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三”没心没肺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不了大红花就演反一号
  或许现在的年轻观众对刘江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提到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连80后也耳熟能详。他是《地道战》里的汤司令,《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西游记》里的阎罗王……之所以能塑造出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大反派,刘江说,这和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密不可分。
  1925年,刘江生于哈尔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他六岁的时候,日本人打进东北。14年的抗战血泪史,刘江全都经历了。不管是日本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还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干的伤天害理的坏事,刘江都耳闻目睹过,“他们的故事一抓一大把,所以我在参军以后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演不了大红花,演反派也得演反一号。”这是刘江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说句不好听的,那些二三流的演员就是温吞水,往那儿一站,拍100部戏也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这样的戏我不演。我演就得让人记住,有特色,所以我演的全是大坏蛋。”
  刘江认为,在深入生活方面,反派演员付出的往往更多,“比如演首长,领导可以派你去部队体验生活,但是演坏蛋,难道到监狱去体验?演国民党高级将领,在位时趾高气扬的,又怎么体验?演反派,更需要很好的自律,要经常净化自己”。
  在他看来,一个演员演一个角色,反映的不仅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更反映这个演员的人生观、世界观、美学观和道德观。“什么水平的人,演什么水平的角色。”人们常说的“银幕五大坏蛋”———葛存壮、陈强、陈述、方化,还有刘江自己,用他的话来说,“口碑都不错,一生中都活得很正直,没有什么乌七八糟的事儿”。
  八十多岁还骑电动车满城溜达
  刘江曾两次患癌。爱好烟酒的他1995年被查出胃管状腺癌,手术后瘦了四五十斤。七年后他放松警惕,在一场小酒之后又被查出前列腺癌,再次入院治疗。
  幸运地躲过了这两次劫难,就在三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又发现他的肝上长了一个四厘米多的肿瘤。过了三个月,肿瘤已经长到五厘米多,但不清楚是良性还是恶性。医生出了几套治疗方案,刘江的儿子都不敢签字。甚至还有朋友悄悄对他儿子说:“让老爷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最多一年。”没想到,按医嘱服药一年后,刘江说,自己不但没有“嗝儿屁”,肿瘤还缩小了,“过两个月再一检查,没了!”
  对于如此神奇的康复过程,刘江总结,不要忌讳去医院,该吃药就得吃。而当我们向他打探保养秘方时,他哈哈一笑:“没什么秘方,就是没心没肺的。”
  前几年,八十多岁的刘江还买了辆电动车,骑着到处串门,相当潇洒。“后来儿子骗我,说他的汽车限行,找我借车。结果一借借了四个月,我问他怎么还不还,他说,你还想骑啊,算了吧。全家都反对我骑。”说起这事儿,刘江还有些生儿子的气,“骗子!现在我没车了,走路也不方便,哪儿也不愿意去了。”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刘江偶尔也过过戏瘾,客串一把。2011年,朱时茂请他在《戒烟不戒酒》里演自己的父亲,“就是在轮椅上坐坐,演完了还把轮椅送我了,一直用到现在”。有些戏刘江却不敢再演了,“《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我演一个大臣,见了皇帝老得磕头,我这一磕头都起不来了,从那以后,承受不了的戏再也不演了,得对别人的戏负责”。
  如今,刘江没事儿喜欢写写字、看看书、养养花,和老朋友见面瞎侃侃,有时候遇到好看的电视节目还会熬熬夜,但大鱼大肉他早就不吃了,米粥配小咸菜才是他吃得最顺口的。至于酒嘛,已经彻底戒了。“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说实在的,现在就是享受安逸幸福的晚年。好多人跟我开玩笑说,这么好的日子,你还得多活两年,不然太亏了”。
其他文献
信寿,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长命百岁。  我有个发小,比我稍大几岁,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就对自己的生命悲观失望。他说他活不过六十岁。问其故,他告诉我,他的家族不是一个长寿家族,爷爷、父亲都是六十左右去世的,他还能活太大的岁数吗?看得出,从那时起,他年轻的生命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有了这个包袱,生活中,他不再约束、控制自己,信马由缰,由着自己的喜好来,酒,随性而喝;烟,从不离手,
