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应该这样当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公婆婆回老家了。这两天,我和老公去他们住过的房子收拾整理,头那个大!阳台成了粮库,堆的米啊面啊黄豆啊,还有干货——黄花菜、绿豆、木耳,估计我们三个人吃三年也吃不完。打开冰箱也一样,冷冻室里冻了好多的鱼和肉。冷藏室里,仅面酱就放着四袋没开封的。
  再看房间里,手纸居然放着二十几包,大袋的洗衣粉也足够用个两年的。
  经过了饥馑年代的人大概都有囤东西的习惯,这一点公公婆婆尤甚。对他们讲过不知道多少次,吃多少买多少,用多少买多少,可只要看到便宜的,就要买回来。实际上,吃到最后,保质期过了,他们可能还在吃。公公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省着点,给孩子攒钱……
  我爸爸以前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吃烧鸡,爸爸从来不客气,先把腿掰下来自己吃。他认为孩子年纪小,能看到享受到的事物不知道会有多少,做长辈的没必要克扣自己一心只想着给孩子。我爸爸的做法似乎太自我,甚至很不符合传统。可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看,非常理解。只有过好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精彩而有质量,才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
  前几年看房子,中介领我们看配套的地下室,那地下室相当于半地下室,有半扇窗是在地上的,但无论如何采光和通风都不太好。中介说:面积挺大,你们有老人的话,让老人住住蛮可以了。我一听吃惊透了:啊,怎么可以让老人住到这里。中介不以为然地朝一旁别人家的地下室努努嘴说:这有什么,呶,人家住的不就是老人嘛。我一看,果然,旁边一家,一对老人正拿呆滞混浊的目光望向我们,我心里这个不是滋味啊。后来上班就对同事鞭挞了一番:你们这里,对老人极不孝顺,让老人住到地下室,想得出来。同事说:我们不想让他们住,他们也主动要住进来,没办法啊。
  我知道这是传统老人的做法,觉得自己就该奉献所有,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可也正因为如此,此地有不少老人过着称得上悲惨的生活。原来我家小区里一个掏垃圾为生的阿婆,人人称其垃圾阿婆,每天骑着小三轮在几个垃圾房转来转去,掏点塑料瓶纸板箱之类换钱,我问过她这样一天能换出多少,她说:十块。就這个阿婆,有个我眼中很不像话的儿子,这儿子每星期必带老婆孩子过来吃老娘一顿饭。有次我在菜场正碰到垃圾阿婆也在买菜,四元一斤的黄瓜,我都在犹豫要不要买,阿婆却立马就买下来,只因为这天儿子一家要来吃饭,她要烧给他们吃!后来她生了病,整天咳个不停,也没见她去住过医院,只不过是一个秋天,忽然就听说,没了。她没了,可她的儿子面无悲色,照样每天晚饭后带着媳妇出来散步。我是着实地不喜欢这个不知孝的中年人!
