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数学实践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避免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认识、感知、探究、调查实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
一、走出课堂去认识
在“xx的认识”类的教学中,无论教师是采用PPT展示还是采用图片展示,都不如让学生眼见为实,在生活中自主认识。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人民币的认识,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学具”去认识和实践,通过观察、触摸,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圆柱的认识”“三角形的认识”等有关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内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物体,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实物和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等,结合生活物形感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总之,通过学生的寻找、判断、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新事物,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走出课堂去感知
教师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呢?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评测,在教完“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完成“一棵大树高6 ———”的练习题,结果一部分学生填成“一棵大树高6千米”。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他们没有完全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对千米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为了纠正这样的错误,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公路上,借助里程碑,在公路上走了1千米。走完之后,就有学生感叹,“原来1千米是這么长啊!”我指着刚刚走完的公路问学生,有这么高的大树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错误。
三、走出课堂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基本没有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因此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数学知识实践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铁塔、围栏、学校的大门等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建筑物体,通过观察,探究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随机抽取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木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总结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学得了知识,同时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给数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四、走出课堂去调查
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验证并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利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中,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公布的数据。我们都知道利率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六年过去了,利率已经变化了好几次,但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更新,相对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完“利率”后,我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让学生到离学校最近的农村信用社去了解利率、利息、本金、活期、整存整取等专有名词的数学含义,同时调查了解现行利率。通过亲自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利率是变化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翠玉.浅析如何让数学学习走出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41.
一、走出课堂去认识
在“xx的认识”类的教学中,无论教师是采用PPT展示还是采用图片展示,都不如让学生眼见为实,在生活中自主认识。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人民币的认识,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学具”去认识和实践,通过观察、触摸,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圆柱的认识”“三角形的认识”等有关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内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物体,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实物和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等,结合生活物形感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总之,通过学生的寻找、判断、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新事物,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走出课堂去感知
教师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呢?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评测,在教完“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完成“一棵大树高6 ———”的练习题,结果一部分学生填成“一棵大树高6千米”。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他们没有完全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对千米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为了纠正这样的错误,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公路上,借助里程碑,在公路上走了1千米。走完之后,就有学生感叹,“原来1千米是這么长啊!”我指着刚刚走完的公路问学生,有这么高的大树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错误。
三、走出课堂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基本没有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因此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数学知识实践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铁塔、围栏、学校的大门等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建筑物体,通过观察,探究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随机抽取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木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总结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学得了知识,同时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给数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四、走出课堂去调查
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验证并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利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中,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公布的数据。我们都知道利率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六年过去了,利率已经变化了好几次,但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更新,相对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完“利率”后,我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让学生到离学校最近的农村信用社去了解利率、利息、本金、活期、整存整取等专有名词的数学含义,同时调查了解现行利率。通过亲自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利率是变化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翠玉.浅析如何让数学学习走出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