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春天的姿态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u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丰七年(1084)是苏轼人生发生重大变动的年份:三月,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四月离开贬居的黄州,坐船至九江游览庐山,然后到筠州看望在那里做官的苏辙。六月送长子苏迈赴任德兴尉;七月抵达金陵,会见了在此闲居的王安石,握手言和,相谈甚欢,甚至准备结邻而居。其间也有人间的悲哀,到金陵后,妻子卧病,跟随他一家多年的老乳母去世,还夭折了一个婴儿。这让苏轼深感“老境所迫,归计茫然”,从七月开始“所至求田问舍”,在金陵、仪征买田不成,九月终于在宜兴买得一小庄子。苏轼把家眷寄住在真州,十月在扬州向朝廷上表,希望同意自己及家人定居常州。这一年的岁末,苏轼来到泗州。泗州人刘倩叔的父亲曾任眉州太守,刘倩叔在公署陪侍父亲,与苏轼有过交往。这次苏东坡来泗州,刘倩叔颇尽地主之谊。腊月二十四是传统的小年,刘倩叔拉着苏轼去游览泗州的都梁山,中午回到家里举行迎春酒宴。在浓郁的迎新气氛中,东坡随手写下了这首《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词上、下片各三句,此词上、下片结构相同,前两句对偶,第三句单行。上片写景。这一天飘着细雨,刮着斜风,让人感觉有点寒意。“晓寒”,点出寒意不重,宋词中多用来指初春的感觉,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淡淡的雾气,萧疏的柳树,与明净的河滩形成了对比。晴,非天晴之意,指河滩明亮干净,当时的淮河河滩应该含有大量白沙,被雨水湿润后非常干净明亮。媚,此处应解为亲近、依附。这一组对偶句实写从山上俯视淮河所见,写了河滩、柳树和空中的烟雾。第三句写淮河河水,东坡没有实写眼前的河水,而是在山上远望,想象上游的清洛河并入淮河,水面变得开阔,一派洪流浩浩汤汤。清洛河是淮河的支流,在安徽怀远并入淮河。东坡此时并不能看到清洛入淮的实景,这是虚笔,勾勒出东坡在山上远眺的形象。此时正值岁末,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水瘦山寒,树木凋零,应该是一片萧瑟之景,而淮河边上的风光在苏轼的笔下是“媚”、“晴”、“漫漫”,这些明亮的暖色调的词汇透露出苏轼此时心情不错。经历过黄州四年的凄风苦雨,他对仕途已经有点厌倦和恐惧,他想寻求一处安稳之地定居,这一年东西奔走,已经初有头绪。黄州的阴影虽然还在心头,但未来的图景更让人向往。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如此,阴寒的冬景也被东坡写得如此明媚、温暖和开阔。
  下片写立春宴会。一组对偶句实写立春家宴的饮食。这一天适逢立春,游山回来,先烧水点茶,看着茶盏里茶汤表面漂浮的泡沫,让人非常惬意。茶并不是立春应时的饮品,东坡嗜茶,主人特地用上好的茶饼点出一碗精美的茶汤,于此也可看出主人的热情和细心。接着主人端上了春盘。春盘,即古代节俗于立春日,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新之意。春盘中的生菜最有时令特色,由五种辛辣的蔬菜组成,所以也称“辛盘”或“五辛盘”。晋周处《风土记》说:“元日造五辛盘……注曰:五辛,所以发五脏气。”五辛早期一般指葱、薤、韭、蒜、兴蕖(阿魏)五种蔬菜,后代有所变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蓼茸蒿笋”指蓼菜、蒿菜的嫩头,东坡特地拈出这个,突出五辛菜在春盘中的重要性。苏轼《送范德孺》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春盘中除了辛辣的生菜,还有饼,即春饼,后代多把蔬菜包在饼里食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述北京立春习俗:“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人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春盘里还有糖,可以调和辛辣的口味,也有甜美的寓意。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那时的糖是黏牙的麦芽糖。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试春盘的节俗,它表明古人辞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姿态。
