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承受了多少非议和委屈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p110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代表了世界水电行业的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才真正掌握三峡大坝的真实性态。任何没有科学缜密监测数据的猜断都是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外行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三峡”又一次上了热搜。这一次是有网友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称,用谷歌地图查看三峡大坝,发现大坝已经变形,并配了一张令人心生恐惧的变形图片。对于谷歌成像的偏差,多方专家、科研机构和各类媒体纷纷出来辟谣。
  三峡大坝为何总是谣言不断?其真实状态究竟如何?应该如何认识三峡工程?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岿然不动
  对于三峡大坝“变形”谣言,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枢纽运行部主任曹毅表示,用户看到的三峡大坝变形图,并非卫星直接拍摄,而是经过一系列算法处理形成,由于拍摄变形三峡大坝的地图和我国地图的某些算法不同,因此显示某些场景出现偏差。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范夏夏指出,三峡集团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有责任有义务告诉民众三峡大坝真实的状况: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岿然不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7月10日,有超过1万名中外游客在三峡大坝景区游览。每年更是有约300万中外游客实地见证了三峡大坝的雄伟壮观,游客眼见为实,三峡大坝气势恢弘,巍然屹立,这就是事实。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范夏夏说:“三峡工程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三峡工程是适应自然、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的里程碑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数以亿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三峡工程是中国人建设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范夏夏说:“三峡工程,或者说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中国水电工程代表了世界水电行业的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才真正掌握三峡大坝的真实性态。因为我们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这就是事实。任何没有科学缜密监测数据的猜断都是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外行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最大工程总被泼脏水
  三峡大坝创下了很多个世界第一:装机容量第一、发电量第一、混凝土浇筑量第一、防洪能力第一、建设难度第一、泄洪闸泄洪能力第一……
  它在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达到坝顶185米设计高程;2008年10月,2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2015年9月,三峡枢纽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2018年1月三峡升船机竣工技术预验收。
  在三峡工程走过25年的路上,一直伴随着不少谣言和诋毁,三峡工程也一直承受着太多委屈。其中,听起来最具有蛊惑性的是“三峡工程诱发特大地震”,甚至还说汶川地震也跟三峡工程有关。
  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利水电专家。这位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曾是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他几乎全程亲历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在三峡话题上很有发言权。
  陆佑楣认为,汶川地震距离三峡大坝有700多公里,汶川与三峡大坝根本不在一个构造板块上。说地震是三峡工程引起的,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会解析,引发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构造区,而三峡库区位于華南构造区,两者没有构造上的联系。
  此外,汶川距离三峡大坝超过700公里,距离库尾重庆也约300公里,水库渗透一般到第一分水岭为止,影响范围远达不到汶川。
  从地震地质条件、水库蓄水影响范围和水库地震本身特征来看,可判断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实质性关系。
  围绕三峡,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还有不少,累及专家们还得花很多口舌来解释。
  比如,下游的洪灾与三峡工程有没有关系?陆佑楣回应说,三峡大坝的控洪作用主要是控制上游洪水对下游的影响。如果上游发生洪水,那三峡大坝将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如果长江地区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属于内涝型洪水,三峡大坝对下游的洪涝只能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但无法解决全部的洪水灾害。
  关于谣言,某些国外的反华势力曾经威胁说:“一旦爆发与中国的战争,首先要用原子弹轰击三峡大坝,可以让下游的几千万人生灵涂炭。”
  后来曾有水利水电专家站出来解释,在三峡大坝的设计论证过程中,曾经考虑过核武器的威胁,并且做过多种模拟试验。最后选定的“混凝土重力坝”是能够抵御住常规核武器攻击的。即使坝体在命中几百万吨当量的核武攻击后,大坝也就是炸开一个几十米的大口子,其作用相当于打开了几个关不上口的闸门,不会造成溃坝,也不会对下游造成太大的洪水威胁。
  三峡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