1926年出生的金久隆,童年在上海的大家族中度过,是张之洞的曾外孙。金久隆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上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吸引外资建设广州。其所在的律所前身为广州中国法律咨询中心,是金久隆在61岁那年创办的,74岁时改制为广东金领律师事务所,现在老人担任着律所合伙人会议主席和首席律师,在国内国外飞来飞去洽谈业务,为客户进行非诉讼协调。  “工作就是养生嘛!”老人说,每天早上睁开眼,发现自己还活着,便
这是我小时候听来的一个故事,后来,我知道了它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经过这么多的年月,我也如故事中的“老头子”一样,渐渐地变老了。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也赋予这个故事很多新奇的含义。  有一对十分清贫的老夫妻,他们一直想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一匹马拉到集市上去换回一点更有用的东西。  一天,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用马与人换了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了一只肥鹅,又用鹅换了一只母鸡,最
邢建民是西安市一位普通老人,为了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他萌发了走遍全国为56个民族拍摄全家福的想法。八年来,邢建民奔波17万公里,走过25个省区的偏远山村,为880个家庭拍摄全家福,实现了自己传递中华“团圆梦”的愿望。  向儿女拉赞助  正式退休的第一天,邢建民向家人说出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我现在退休了,想用10年时间走遍全国各地,为56个民族的普通百姓免费拍摄全家福,用这种方式来传递中华民族的‘团
今年大三的我,“亚洲文化鉴赏”课的同桌是我那年方72岁的奶奶。她报名参加了我校的“长者培训计划”,每选一门课收费300元港币。对于“活到老,学到老”这事,奶奶显然心怀壮志。她甚至如大多香港本地学生般,取了个洋气的英文名。第一堂课,本名阿珠的奶奶字正腔圆地说:“我叫黛茜。”  按照培训计划,奶奶只要出勤率达到50%,无须参加考试或完成作业,便可拿到文凭。可我万万没想到,她念起书来还是个学霸式的人物。
2000年春节后,都婉莉从单位内退。有了充足时间,她把精力投入到一直钟爱的剪纸艺术中。一天,都婉莉无意中看到几篇介绍叶雕的文章,文章附有几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她怦然心动。2001年3月,母亲生病住院,都婉莉全程陪护。在去食堂打饭的路上,她看到杨树和樱花树,于是挑选了几片叶子,找来手术刀片做刻刀,试着做起叶雕来。没想到她越刻兴致越高。  视叶子为珍宝  叶雕是门古老的艺术,但因为历史久远,会的人少之又
吉林长春市有一位不服老的“台球奶奶”冯化庚,她75岁开始学台球,以顽强的“学霸”精神成为青年的榜样,并多次在省市级台球比赛中获奖。但鲜有人知道,这个让她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背后,是她对老伴深沉的爱。  替老伴享受自由时光  2008年,冯化庚的老伴突发脑血栓,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按照夫妻俩之前的约定,不管他俩哪个先倒下,生活不能自理了,对方必须将其送去养老院。可是,老伴轰然倒下时,冯化庚却反悔了。
我和老伴1962年结婚,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婚礼的寒酸和简陋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所在的矿区连个照相馆都没有,要照相得跑几十公里到县城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工作紧张,就没有照结婚纪念照。  我俩的第一张合影摄于1965年,那时矿区已经开设了照相馆,不过照片上除了我们俩,夹在中间的还有已经三岁的儿子。带着这个遗憾,我和老伴儿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  这种遗憾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老伴儿听说市里有专门为
我在露台栽种了一些小菜,小葱、小辣椒、小白菜,品种繁多,长势喜人。回来探亲的儿子不解地问我:“您退休金那么多,什么菜买不起,何必天天忙忙碌碌种菜呢?”我告诉他:“我追求的是‘乐价比’,懂吗?”  “乐价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如果拿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来比喻,人们常常很在意它的“性价比”,就是商品的品牌、性能与价钱之间的比率。而“乐价比”则是指这件商品能够为我们换来多少和多久的满足感及快乐感。我心中的
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15载风风雨雨,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画册。  借口锻炼串胡同  舒世忠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他的童年就是在这个胡同度过的。  1981年,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力发展建设新楼房。舒世忠看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胡同渐行渐远,随风消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