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12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山上就有几个割猪草的身影在晃动。
“今年我们已经卖了三头肥猪,赚了5000多块,还喂起六头肥猪,到时杀两头过年,留四头来卖。”60岁的南川中桥乡敬老院院长刘茂秀盘算着一年的收入。这可乐坏了跟她一起上山来的几位老人,因为他们的“董事长”院长不仅每月给他们发工资,到年底他们还能“分红”。
与一般的农村敬老院相比,中桥乡敬老院不仅能自收自支,账上还有结余。
“敬老院装修得像宾馆,睡的是席梦思床,看的是24英寸彩电……想吃啥就可以煮,日子过起安逸呀!”老人陈德英直言不讳地说,“这多亏了我们的‘刘董事长’带领我们‘创业’,才让我们有一个富足的晚年!”
临危受命
昏暗的房间,发霉的稻草,破旧的凉席,漏水的木盆,只有半边锅盖的炉灶……这就是1979年的中桥乡敬老院,22位孤寡老人居住的地方,全院账簿上仅剩下不到七毛钱。
“这样长期无人管理可不行,得找个人担起来呀!找谁呢?”当时的中桥乡领导琢磨着,目标锁定了28岁的刘茂秀。
“平时见你在敬老院帮孤寡老人洗衣服,很勤快、很能干,推选你为敬老院院长,愿意不愿意干?”刘茂秀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回去告诉了丈夫。
“敬老院就是给老年人接屎接尿、洗衣扫地,又苦又累,工资又低,根本比不上你当赤脚医生和红茶厂管理员那么找钱。”丈夫杨兴林给她泼了盆冷水。
“兴林在桥塘道班上班,现在四个孩子都小,你去了敬老院孩子们怎么办?”婆婆也反对。
一面是领导的信任,一面是家人的反对,刘茂秀陷入了两难。
“我亲生父亲在烧石灰时从窑子上摔下来,不幸去世,没能为他送终。”很少流泪的刘茂秀敞开心扉对家人说,“看到这些老人就想起了父亲,我想以对他们的尽孝来弥补对父亲的愧疚。”
看着刘茂秀眼里的泪水,家人决定尊重她的选择。
自力更生
“百善孝为先,感谢你们提供的谷子……”
上任第一天,刘茂秀就带着几个身体稍好的孤寡老人,进村入户“乞讨”——背谷子。
原来,全乡每户每年都要摊给孤寡老人一定量的谷子,而刘茂秀就带着身体较好的老人们一家一家地去背,每次来去都要走四五个小时,半个多月后,3000多斤谷子全部归仓。
“伸手向别人要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刘茂秀开始想着要自力更生,做起了“创业梦”。
“能不能拿出500元支持敬老院的发展?”
看着妻子的为难,一向心疼妻子的杨兴林答应了。
随后,刘茂秀又向乡政府借了400元,争取到三亩自留地,开始种植玉米、红苕、柑橘,饲养鸡、鸭、猪等,多路并举挣钱。
1984年5月,中桥乡的李子大获丰收,于是,刘茂秀打起了李子的主意。
“何不把李子做成‘李子干’,然后卖到商贸局?”于是,刘茂秀召集大家开会。
“收购一斤李子只要一毛钱,而一斤李子干可以卖1.2元,五六斤李子就可以做成一斤李子干,除去盐巴、运输等成本费,可赚到五毛钱。”经过讨论,大家举双手赞成。
第一天就收了7000斤,刘茂秀带领老人们挑灯夜战,在池子里一层一层地铺李撒盐,忙了一通宵。
当年,他们赢得了第一桶金——赚了近5000元。
接下来,敬老院的产业一发不可收拾:发展种养业;收购青菜头,做榨菜;装房子,开茶馆、开旅馆……敬老院账簿的进账数字一天天攀高,刘茂秀也开始当起了敬老院里的“董事长”!
