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里少不了恶魔”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大卫·芬奇指导的电影《社交网络》,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原型,讲述了他在建立和发展Facebook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巨额的财富、成就辉煌的事业,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临利益的争夺,甚至是友谊破裂的故事。
  从一个近乎恶作剧的哈佛美女评选网站Facemash到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这场华丽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而埃德华多·萨瓦林在不知不觉中由舞台的中心向边缘转移,肖恩·帕克则半路杀出,取代前者的位置站到聚光灯下……这三个炙手可热的科技明星,代表了互联网文化最前沿的新兴人类,他们的形象看似前无古人,但事实上,在原型理论的视域中,他们都是经典的原型人物。
  “原型”是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批评思想的重要术语。[1]他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含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事,再独特,再精彩,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都是反反复复地出现的。《社交网络》的创新之处在于“新瓶装旧酒”——将最古老的原型人物与最热门的话题人物进行大胆的结合,为全球影迷献上了一场盛宴。本文接下来便将基于原型理论,对马克·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瓦林、肖恩·帕克三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一、 马克·扎克伯格:宙斯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神之首,诗人荷马把他称作“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由他监管,他是权力和力量的化身。《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这一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宙斯的烙印,尤其体现在“国王”和“独裁者”两个方面。
  如果将Facebook比作一个王国,马克·扎克伯格便是这个王国毫无悬念的“国王”。如同宙斯神通广大的超能力,马克·扎克伯格具有令人无法忽视的能力。在小小一间宿舍,凭着两台简陋的电脑,喝着啤酒,就黑了哈佛七个宿舍的肖像影集,建立起哈佛美女评选网站Facemash,并在两小时内获得2.2万的点击量,导致哈佛全网崩溃——这仅仅是马克·扎克伯格初试牛刀。
  第二天,当马克·扎克伯格在课堂上因收到写着“混蛋”字样的纸条愤而离席时,他受到了老师的刁难,而他却流利地给出了难题的答案。我们还在之后他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对话中了解到,马克·扎克伯格在高中时期就建立了一个“课友网”和一个可以鉴别个人音乐口味的MP3应用软件。这些都交代了马克·扎克伯格在计算机领域的超强能力。马克·扎克伯格用他的实力缔造了Facebook,是Facebook当之无愧的万神之首。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在一场以“加勒比海”为主题的派对中,马克·扎克伯格犀利地吐槽道:“我受不了那尼亚加拉大瀑布(注:地处加拿大和美国的交界处)的录像,它跟加勒比海八竿子打不着。”他说了之后,爱德华多·萨瓦林才注意到,派对里的其它人更是沉浸在所谓的“加勒比海的热情”里毫不知情。这个细节表现了马克·扎克伯格惊人的观察力。他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那么发明常人所不能发明的东西也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天空之神,宙斯以雷电为武器,向人类传达自己的意志,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宙斯做出的决定不容质疑,他的决定就是法律。虽然从一开始就说好马克·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萨瓦林是合伙人,但所有事情都是由马克·扎克伯格决定的。当他向爱德华多·萨瓦林提及需要购买200美元的新路由器时,他早已经买好了,只在事后才告知了一声他的“首席财政官”。后来,Facebook上市,爱德华多·萨瓦林股份缩水至0.03%,这样巨大的股份变动,马克·扎克伯格都没有告诉爱德华多·萨瓦林,而是直接请律师出面让爱德华多·萨瓦林签字。爱德华多·萨瓦林在影片中常常强调“我们”的概念,而马克·扎克伯格却认为这都是他“个人”的事。
  宙斯主宰权力,权力同样主宰了宙斯。马克·扎克伯格如宙斯一样,很难表达真实的感情,所以往往表现出自大、刻薄的一面。例如,在开场的小酒馆里,马克·扎克伯格与女友艾丽卡对话时,使用超快的语速、傲慢的语气,无厘头地判断艾丽卡和酒吧服务员发生过性关系,还认为艾丽卡读的是波士顿大学就没有必要努力学习。分手之后,更是写出一堆恶意中伤艾丽卡的博客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再例如,当他知道爱德华多·萨瓦林被凤凰俱乐部邀请时,马克·扎克伯格说:“他们邀请你只是因为文化多样性。”当爱德华多·萨瓦林进入第二轮复试时,马克·扎克伯格又一次出口伤人:“你已经可以为你自己感到骄傲了,最后没进去也无所谓。”
  这些都在塑造马克·扎克伯格作为宙斯的形象,聚焦于他的自以为是和冷酷无情,拉开他与其他人的距离——正如我们看到的,连他最亲密的爱德华多·萨瓦林最终都坐到了他的对立面。
  既是令人仰慕的国王,又是令人生厌的独裁者。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将两种角色都发挥到了极致。
  二、 爱德华多·萨瓦林:阿瑞斯
  马克:“我需要你。”
  爱德华多:“我就是为你而来的。”
  这是爱德华多·萨瓦林刚刚出场时与马克·扎克伯格的对话。而阿瑞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宙斯与赫拉的儿子,形象通常为一威武勇猛、相貌非凡、身披金甲的战士。乍一看,这似乎与爱德华多八竿子打不着,但只要仔细观察,爱德华多的所作所为和心理机制都紧紧依附着阿瑞斯这个原型。
  当爱德华多·萨瓦林看到马克分手的博客后,第一时间赶到马克的宿舍关心朋友。当马克·扎克伯格因为触犯校规参加听证会,出门看到的第一个人是爱德华多·萨瓦林。马克·扎克伯格有了Facebook的想法,只找爱德华多·萨瓦林合作。他们两人在小房间里共同见证了The Facebook的開通。后来,温克莱沃斯兄弟要起诉马克·扎克伯格,爱德华多对他说:“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告诉我,我会帮你,这是我们的事。”
