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部分孩子讨厌学习语文,如果能让学习像游戏一样变成孩子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必会事半功倍。
一、激趣导入使学生想学
1.以实验引起好奇。手拿一杯水,杯口用硬纸片盖住,问:“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水就洒了!纸被浸湿了……”我把杯子倒过来,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牢牢地托住了水。我及时导入课题《动手做做看》。
2.以情节引发思考。一群游客好心救起一只快被嘲鸫叼去的幼龟,却导致了成千上万只幼龟被天敌捉走。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自然之道》中。
3.以愉快体验走进课文。一幅简笔画:一个房间,门口放着一把雨伞,伞尖所在地面有一滩水,屋里散落着一个骨头和两行小梅花形的脚印,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棵树,树干上趴着一只蝉。我问:“从画面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孩子们七嘴八舌:“这家肯定养了一只狗。”“刚下过一场雨。”“这是夏天。”“主人刚刚回来过。”……“我们来认识一位和我们一样充满智慧、善于观察的老人,他就是通过各种不起眼的现象,帮商人找回了骆驼。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找骆驼》。”
二、提供选择,使学生易学
1.提供多个学习内容。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自主学习。
2.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如,《桂林山水》一文,有的学生想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则愿通过小导游的解说使大家有所感悟;也有人喜欢用笔画下这多姿多彩的风光;甚至有同学要用柔美的乐曲告诉我们桂林山水的特点。
3.提供多层次学习目标,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其中一项或多项。
三、挖掘内涵,使学生乐学
1.调动生活实践,发掘身边的事例,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例如,抓鸟、偷瓜、爬树、烤地瓜……都是对《乡下人家》的最生动的诠释。
2.推荐同类文章。例如,在学习了《触摸春天》后,可以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启另一扇窗》等,使有效学习延伸至课外。
3.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在综合活动中设计开放性作业,如,调查、访问,导演课本剧、编写小故事,充当小导游、小记者,以资源共享,深化文本。
四、展示成果,使学生爱学
谁都渴望成功,谁都希望获得肯定。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学生怎能不爱上语文呢?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朵小花;可以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也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给社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就行。
(作者单位 安阳市北关区周十小学)
一、激趣导入使学生想学
1.以实验引起好奇。手拿一杯水,杯口用硬纸片盖住,问:“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水就洒了!纸被浸湿了……”我把杯子倒过来,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牢牢地托住了水。我及时导入课题《动手做做看》。
2.以情节引发思考。一群游客好心救起一只快被嘲鸫叼去的幼龟,却导致了成千上万只幼龟被天敌捉走。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自然之道》中。
3.以愉快体验走进课文。一幅简笔画:一个房间,门口放着一把雨伞,伞尖所在地面有一滩水,屋里散落着一个骨头和两行小梅花形的脚印,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棵树,树干上趴着一只蝉。我问:“从画面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孩子们七嘴八舌:“这家肯定养了一只狗。”“刚下过一场雨。”“这是夏天。”“主人刚刚回来过。”……“我们来认识一位和我们一样充满智慧、善于观察的老人,他就是通过各种不起眼的现象,帮商人找回了骆驼。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找骆驼》。”
二、提供选择,使学生易学
1.提供多个学习内容。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自主学习。
2.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如,《桂林山水》一文,有的学生想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则愿通过小导游的解说使大家有所感悟;也有人喜欢用笔画下这多姿多彩的风光;甚至有同学要用柔美的乐曲告诉我们桂林山水的特点。
3.提供多层次学习目标,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其中一项或多项。
三、挖掘内涵,使学生乐学
1.调动生活实践,发掘身边的事例,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例如,抓鸟、偷瓜、爬树、烤地瓜……都是对《乡下人家》的最生动的诠释。
2.推荐同类文章。例如,在学习了《触摸春天》后,可以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启另一扇窗》等,使有效学习延伸至课外。
3.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在综合活动中设计开放性作业,如,调查、访问,导演课本剧、编写小故事,充当小导游、小记者,以资源共享,深化文本。
四、展示成果,使学生爱学
谁都渴望成功,谁都希望获得肯定。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学生怎能不爱上语文呢?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朵小花;可以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也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给社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就行。
(作者单位 安阳市北关区周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