随着经济的日渐富足,敬老院的生活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老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怎样才能使这个大家庭的幸福良性循环下去呢?”刘茂秀又打起了新主意。
“张大科擅长讨价还价,负责财务收支;张行超身体较好,负责防火防盗;李昌禄懂得食物调配,负责生活安排;程维兴精通种植技术,负责抓生产……”院坝会上,刘茂秀“因才设岗”,建立起生活、安全、财务、卫生等制度。
刚上任的“财务总长”张大科给刘茂秀当起了参谋:“每位老人每月至少发放30元工资,再设置10—30元的绩效工资,年底进行700—1200元的分红,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刘茂秀眼前一亮:“‘分红制’好,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
二人珠联璧合,又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小到买一双碗筷,大到建猪舍等,用去多少钱,都要详细作好记录,并定期进行财务收支公示,让大家一目了然。”
程维兴老人有一次买菜没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账”,结果只能算自掏腰包请客。
难舍难割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刘茂秀也变成了老人,已经做了32年院长的她也该休息了。
“刘院长要退休了!”这一消息在敬老院里不胫而走,炸开了锅。
“刘院长,如果你要退,我们大家就去乡政府门前跪起,求也要把你求下来。”陈德英哭得像个泪人。
一旁的官太忠和涂海云老人都抹起了眼泪。
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官太忠感觉胸部不舒服,想以酒止痛,瞒着院里的人多喝了两杯,结果不知去向。刘茂秀心急如焚,四处寻找,终于在马路旁边找到正在呕吐的官太忠。送往医院一查,才发现他患有胸膜炎。住院期间,刘茂秀一直守着他,每天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服药,直到康复。
涂海云常年瘫痪在床,刘茂秀每天给老人擦洗身子、接屎接尿、清洗衣物,并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一照顾就是好几年。
此刻,涂海云紧紧地拉着劉茂秀的手,忍不住老泪纵横。
而像官太忠和涂海云这样老来多病的人,敬老院比比皆是。
“官太忠腿病严重,不能干重体力活;陈德英听力不好,说话要大声点;李昌禄风湿严重,不能干田里的活……”朝夕相处,刘茂秀对每位老人的情况都熟记于心,同时也安安稳稳地送走了20多位老人。
如今大家知道她要退休的消息,都不禁惊慌和伤心起来。
面对众多老人的挽留,刘茂秀哽咽地说:“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敬老院这个家。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那我就退而不休,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此刻,敬老院里一片欢腾!
“今年我们已经卖了三头肥猪,赚了5000多块,还喂起六头肥猪,到时杀两头过年,留四头来卖。”60岁的南川中桥乡敬老院院长刘茂秀盘算着一年的收入。这可乐坏了跟她一起上山来的几位老人,因为他们的“董事长”院长不仅每月给他们发工资,到年底他们还能“分红”。
与一般的农村敬老院相比,中桥乡敬老院不仅能自收自支,账上还有结余。
“敬老院装修得像宾馆,睡的是席梦思床,看的是24英寸彩电……想吃啥就可以煮,日子过起安逸呀!”老人陈德英直言不讳地说,“这多亏了我们的‘刘董事长’带领我们‘创业’,才让我们有一个富足的晚年!”
临危受命
昏暗的房间,发霉的稻草,破旧的凉席,漏水的木盆,只有半边锅盖的炉灶……这就是1979年的中桥乡敬老院,22位孤寡老人居住的地方,全院账簿上仅剩下不到七毛钱。
“这样长期无人管理可不行,得找个人担起来呀!找谁呢?”当时的中桥乡领导琢磨着,目标锁定了28岁的刘茂秀。
“平时见你在敬老院帮孤寡老人洗衣服,很勤快、很能干,推选你为敬老院院长,愿意不愿意干?”刘茂秀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回去告诉了丈夫。
“敬老院就是给老年人接屎接尿、洗衣扫地,又苦又累,工资又低,根本比不上你当赤脚医生和红茶厂管理员那么找钱。”丈夫杨兴林给她泼了盆冷水。
“兴林在桥塘道班上班,现在四个孩子都小,你去了敬老院孩子们怎么办?”婆婆也反对。
一面是领导的信任,一面是家人的反对,刘茂秀陷入了两难。
“我亲生父亲在烧石灰时从窑子上摔下来,不幸去世,没能为他送终。”很少流泪的刘茂秀敞开心扉对家人说,“看到这些老人就想起了父亲,我想以对他们的尽孝来弥补对父亲的愧疚。”
看着刘茂秀眼里的泪水,家人决定尊重她的选择。
自力更生
“百善孝为先,感谢你们提供的谷子……”
上任第一天,刘茂秀就带着几个身体稍好的孤寡老人,进村入户“乞讨”——背谷子。
原来,全乡每户每年都要摊给孤寡老人一定量的谷子,而刘茂秀就带着身体较好的老人们一家一家地去背,每次来去都要走四五个小时,半个多月后,3000多斤谷子全部归仓。
“伸手向别人要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刘茂秀开始想着要自力更生,做起了“创业梦”。
“能不能拿出500元支持敬老院的发展?”