  然而,随着Facebook的日益壮大,我们发现就像阿瑞斯只懂得使用蛮力、武力,爱德华多·萨瓦林只懂得他自己身上那一套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表现是商业盈利方式。爱德华多·萨瓦林虽然见证了互联网科技所创造出来的商业奇迹,并对由此带来的成就欣喜如狂,但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的商业思维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老旧的广告方案。   其中最具阿瑞斯特色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爱德华多·萨瓦林为了引起马克的注意冻结了银行账户,取消了所有现存的支票和信贷额度。这在IT产业中是“极端暴力”的行为,这个举动很可能会永久性地毁灭整个Facebook,其灾害性不亚于阿瑞斯暴力屠城。另一个场景是爱德华多得知自己的股权缩水至0.03%后在Facebook办公楼大发雷霆。事实上,爱德华多是本片中直接发泄暴怒情绪最多的一个角色——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古希腊神话时代,爱德华多或许早已将长剑刺入肖恩·帕克的身上了。
  爱德华多·萨瓦林的“阿瑞斯”原型从他在哈佛校园时期执行凤凰俱乐部愚蠢至极的恶作剧传统时就露出了端倪。当Facebook仅仅占领了哈佛大学时,他就已经满足,目光相比于马克·扎克伯格不可不谓短浅。尤其在面对不按套路出牌的肖恩·帕克时,爱德华多·萨瓦林暴露出了所有阿瑞斯的特质,鲁莽冲动、不明事理……成了饭桌上令人大倒胃口的扫兴王……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大潮中,爱德华多·萨瓦林既向往时代的速度,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出路和归宿。这样的人物形象最能引起大众的同情与共鸣,因为我们正处于这个新旧交替的社会,我们和爱德华多·萨瓦林一样感到困惑和迷惘,他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代表。
  三、 肖恩·帕克:波塞冬
  第三位主人公肖恩·帕克直到影片第57分钟才出场,出场便是一个波塞冬的典型形象——一个只穿着一条写着“斯坦福”内裤的金发美女从他的身上起来:“你还不知道我的名字,对吧?”肖恩·帕克回答:“是‘斯坦福’吗?”
  波塞冬在希腊在神话中,是宙斯的兄弟,是大海的统治者。他最突出性格特点是爱出风头、虚荣心强,“你知道什么才叫酷吗?”肖恩·帕克问马克·扎克伯格。马克就像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而肖恩·帕克贪婪而坚定地说出:“10亿美金。”
  波塞冬拥有自己领地,势力仅次于宙斯并受其信任,希望为所欲为。当马克·扎克伯格邀请肖恩·帕克搬进用爱德华多的钱租赁的Facebook度假屋后,成为Facebook首任总裁的肖恩·帕克,却对待爱德华多·萨瓦林残忍而自大,不仅剥夺爱德华多的股份,还迫使他离开公司,亲手埋葬了马克和爱德华多的情谊。
  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最高学历是小学,创立了免费音乐下载网站Napster,成为亿万富翁。但是,用爱德华多·萨瓦林的话说,“他把两家互联网公司像放烟火似地搞倒闭了,他还吸毒”。
  当然,古希腊神明往往带有两面性,波塞冬也不例外。在很多人眼里,肖恩·帕克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然而正是他这一类人走在互联网的前沿,用创意、眼界、思维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创造真金白银。
  肖恩的眼光毒辣而精准。在和斯坦福金发美女调情的间隙,肖恩·帕克一眼就看到了Facebook的商机,甚至比马克·扎克伯格更相信Facebook的潜力。当时所有人都对Facebook存有疑虑,连马克都说“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有肖恩·帕克坚定不移地说:“它是一个很酷的东西。”第一次饭局结束,肖恩·帕克提出“去掉the”,将“The Facebook”改成“Facebook”,表现了他具备比马克·扎克伯格还要敏锐的嗅觉。
  波塞冬和宙斯的关系反映了他“一神之下、万神之上”的地位,处于一种“二把手”的身份,宙斯对其颇为尊敬且宠信有加。在Facebook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肖恩·帕克积极地寻找投资人,为Facebook拓展人脉,通过稀释他人股权而为马克·扎克伯格取得绝对控制权——这些对于一个Facebook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决策。如果说马克·扎克伯格和这个时代签了一份“改变世界”的协议书,那么肖恩就是马克签字的那只手。
  我们对肖恩·帕克的情感或许和影片中的马克是类似的,一方面崇拜他,喜爱他,志趣相投;另一方面,当看到他刻薄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时,也会感到愤怒和沮丧。影片中,肖恩·帕克因涉毒而在出租屋被警方调查,我们再次看到了肖恩作为波塞冬的人物弱点,他无法克服放荡不羁的欲望,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能成为马克·扎克伯格的原因,他只能是肖恩·帕克他自己。
  《社交网络》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原型化的处理,获得了更为普世意义的价值,使观众感觉到自己并非在观看某个私人经验,而是在观看全人类的经验,如此,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原型人物形象往往不是扁平的,马克·扎克伯格既有宙斯的主神风采,又有宙斯的独行专断;爱德华多·萨瓦林既有阿瑞斯的忠心耿耿,又有阿瑞斯的无知莽撞;肖恩·帕克既有波塞冬的放浪不羁,又有波塞冬的远见卓识……原型形象的叠加赋予了人物深刻而复杂的性格魅力。
