奎宁药片制成针水给病人注射。对一些发高烧的病人,民间叫“发痧”,就用“刮痧”的办法治疗。有的用中草药烧成大锅药汤给病人服用,并盖上毯子发汗。对患痢疾的病人,则用灌肠和服中草药治疗。经过几个月的积极治疗,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大多数同志恢复了健康,为部队于当年10月挥师回国在云南开辟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磨炼成长
  
  从事医务工作的归侨姑娘们在党的教育下,在老同志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进步很快,不少人参加工作不久,就能独立工作,有的还能担负一定的领导责任。1948年初在广西时,有一次,周侨挺和陈侨英被派去接送伤病员,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她们连夜赶路,深夜密林中虎啸狼嚎,她们毫不惧怕。1948年夏季,朱碧英、冯明、胡侨华、玉侨振等同志,都曾经担任过有20多人至80多人的医疗站的负责人。
  在工作中,姑娘们都发扬了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如1948年4月,部队路经越南保乐一个傣族村子宿营时,突然遭到法帝国主义的飞机袭击,子弹像雨点般扫射在医务站所住的竹楼上。朱碧英、覃月英等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个拉着、背着伤病员从竹楼上转移到一个拐弯的地方躲避。伤病员刚躲避好,敌人的飞机就丢下一颗炸弹,离她们只有2米多。大家都很紧张,幸好是颗定时炸弹,当时没有爆炸,才未造成伤亡。在治疗伤病员时,朱碧英还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钱买鸡给伤病员吃,让他们增加营养,早日恢复健康,参加战斗。
  
  战胜困难
  
  归侨姑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仅学会了一些医疗技术,能治疗一些常见病,还学到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1949年春季,部队在云南省砚山县都地村设立了一个医疗站,有83名伤病员,由归侨姑娘玉侨振负责。当时部队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没有给医疗站留下任何粮食和钱。玉侨振等同志白天护理伤病员,夜晚在油灯下给老百姓做衣服,织线衣、线帽,讲革命道理给群众听,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于是该村农会发动群众给部队捐钱捐物、捐粮或借粮给医疗站,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
  此后敌人来“扫荡”,群众又主动帮助医疗站把伤病员转移到几公里外的深山老林中,并给伤病员搭棚子住,按时送水、送饭给伤病员吃用,直到“反扫荡”胜利。除1名重伤员牺牲外,其余82人全部恢复了健康回到部队。
  