看着妻子的为难,一向心疼妻子的杨兴林答应了。
随后,刘茂秀又向乡政府借了400元,争取到三亩自留地,开始种植玉米、红苕、柑橘,饲养鸡、鸭、猪等,多路并举挣钱。
1984年5月,中桥乡的李子大获丰收,于是,刘茂秀打起了李子的主意。
“何不把李子做成‘李子干’,然后卖到商贸局?”于是,刘茂秀召集大家开会。
“收购一斤李子只要一毛钱,而一斤李子干可以卖1.2元,五六斤李子就可以做成一斤李子干,除去盐巴、运输等成本费,可赚到五毛钱。”经过讨论,大家举双手赞成。
第一天就收了7000斤,刘茂秀带领老人们挑灯夜战,在池子里一层一层地铺李撒盐,忙了一通宵。
当年,他们赢得了第一桶金——赚了近5000元。
接下来,敬老院的产业一发不可收拾:发展种养业;收购青菜头,做榨菜;装房子,开茶馆、开旅馆……敬老院账簿的进账数字一天天攀高,刘茂秀也开始当起了敬老院里的“董事长”!
随着经济的日渐富足,敬老院的生活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老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怎样才能使这个大家庭的幸福良性循环下去呢?”刘茂秀又打起了新主意。
“张大科擅长讨价还价,负责财务收支;张行超身体较好,负责防火防盗;李昌禄懂得食物调配,负责生活安排;程维兴精通种植技术,负责抓生产……”院坝会上,刘茂秀“因才设岗”,建立起生活、安全、财务、卫生等制度。
刚上任的“财务总长”张大科给刘茂秀当起了参谋:“每位老人每月至少发放30元工资,再设置10—30元的绩效工资,年底进行700—1200元的分红,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刘茂秀眼前一亮:“‘分红制’好,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
二人珠联璧合,又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小到买一双碗筷,大到建猪舍等,用去多少钱,都要详细作好记录,并定期进行财务收支公示,让大家一目了然。”
程维兴老人有一次买菜没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账”,结果只能算自掏腰包请客。
难舍难割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刘茂秀也变成了老人,已经做了32年院长的她也该休息了。
“刘院长要退休了!”这一消息在敬老院里不胫而走,炸开了锅。
“刘院长,如果你要退,我们大家就去乡政府门前跪起,求也要把你求下来。”陈德英哭得像个泪人。
一旁的官太忠和涂海云老人都抹起了眼泪。
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官太忠感觉胸部不舒服,想以酒止痛,瞒着院里的人多喝了两杯,结果不知去向。刘茂秀心急如焚,四处寻找,终于在马路旁边找到正在呕吐的官太忠。送往医院一查,才发现他患有胸膜炎。住院期间,刘茂秀一直守着他,每天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服药,直到康复。
涂海云常年瘫痪在床,刘茂秀每天给老人擦洗身子、接屎接尿、清洗衣物,并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一照顾就是好几年。
此刻,涂海云紧紧地拉着劉茂秀的手,忍不住老泪纵横。
而像官太忠和涂海云这样老来多病的人,敬老院比比皆是。
“官太忠腿病严重,不能干重体力活;陈德英听力不好,说话要大声点;李昌禄风湿严重,不能干田里的活……”朝夕相处,刘茂秀对每位老人的情况都熟记于心,同时也安安稳稳地送走了20多位老人。
如今大家知道她要退休的消息,都不禁惊慌和伤心起来。
面对众多老人的挽留,刘茂秀哽咽地说:“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敬老院这个家。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那我就退而不休,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此刻,敬老院里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