  范夏夏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建设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建设到运营几十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数据监测,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而这些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数据监测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三峡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三峡工程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建设大国重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骄傲和自豪。三峡工程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是中国水电工程领先世界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三峡工程是开放的工程。范夏夏表示:“我们欢迎全世界的同行们、科学家们来三峡看一看,共同分享我们的成果和经验,把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经验发扬光大,用以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希望我们的成功实践能为世界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三黄饮 原料:黄豆、黄瓜、蜂蜜。做法:先将黄豆煮至半熟,加入黄瓜煮烂,后加入蜂蜜即可。功效:清热解暑,可治疗咽喉干痛。  三豆饮 原料:绿豆、赤小豆、白扁豆。做法:三种豆子下锅,加水煮烂即可,饮用浓汁。功效:清热解暑,利水健脾,适用于暑湿吐泻。  三白饮 原料:白茅根、白木耳、白砂糖。做法:将三种原料按自己口味混合,加水煮开即可。功效:滋阴生津,利尿解暑,适用于暑热之小便不畅者。  夏季饮食以清淡
期刊
2019年5月24日,24岁的实习律师沈芸(化名)下班后和同事走在南昌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时,突然被万小弟(化名)从背后连捅数十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悉,万小弟持有“精神三级残疾证”,需定期服药控制病情。而该案一审评定为:案发时万小弟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对于这种“持证”杀人的精神病人,该如何判刑?对于“无差别杀人”的犯罪嫌疑人,死刑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胆小”的精神病人,数十刀捅死女
期刊
在湖北郧西县档案馆的“特藏库”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红色传单,标题为《什么是红军》。这份传单是红军长征英勇征战的缩影,也是“長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真实写照。该传单能流传下来的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8月5日上午,在湖北郧西县档案馆的“特藏库”,记者见到了一份85年前的红色传单,这份标注着郧西县档案馆“革命历史档案第1件”的传单,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传单红底黑字,采用竖体印刷
期刊
“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已经以身许国啊。工作肯定是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但是也要注意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比如我本人现在还是抽出时间来游泳,一天一千米。”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锻炼身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我们一起看看国家领导人的“体育范儿”。  “我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  “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已经以身许国啊。工作肯定是一
期刊
很多人都说,人一老就得病。事实上,疾病并非由一朝造成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年时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一个人的老化。  “中年发福”容易年老体弱 研究指出,如果缺乏运动,年老后衰弱的风险是其他人的两倍;且习惯久坐不动的人群中,6.2%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了身体虚弱,包括体重突然减轻或疲惫不堪。相比之下,在进行运动的人群中,仅2.5%至3.5%的人在年老时身体虚弱。  很多人都说“中年发福”是不可抗拒的
期刊
专家表示,暑假是青少年儿童伤害多发月份,占全年伤害案例的近20%。其中,交通事故、溺水、跌落和动物伤害占比较高。而农村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类型孩子在假期面临更大安全风险。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安全工作的提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相关方面安全防护,提示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  据调查,当前暑假过半,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孩
期刊
为了让邓中夏屈服,敌人对他使用了种种酷刑,均以失败告终。抱定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邓中夏,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  1933年5月15日,因叛徒出卖,我(郑绍文,时任互济总会巡视团秘书长)在上海地下党机关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国民党南京监狱。不久,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因被叛徒供出真实身份,也被解
期刊
“嫦娥五号将软着陆在月球上,随后取样返回。”7月5日举办的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五号目前实现突破的核心技術包括:运载发射、地月转移、月面采样、交会对接等12个部分。  “到了月球以后,探测器会用电铲铲取土壤,另外自动打钻取岩芯。采样结束后,它还回不到地球。”欧阳自远说。上升器将在月球表面进行首次月面起飞,但只能进行短距离的飞行。
期刊
这个夏天,印度遭受连续高温炙烤,最高气温超过50摄氏度。然而,全印度只有6%的人拥有空调。而且,印度还缺电,夏天每天停电都是寻常事。  中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程度、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都令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表示羡慕。近日,在美国一个问答网站上,一位印度网友的提问火了:“中国真的一年24小时不断电吗?”还没等中国网友评论,一位生活在中国的印度网友就回答说:“是的。我在中国生活了5年,只
期刊
很多老人出身农村,“勤快能干”是他们对伴侣的最高评价。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婚姻抉择的多方压抑性。某些朴素的婚姻观,是年轻一代所难以理解的。爱之于他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真真切切的一蔬一饭。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老年人早已与“性”绝缘。但性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可能是伴随一生的。性社会学家潘绥铭表示,在中国,55至61 岁的老年人中,53% 的人每月有一次性生活,39% 的老年人可以达到每月3 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