  壮烈牺牲
  
  这批越南归侨姑娘,不少人被分配到连队当卫生员。她们都表现很好,有的立了功,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四支队任卫生员的谭月娥,解放初期随部队剿匪兼当翻译,因工作认真负责,及时抢救伤员,先后立功两次。
  一支队七团三连卫生员黄碧英,1948年12月14日在云南西畴县芹菜塘附近的观音伐战斗中,多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抢救伤员,最后被敌人的轻机枪击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时年仅20岁。连指导员当即号召:“我们连的医务战士黄碧英同志为抢救战友牺牲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勇敢杀敌,为黄碧英同志报仇。”指战员们听了立即鼓起勇气杀敌,很快全歼了敌人。黄碧英的遗骸后来迁入西畴县城南疆烈士陵园。
  再如归侨张玉珍,解放初期跟随部队剿匪,部队驻扎在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城,1952年5月17日法帝国主义的飞机来偷袭时中弹牺牲,年仅22岁,她的遗体安葬在黄树皮烈士陵园。上述两位烈士的传略,已记载在《文山州军事志》和《从烽火岁月到黄金岁月》、《文山侨史资料汇编》等书中,其中黄碧英的传略还载入《西畴县志》中。
  这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她们的事迹将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她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文
其他文献
浙江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也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成了半殖民地化的港口。清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正月初一,随着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罗伯聃与清政府签立馆舍租赁协议,将领事馆选址江北岸后,三江口北岸逐渐成为外国人的居留地,相继建造起来的各国领事馆、天主教堂、浙海关、巡捕房、邮政局、保险
曾天宇,江西早期革命活动家,万安暴动的主要領导人,与方志敏、袁玉冰齐名,被称为“江西革命三杰”。  曾天宇,1896年9月10日生于江西省万安县罗塘墟村背村。1912年,曾天宇考入南昌心远中学读书。1917年8月,曾天宇去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5月,为反对日本政府秘密勾结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国留日学生发起罢学归国运动。出于爱国热忱和民族义愤,曾天宇毅然于19
父亲头一次送我鲜花是我9岁那年。那时,我参加了6个月的踢踏舞学习班,准备迎接学校一年一度的音乐会。作为新生合唱队的一员,我感到激动、兴奋。但我也知道,自己貌不出众,毫无动人之处。   真叫人大吃一惊,就在表演结束来到舞台边上时,我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而且往我怀里放了一束芬芳的长梗红玫瑰。我站在舞台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脸儿通红通红的,注视着脚灯的另一边。那儿,我父母笑吟吟地望着我,使劲儿鼓掌。  
逆风而飞的作家——圣埃克苏佩里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生于法国里昂,父母都是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有伯爵头衔,在保险公司任职;母亲懂音乐,爱绘画,艺术修养很高。父亲四十岁时,患脑溢血遽然病逝。圣埃克苏佩里这时年仅四岁,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一个未出世的妹妹,家庭经济拮据。母亲的姨祖母也是年轻守寡,常邀请他们一家到她的庄园同住。庄园在圣·莫里斯·德·莱芒,位于里昂东北三十公里处,是圣埃克苏佩里童
晚清民族英雄关天培,45岁那年,曾有过一段“敢为天下先”的“漕粮海运”督押粮船经历。他的这段经历,又同清朝中晚期朝野上下漕粮河运还是海运的政策争论密不可分。见微知著——从关天培督运海运一事,我们或许能看到古老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近代文明的蹒跚和艰难,正如古语所云:知易行难。  漕粮海运:艰难的抉择  “漕”是水道运输。《史记·萧相国世家》:“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司马贞索隐:“漕,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阅渎成为撷取既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王力先生的《谈谈图书馆》说:“人生于世,需要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我们将一事无成”,“知识是从实践中来……个人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我们还必需借鉴于别人的实践经验和古人的实践经验……主要是靠阅读古今科学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家的书籍”。  如何进行阅读,有规律可循。阅读活动中存在着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区别:这两种阅读,根据阅渎质量,还都有
又是九月,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怀念的季节。老师,是这个季节的主题。岁月如歌,感念师恩。不知今年的教师节,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否比往年感受到更多的理解、爱护和尊重?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度里,“教师”这个名字赋予我们的感受的确太多太多……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想老师的谆谆教诲,一起为敬爱的老师歌唱、祝福!    又是九月,金秋时节,和风送爽,秋雨绵长。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
今年五一前夕,全国首座大型陶艺焦裕禄半身塑像,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烧制出炉。这座历时5个多月创作出来的大型陶艺作品,神形兼备、构思独特,堪称艺术精品。此新闻经《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披露后,迅速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两件复制品在5月14日——焦裕禄去世50周年纪念日前夕,分别赠送给了博山和兰考两地的焦裕禄纪念馆供群众瞻仰参观。  这件陶艺作品出自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任国栋先生之手
我有一个漂亮、善良、可爱、有少女心的妈妈,我很爱她,可是我不大喜欢妈妈的臭美。  妈妈个儿不高,一头秀发时而扎成马尾摇摆在脑后,时而散开披在肩上。妈妈有圆圆的大眼睛、薄薄的小嘴唇、挺直的鼻子。她的皮肤白白的好像怎么也晒不黑,这一点最让我羡慕、嫉妒了。  一天,妈妈拎着一个包,在镜子面前左扭右扭,左看右看,估计镜子都快被妈妈转晕了。看到我和爸爸回来了,妈妈像大老虎见到梅花鹿一样,猛地冲过来,问:“这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倾听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起来的。被学生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学生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