  最后,用影片结尾部分的两句台词作结。马克·扎克伯格犹豫了很久之后,向律师助手说:“我不是坏人。”律师助手回答说:“神话里少不了恶魔。”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中国画的传承脉络清晰。即使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时代,我们还是可以从各色画家的作品中明白地辨析出端倪。许多优秀的画家,虽然人在不同的地域,身处各自的阶层,但因着对优秀传统的向往,对水晕墨章的喜好,以及对自身创造能力的超越渴望,契合从艺历程中的师承机缘,各自都在艺术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辛苦修炼,以期达到心目中的高品位、高境界。 《丛林清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开始通过影片来控诉法西斯反人类的罪行。《辛德勒的名单》《诺曼底登陆》《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细红线》等著名影片,大多采用悲剧的手法揭露法西斯滅绝人性的罪行,启发人们反省导致战争罪恶的根源,警醒人们正视历史,制止邪恶,避免新的战争灾难的发生。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通过描写战争来揭示战争与人性的冲突,探讨战争与人的关系,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震惊炫目的科幻大片和轻松搞笑的喜剧片,往往凭借着视觉冲击和娱乐快感,更易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何平导演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没有夺人眼球的科技特效,没有强烈集中的矛盾冲突,没有明星云集的奢华阵容,受到冷遇不足为奇。加之,这部影片不曾大规模宣传,又是小成本制作,因此一年来未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但是,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并不完全由票房决定,更由影片本身决定。何平继《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等影片之后,奉上了“
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生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担当传承与延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当仁不让地成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途径,而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影正是其中代表。电影《河间圣手》(孙爱国,2018)是我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第一部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传记电影。该电影情节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金元时期享誉河间的中医“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80岁高龄依然悬壶济世,他应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发明创造了电影之后,法国的发达经济与发达文化更为法国影视艺术提供了足堪匹配的发展基石,在法国影视艺术作品之中,不仅华人角色较少,即便是亚洲角色亦较少。从客观现实而言,法国人对于华人移民更多地表现出其“平等、自由、博爱”精神理念下的同情,在法国人的眼中,华人移民由于比较不擅长表达,因而显得较为封闭且较为神秘,因而,华人在法国现代社会中仍然整体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法国电影中的华人形
近代画坛久负盛名的一代宗师陈之佛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杰出才华的艺术家,是美术教育界的老前辈,新兴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学贯中西的美术理论家,又是卓越的工笔花鸟画家。  1896年,陈先生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浙江慈溪。家乡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陶冶了他的艺术情操,使他从小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1913年考入西子湖畔的浙江省立工业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18年,东渡扶桑,进入东京美术学校
于7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天亮之前》是台湾导演吴中天的处女作,影片在华语类型片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除了爱情片的定位类型之外,还加入紧凑的时间线、犯罪元素、虚构的社会背景这些特别设定。“故事集中发生在一个夜晚”的时间设定,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酵。尤其是高野和茉茉的感情,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就需要大量其他元素的催化,比如凶险的处境,从而将犯罪元素顺利引入。《天亮之前》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1]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世代相传,并表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呈现出发展的疲态。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冲击着非遗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非遗单一的传承与传播方式。笔者于2016年至
[摘要]由严歌苓的小说《继母》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幸福来敲门》播出后广受观众好评。该剧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继母新形象的塑造而一扫中外历史传说、故事与文学想象中的继母的妖魔化形象,给观众展示了一个漂亮、时尚又不乏善良、聪明,既善解人意又极具责任心的继母新形象。继母这一新形象的塑造让观众获得了一次痛快淋漓的颠覆历史文化记忆的机会,同时也带给现代人一些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幸福来敲门》
继《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017年正月大获成功之后,主持人董卿又开始了新的节目安排,继续为观众朋友们奉献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推出备受欢迎的《朗读者》。这是一档以朗读为媒介的文化节目,与《中国诗词大会》以测试为主的特点明显不同,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给人的感觉是紧张与期待,《朗读者》给人的则是从容与优雅之感。在《朗读者》中,观众可以悠然自在地聆听着朗读嘉宾的娓娓道来,这是一种与《中国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