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文素质 提升历史教育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培养、提高、竞争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国民人文素质是国民素质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人文素质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是二者的完美统一,通过教育的综合性,内化为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号称人文之本,我们应该把培养国民人文素质,作为历史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和功能。
  一、开发课程资源,充实人文教育,感悟真善美
  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随课程教材改革的潮流和趋势,敢于突破现行教材和课程的一些局限,深入细致的挖掘补充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渗透、充实人文教育。
  历史即社会,历史即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感知到的历史,应该是丰富复杂,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过去不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蜡像馆,它是一个天同的城市,一个心智开阔的原野,在那儿有无数的圣者、政治家、发明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爱人者以及哲学家,仍然有说有笑,有教有唱,有刻有写的活在那里。”从教科书的编写到师生的教学,怎能用枯燥的语言,固定的叙述处处套用呢?造成千人一面,万世同貌,再加上过于追求标准化的考试,就把历史写死,教死,学死了。还给人留下一个错觉,历史很简单,就那么几句话,几个结论。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人文教育又从何而谈呢?真实、客观、丰富的历史才是可信的,才是人文教育肥沃的土壤。历史教育教学中,比传授知识、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人文教育是精神的享受,生命价值的体验,自由精神的感悟,是感受真善美的过程。对中学生而言,突出历史人物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但人物活动是历史的核心。不读拿破仑传,怎知法国革命的气势和影响?不学华盛顿、林肯的品质,怎能感知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让我们从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画面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中,体味历史发展潮流中的跌宕起伏,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交织与拼搏。
  二、培养公民意识,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如何面对现代?这是历史教育面对的挑战。培养公民意识,适应现代社会应为当务之急。
  爱国是公民意识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利用历史教学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次,在教学中要批判学习继承两方文化,培养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民意识。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价值,崇尚科学和理性的传统,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观念和契约法制意识,构成了西方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推动和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欠缺、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内容,需要我们批判地加以学习和吸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现代西方理性文化所产生的弊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反思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再次,面对世界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开放竞争的意识,忧患奋进的意识,积极参与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适应步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整合融通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三、培养创新能力,勇于参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和缺陷就是缺乏创新。从各地新课改的实施看,大都围绕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的转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更应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反思这个问题,缺乏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应该从文化中去探寻。J.M.罗伯茨指出“中国缺乏创新精神,也许问题恰恰在于中国文明的成功一实现了它所追求的目标:预防根本性的变化,保证持续稳定的局面。”长期的宗法专制社会结构,导致中华文化形成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形成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三纲五常是其核心。社会、伦理、教育是高度同构的,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品行等方面尽快的社会化。在不张扬个性,压抑个性的文化背景和沉淀下,怎么会有创新呢?近代的教育改革,以科学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的功利性、知识性、技术性,这对创新教育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师生要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注重学生鲜明个性,完善人格的培养。只有每个人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和自由个性,他的创造潜力才能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丰富生动的素材,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以人文文化关照科技文化,以科技文化滋养人文文化,形成科学伦理观,以科学为同家造福。引导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社会演进、生活变迁、文化发展等,都离不开创新,其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潜移默化的培养创新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创造始于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好问,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关键。多采用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勇于参与社会实践。如探讨近现代一些大国崛起与衰落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的和半发展之路。发挥历史课程巨大的社会功效,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方法,对当前高校轮滑课的发展及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高校轮滑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轮滑;轮滑课;学习状态    轮滑运动作为休闲体育的新成员,颇受青年人所推崇、青睐。以辽宁职业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对轮滑课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轮滑课目前教学现状及
摘要:本文就中职教学幼师生心理学的教学管理,结合了幼师生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和具体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教学;幼师生;心理学;教学管理    一、提高幼师生综合素质,明确教学目标  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