  春盘一上,浓郁的迎新的节日气氛就显现出来了。这些辛辣的生蔬让人精神振奋、胃口大开。当然不能只有春盘,餐桌上应该还有苏东坡喜欢的肉食。酒也是不能少的,享用过春盘后就要开始饮酒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正是写饮酒的感受,也包括饮茶、吃菜的美好滋味。“清欢”一词出自《渊明外传》:“陶渊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杂投之,曰‘少延清欢数日’”。宋元时期的类书《云仙杂记》、《说郛》等多收录此条。陶渊明把饮酒后那种美好的感受称为“清欢”,他在诗中经常描绘饮酒后的状态,如《连雨独饮》:“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任真”,就是任从自然,饮酒可以使人形神相亲,真率自然。又《饮酒》之十四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中之深味在于物我两忘,不需追逐世间的名利功业。宋代文人也喜用“清欢”形容饮酒后的欢乐感受,如欧阳修《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玉楼春·题上林后亭》(十七):“拟将沉醉为清欢,无奈醒来还感旧。”苏辙《陪欧阳少师永叔燕颍州西湖》:“公年未老发先衰,对酒清欢似昔时。”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破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雪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宋人所说的“清欢”,以饮酒之乐为核心,又加入赏花、品茗、听歌等事,这些都与现实的名利无关,是属于文人的清雅享乐。如韩琦《再赏牡丹》:“嘉艳岂无来岁好,清欢难得故人同。”司马光《题鲜于子骏竹轩》:“翠阴凉晏坐,疏韵成清欢。”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我为病衰方止酒,愿携茶具作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没有像前面对偶句那样实写,而是将此前细腻的描写化为刚健的抒情,笔力厚重而笔调轻盈,七个字中有丰富的留白和张力,充分展现东坡高超的语言艺术。
  茶和酒陪伴了东坡一生。苏轼年轻时并不善饮酒,任密州知州后酒量大增,《与王庆源》说:“近稍能饮酒,终日可饮十五银盏。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桥,路上放歌倒载也。”黄州谪居期间经常以酒浇胸中块垒。他诗词里的茶和酒的内涵是变化的,与他的遭际紧密相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给了他临阵杀敌的豪气。“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清明节前的酒勾起了他思念故乡的情绪,而一碗新茶又使他从思乡的惆怅里跳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一杯酒里有功业无成的苦涩和无奈。元丰七年岁末,虽然客居异地,但苏东坡的心情非常轻松悠闲,他饶有兴致地欣赏茶碗里漂浮的白色泡沫,这可是自茶圣陆羽以来最看重的茶汤的形态。他津津有味地咀嚼辛辣的蓼菜和蒿菜的嫩头,那是春天的味道。当然,主人的春酒更让东坡沉醉。他熟读陶诗,能够深刻理解陶渊明饮酒后所達到的真率自然、忘怀得失的境界。
  此前苏轼一直纠结于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焦虑和痛苦,又不断排解。经历“乌台诗案”的折磨和贬居黄州的艰辛,此时朝廷对他的监管略有松动,他只想择一地安居,远离官场,不再以建功立业为念。在《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大量黄州诗文洒脱轻松的文字背后,有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冲撞的伤痕。在元丰七年的岁末,新年的立春日,东坡内心长久不能愈合的伤痕结疤了,它不再那么痛楚。苏东坡的内心充盈着期待和轻松,他很享受这岁末的清寒和立春的春盘、茶酒。此时的苏东坡就像参求许久的禅客,经历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之后,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脱口而出的一句词道出了经历生活艰辛和心理磨难的苏东坡难得的宁静和喜悦。不过,这样的宁静非常短暂,新年一过,他的人生拉开了另一幕起伏跌宕的大戏,他又被挟裹进复杂的政治争斗中,而且一直处在新旧党争的风口浪尖上。
其他文献
女教师排队怀孕,怀孕自请代课老师,家长集资聘代课老师……“产假式师资缺口”带来的难题已引发不少关注。除了“二孩”带来的短期师资缺口,由中高考改革带来的课堂改革,也对当前的师资储备提出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教师的编制总量严格控制,在区域内实行不突破编制总量,编制内部调剂的教师管理机制。按照相关编制比例,一些地方教师总量不缺,甚至會出现超编现象,然而具体到一所学校,教师数量却相对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你注册成功没有?”“你觉得智慧课堂这个教学软件如何?”近日,应城市3684名在职教师围绕着网上培训学习的话题讨论得不亦乐乎。进入“互联网 ”时代,为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应城市对全市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升级改造”,每年选定一到两个内容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如教育通识知识培训、教材教法专业知识培训等,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应城市教育局 陈 军)
