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的“五观”教学。
关键词: “五观”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的必须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决定该课程必须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及理论性。它与大学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它必须注重史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课题。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即“讲授中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正确认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世界的本原,人生的意义,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五观”教学。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政治观”教学
政治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公共权力运行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包括大学生的公民知识、行为、责任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政治思想倾向、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政治心理等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现今,少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做自己的事情,意识不到国家与国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少部分学生在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认知上有模糊性,思想上有摇摆性;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入党等方面存在功利意识。有的大学生因为社会中的一些事情对我党缺乏信心,比如说对腐败现象认识不足,不信任党的反腐败能力,甚至在思想上对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动摇。有鉴于此,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给予大学生相应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解决他们的这些思想认识问题。
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定义、形成进行分析,通过中西各国比较,让他们加强政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分析近现代中国与各国之间纵横复杂的合作和斗争让学生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永远是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首要原则和因素,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永远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做事的第一准则。再比如说,通过弘扬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舍身忘我、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的精神来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和发展的热情。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世界观”教学
世界观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世界观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古至今,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它却因人而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反过来精神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世界观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根本问题。当代西方妄图通过自由化思潮、其他政治和文化思潮、宗教及其变相形式、邪教和迷信等所控制的世界观来侵占我国的思想地盘,甚至毒害我国人民,以达到他们后殖民主义统治的目的。这种现象正在高校逐步蔓延和扩大。
比如说一些大学生被基督教所吸引,原因仅仅是他们精神空虚和困惑,而它通过做礼拜、聚会、讲座、唱赞歌、讲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他们充实生活,增加他们的知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音乐、诗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载体,以教师讲授、放幻灯片、视频和学生讨论、辩论、讲故事、情景表演、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教会他们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巩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学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道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物质条件下产生的,有的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有的价值观只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下被社会认可和推崇。当今我国公民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括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自由、责任、人本、勤劳、诚信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但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不断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健康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善恶、好坏分明,有自己很强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人云亦云,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运用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典型案例潜移默化地把当今社会主义中国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如在提到鲁迅、孙中山时,可以指出近现代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像鲁迅、孙中山一样,弃医从文和从政抱着救国的志向和决心来选择职业,以把国人从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振兴中华,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导他们处理好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在讲到“南昌起义”时,教师要通过“1927年,在军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残酷迫害共产党的背景下,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贺龙反而放弃高官厚禄,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带领7000多士兵冒着被通缉捉拿、关押、杀头的危险,跟着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不顾个人安危,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革命之路”这一事件指导学生端正对于金钱、地位、名利的正确态度。最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的评判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以偏概全。通过抨击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奴颜媚骨、崇洋媚外和殖民者一起高唱“侵略有功论”的人,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明白不能为名利不择手段、卖国求荣,不要国格和人格。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人生观”教学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态度、价值与理想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正确的人生观会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自身幸福;错误的人生观则会使人碌碌无为、游戏人生或者自私自利,为私利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包括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强调利他多于利己,奉献多于索取,是积极的人生观。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背道而驰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厌世主义等人生观。在这些人生观的影响下,有的女大学生为了金钱和物质享受抛弃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准则,出现了傍大款的行为;有的青年人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现象;还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爱情、荣誉,不择手段,在失败后,又伺机报复他所认为的“绊脚石”;有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消费、享受和向父母伸手,一旦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怨恨父母,离家出走,没有丝毫感恩之情;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意义、自身价值,“郁闷”一词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甚至一些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为了跟别人攀比,没有把国家的助学金花在学习上,而是花在非正当的物质享受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指导他们将个人幸福、国家民族富强、全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个人追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伟人、名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理想、信念、自我抉择、在磨难中的奋斗,同时也要让学生思考伟人、名人成功、失败的客观条件,并进行讨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看待人生路上的成败得失:“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或者社会关系)、个人努力”在人的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两者构成对人的客观制约,后者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社会影响力。每个人所具有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或者社会关系)、个人努力”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乐观而进取地生活。再比如在讲到革命烈士、英雄的牺牲时我们要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历史观”教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人应在承认和尊重历史主体选择性的前提下,肯定存在历史规律。社会历史具有规律性、可预测性、共性、多样性、变异性、个性。历史发展的方向可以预测,并且具有历史主体性、历史客体性,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影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方向、趋势和目标,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选择其中之一并通过努力实现它。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都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能仅仅讲一些社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不能“两张皮”,讲完历史事件直接引出历史结果,即我们今天的“三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历史本身是如何演变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社会历史有没有规律性等,使他们通过回顾和思考、讨论,梳理出历史发展的深刻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我们今天“三个选择”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清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对于该课程的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历史事件联系政治历史理论、政治历史理论联系现实、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课前演讲与教师课上讲授相结合、辩论法、问题引领式教学、问卷式教学、传统的文字表达与现代多媒体实景展示相结合等,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张劲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1).
[3]王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高朋.大学生人生观多元化倾向的流弊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
[5]汪彦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1).