  我不希望老人为我们付出太多,特别是我们都已经成年,如果我只是图自己享受,却让老人过着抠抠巴巴,省吃省喝的生活,我会心里不安,甚至会有罪恶感。
  所以我想,我老了,如果儿子主动提出带我吃,到处玩,我一定不会拒绝,我一定乐呵呵地跟着他,像个听话的孩子一样,让他因为妈妈接受了他的付出而快乐,让他的孝心得到最妥当的安放,让他心无负累地没有遗憾地面对终有一天他没有我的日子……
  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春节回家陪老母看电视,看了一场《叶问2》,充分体会到了谎言的力量。通常认为,谎言是无力的,只要真相出来,就会不攻自破,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但这次却使我怀疑起来。康德老人说过,幻相即使被揭穿,也仍然要起作用,就像我们明明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但还是要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  电影的情节十分老套,无非是说一代武术宗师在香港开武馆,凭借高强的武艺在那个混乱的世界里站住了脚,后来又为了捍卫民族武术的尊严和
期刊
我在一家照相馆上班。一天中午,在我们附近捡破烂的那位老人进来了。  她有点儿紧张地说:“我要照相。”我让她坐在椅子上。她努力地挤出笑容,样子很是紧张。我举着相机,正准备摁下快门的时候,她突然跳起来,说道:“等一下,我差点儿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说着,她把手伸进衣袋,拿出一副眼镜,小心翼翼地戴起来。  照完相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你这相片,有什么重要用处吗?”她非常骄傲地说:“很重要!我儿子叫我寄给
期刊
坐在阳台晒太阳,忽然想到一件事。没跟人说,自己先笑了。妻子问我,捡钱包啦,还是单位发奖金啦?我说,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件事。  儿时,母亲经常打孩子,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很实在地打。但到了冬天,我们姐弟犯了再大的错,她都忍着。冬天里哭泣,泪流下来挂在脸上,寒风一吹,脸上皮肤容易皴裂,又痒又痛,这是不是母亲不打我们的理由?母亲没说,她只是说:“天又冷,心又寒,日子怎么过啊?”  如今,我求证两个姐姐。她们想
期刊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于娟决定完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她想用自己的“生命日记”告诉所有人,“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    活着就是王道    见到于娟时,她整整缩了一圈,体重从健康时的120多斤掉到了100斤,又因为癌细胞骨转移有些驼背,更显瘦小。刚刚经历了一轮化疗的折磨,她指指自己乌青的面色、发黑的十指
期刊
推倒“两个凡是”、平反冤假错案是胡耀邦一生中最辉煌、也是全国人民最难以忘怀的岁月。但谁曾知,这辉煌岁月背后却也暗藏着种种尖锐复杂、不为人知的斗争……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即“两个凡是”和如山冤案。这两大难题都牵涉到了毛泽东。解决这两大难题,该需要何等的胆识和毅力。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却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精神,办好了这两件大事。  有人说,胡耀邦是中国共
期刊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副部级)于康震、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张晓鲁……这一连串闪亮的名字不是政府官员和央企高管的某次会议名录,而是2011年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  如果连同离任官员、老总一同计算在内,包括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基尧、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和国家安监总局原副局长闪
期刊
去年初夏,正是日本樱花谢落时节,我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接待并陪同一位原日本侵华战犯遗孀来华厝葬丈夫骨灰。逝者叫赤坚柏仓,终年89岁,是1956年从中国太原战犯管理所被免予起诉获释的归国者。回日本后,他加入了由原侵华日军官兵组成的反战组织“中国归还者联络会”,成了一名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进步人士。  5年前在东京,我曾以采访学者身份见过他,可那时他似乎有很多顾虑,很不愿触及和公开自己当年在华的罪行。
期刊
一位旅美的作家回国后,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驾车经过得克萨斯州,在一个没有服务站的路段,车子出了故障,无法启动了。他报了警,很快来了两辆警车。  作家非常奇怪,一个报警怎么会来两辆警车。两位警察打开了故障车的引擎盖,调试了一番,车子仍然无法启动。警察指指两辆警车,对他说:“你看看喜欢哪辆车,你可以开一辆走。”  作家更加奇怪了。  最后作家挑了一辆警用标志不明显的车,驾着它继续前行。而他的车,警察将
期刊
如果说个人感觉是社会的试剂,那民众的集体感觉便是社会的投影。当各个阶层的人几乎都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那就说明这个社会是强势,甚至是蛮横的。蛮横的社会只能让人龟缩和忐忑。    老板羡慕民工    有一天,我打开新浪网,突然发现一个大标题:“近半数公务员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我心头一紧。你们公务员是弱势群体?那你让真的弱势群体还活不?难怪民工都光着膀子唱《春天里》了:“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你
期刊
去年冯巩在春晚上的小品再次说教,捡到钱要还给失主,不受不义之财。放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小品,自然有其背后的深意,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要是在路上捡到钱,你会还吗?或者说,还钱的人是什么心态,不还钱的人又是什么心态?  在这里先且不去论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英国的心理学家就针对“捡到意外之财”这种情况,做了三个不同的心理调查。  第一个调查:心理学家调整了一个银行门外的ATM机,把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