我是一只迷失的骆驼  独自穿行在塔克拉玛干上  千年的长风  吹散了当年的驼铃  漫无边际的袤原上  没有一缕炊烟  只有仿佛亘古的蛮荒  尼雅遗址颓废了精绝国的辉煌  丹丹乌里克只剩一片杂乱的想象  苏巴什佛寺的壁画斑驳残断  鸠摩罗什的足迹早已无处寻觅  大漠残阳中颓然矗立的热瓦克佛塔  也已发不出古老的梵音  这一切的生机和辉煌  都被塔克拉玛干吞没  塔克拉玛干被咒为死亡之海  可是  只
你知道“变色龙吉尔伯特综合征”吗?一个人自己能改变模样、身材和肤色,就像变色龙一样,世界各地纷纷证实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虽然为数极少。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变体功能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受到强烈刺激以后,于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这篇《偷窥》,就带你见识一个北京“变色龙吉尔伯特综合征”的故事。  “您好,滴滴专车为您服务,请系好安全带。”  开车前,詹俊面带微笑转向后排报出服务用语,其实他根本没拿正眼看那两
近日上级部门组织参观了几所“亮点”学校。每到一所学校都有老师当引导员,极力讲解着学校的亮点和特色。事后,一些“亮点”学校却大倒苦水:为迎检,学校近一个月没有安宁了,粉刷墙壁,移栽树木,打扫卫生,做展板,布置教室等,上级领导一督促二指导三检查,师生不得已耽误上课时间搞卫生,而检查却只是匆忙十几分钟就结束了,但学校存在的,比如師资、硬件改善、大班额等最实际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如果为迎
2014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优化资源整合,提高质量效率,改善教育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仍需加大,教育“两费一金”欠征和挪用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地方教师政策性经济待遇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够平衡,推进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任重道
人生一世,即便长寿,得享期颐甚至双甲,亦是有涯。故而寿长、寿短由不得人,而能否让有涯之生得享愉悦,这就取决于在一个人的有涯之生中其所为之事。这世间事,了犹未了,以人之有涯之生是做不完的。若以有益、无益来划分世间事,即有事功利益者与无事功利益者这两大类。前者不可或缺,若缺失,衣食住行、国计民生,皆无从附着。后者虽不关乎物质生活,却关乎人的精神世界。有言道,“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精神生态的良好与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数学猜想则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猜想,亲历这段智慧的历程呢?  一、从无到有——让猜想在操作中萌发  猜想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观
一  我们常常会疑惑,为何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段,那些看似差异极大的国家——无论其国域位于东方,还是西方——总是会有一些先知般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把朝圣的目光指向了印度。最近于古波斯的苏菲派神秘诗人鲁米(Rumi)的诗歌中又猝遇此类诗句:“我已找不到我故事的线头/我的大象又再一次在梦中漫游于印度斯坦/叙事的,诗意的,毁灭的/我的身体/一种消融,一次回归。”印度似乎成了他们共趋的神秘家园。更耐人寻味的,则
小程喜欢书法,小杨也喜欢。一次,小杨打电话让小程过来,有样东西要送给他。小程去了一看,是小杨写的一幅作品——乘风破浪。小杨说,“程”与“乘”同音,祝你乘风破浪,早日成为书法家!  小程把这幅作品拿回家,扔进了书柜旁的垃圾篓里。心想:什么破字,废纸一张!  过年的时候收拾屋子,小程的媳妇把这张“乘风破浪”和小程写的好多张“作品”一同捆起来,扔到了书柜顶上。  没几年,小程买了楼房,平房闲置了,“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