关键词: “五观”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的必须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决定该课程必须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及理论性。它与大学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它必须注重史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课题。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即“讲授中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正确认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世界的本原,人生的意义,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五观”教学。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政治观”教学
政治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公共权力运行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包括大学生的公民知识、行为、责任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政治思想倾向、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政治心理等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现今,少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做自己的事情,意识不到国家与国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少部分学生在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认知上有模糊性,思想上有摇摆性;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入党等方面存在功利意识。有的大学生因为社会中的一些事情对我党缺乏信心,比如说对腐败现象认识不足,不信任党的反腐败能力,甚至在思想上对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动摇。有鉴于此,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给予大学生相应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解决他们的这些思想认识问题。
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定义、形成进行分析,通过中西各国比较,让他们加强政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分析近现代中国与各国之间纵横复杂的合作和斗争让学生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永远是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首要原则和因素,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永远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做事的第一准则。再比如说,通过弘扬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舍身忘我、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的精神来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和发展的热情。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世界观”教学
世界观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世界观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古至今,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它却因人而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反过来精神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世界观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根本问题。当代西方妄图通过自由化思潮、其他政治和文化思潮、宗教及其变相形式、邪教和迷信等所控制的世界观来侵占我国的思想地盘,甚至毒害我国人民,以达到他们后殖民主义统治的目的。这种现象正在高校逐步蔓延和扩大。
比如说一些大学生被基督教所吸引,原因仅仅是他们精神空虚和困惑,而它通过做礼拜、聚会、讲座、唱赞歌、讲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他们充实生活,增加他们的知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音乐、诗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载体,以教师讲授、放幻灯片、视频和学生讨论、辩论、讲故事、情景表演、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教会他们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巩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学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道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物质条件下产生的,有的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有的价值观只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下被社会认可和推崇。当今我国公民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括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自由、责任、人本、勤劳、诚信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但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不断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健康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善恶、好坏分明,有自己很强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人云亦云,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运用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典型案例潜移默化地把当今社会主义中国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如在提到鲁迅、孙中山时,可以指出近现代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像鲁迅、孙中山一样,弃医从文和从政抱着救国的志向和决心来选择职业,以把国人从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振兴中华,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导他们处理好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在讲到“南昌起义”时,教师要通过“1927年,在军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残酷迫害共产党的背景下,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贺龙反而放弃高官厚禄,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带领7000多士兵冒着被通缉捉拿、关押、杀头的危险,跟着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不顾个人安危,踏上一条生死未卜的革命之路”这一事件指导学生端正对于金钱、地位、名利的正确态度。最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的评判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以偏概全。通过抨击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奴颜媚骨、崇洋媚外和殖民者一起高唱“侵略有功论”的人,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明白不能为名利不择手段、卖国求荣,不要国格和人格。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人生观”教学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态度、价值与理想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正确的人生观会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自身幸福;错误的人生观则会使人碌碌无为、游戏人生或者自私自利,为私利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包括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强调利他多于利己,奉献多于索取,是积极的人生观。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背道而驰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厌世主义等人生观。在这些人生观的影响下,有的女大学生为了金钱和物质享受抛弃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准则,出现了傍大款的行为;有的青年人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现象;还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爱情、荣誉,不择手段,在失败后,又伺机报复他所认为的“绊脚石”;有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消费、享受和向父母伸手,一旦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怨恨父母,离家出走,没有丝毫感恩之情;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意义、自身价值,“郁闷”一词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甚至一些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为了跟别人攀比,没有把国家的助学金花在学习上,而是花在非正当的物质享受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指导他们将个人幸福、国家民族富强、全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个人追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伟人、名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理想、信念、自我抉择、在磨难中的奋斗,同时也要让学生思考伟人、名人成功、失败的客观条件,并进行讨论: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看待人生路上的成败得失:“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或者社会关系)、个人努力”在人的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两者构成对人的客观制约,后者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社会影响力。每个人所具有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或者社会关系)、个人努力”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乐观而进取地生活。再比如在讲到革命烈士、英雄的牺牲时我们要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历史观”教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人应在承认和尊重历史主体选择性的前提下,肯定存在历史规律。社会历史具有规律性、可预测性、共性、多样性、变异性、个性。历史发展的方向可以预测,并且具有历史主体性、历史客体性,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影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方向、趋势和目标,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选择其中之一并通过努力实现它。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都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能仅仅讲一些社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不能“两张皮”,讲完历史事件直接引出历史结果,即我们今天的“三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历史本身是如何演变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社会历史有没有规律性等,使他们通过回顾和思考、讨论,梳理出历史发展的深刻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我们今天“三个选择”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清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对于该课程的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历史事件联系政治历史理论、政治历史理论联系现实、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课前演讲与教师课上讲授相结合、辩论法、问题引领式教学、问卷式教学、传统的文字表达与现代多媒体实景展示相结合等,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张劲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1).
[3]王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高朋.大学生人生观多元化倾向的流弊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
[5]汪彦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