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于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随之而产生。主要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角度入手,对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业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农业标准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39
1 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逐渐的成为了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个热点,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我国农业部也逐渐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施行更加全面的管理,相关的检验检测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1]。越来越多的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地区有很多特产:海鲜、苹果、葡萄和大姜等,这些产品大部分都采取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标准进行开发,在此基础上再流入到市场中去,以保证其质量安全。2006年,山东省公布了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通知,最终认定沂南县果蔬种植协会等158家企业的191个农产品基地为山东省2016年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这些地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标准化割裂开来。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农业标准化关系
2.1 标准要素关系
标准要素不仅是农业化标准的一个技术基础,也是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重要的技术依据。从2002年我国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始,农业部就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国家行业标准400项,且各个地区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适合当地生产的技术规程。以山东沿海地区为例,也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为实际的载体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程。此外,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将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互相进行补充,将产前、产中及产后进行了很好地链接,同时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进行了全程控制。
2.2 主体要素关系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很好地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开展生产的经营主体。目前,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中,很大一部分是龙头企业,能够达到80%左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所占据的比例也在逐年的增加,个体经营的农户量逐渐的减少[3]。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性作用,能够起到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主体要素形成的作用。
2.3 人才要素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将传统的农业逐步的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变的过程,将以前的凭借经验、依靠感觉来干活的农民逐步培养成有着一定技术基础、按照规程进行生产的人才型农民。因为要想实施农业标准转化,就必须要有着指导服务型的人才及生产经营型的人才,只有以此为保障才能够使其更好地发展。2003-2007年,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机构培养了很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相关性人才,这些人员直接的对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于这些农民以后能够成为生产一线中从事着标准化工作的基层人才。
2.4 市场需求关系
市场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农业标准化的成果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及获得的收益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具体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无公害的农产品的开发,能够将标准、检测、认证等很好地连接起来,并将生产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将标准化和品牌化进行有机结合,对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的市场要素问题。
3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对推进农业标准化作用
3.1 推广农业技术标准
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从产地认定到产品认证,都需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到一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这就对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一是制定生产操作过程及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对农户进行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这些农户能够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二是落实操作规程、记录档案、现场检查和指导。
3.2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而产业化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是其将龙头企业作为依托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社会化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使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之间相互支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3.3 强化标准化技术
在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能够得到不断发挥,且其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无公害的农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出农科技推广队伍的作用。二是在这种情况下,检测机构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农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4 相关建议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启动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实施农业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依据,但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及对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研究,这些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该注重转变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对于标准的修订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以对全程的质量进行控制为主线,着重制定认证类标准,引用检测性标准,制定出基础性、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此外,目前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应该着重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业标准化有着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可以采取无公害的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市场准入原则。公害的农产品需要齐全的产品证书、法定的检验检疫证明等,并具有县级及以上的相关部门开出来的检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免检进入市场的政策。
5 结论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因此对食用的农产品也提出来更多要求,无公害农产品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山东无公害农产品,然后对于无公害的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的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对建立于农业标准化体系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斌.刍议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农业标准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8(7):23-26.
[2]金爱民.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左义河.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李宏均.发达地区无公害农业运作的实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农业标准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39
1 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逐渐的成为了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个热点,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我国农业部也逐渐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施行更加全面的管理,相关的检验检测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1]。越来越多的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地区有很多特产:海鲜、苹果、葡萄和大姜等,这些产品大部分都采取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标准进行开发,在此基础上再流入到市场中去,以保证其质量安全。2006年,山东省公布了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通知,最终认定沂南县果蔬种植协会等158家企业的191个农产品基地为山东省2016年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这些地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标准化割裂开来。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农业标准化关系
2.1 标准要素关系
标准要素不仅是农业化标准的一个技术基础,也是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重要的技术依据。从2002年我国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始,农业部就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国家行业标准400项,且各个地区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适合当地生产的技术规程。以山东沿海地区为例,也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为实际的载体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程。此外,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将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互相进行补充,将产前、产中及产后进行了很好地链接,同时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进行了全程控制。
2.2 主体要素关系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很好地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开展生产的经营主体。目前,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中,很大一部分是龙头企业,能够达到80%左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所占据的比例也在逐年的增加,个体经营的农户量逐渐的减少[3]。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性作用,能够起到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主体要素形成的作用。
2.3 人才要素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将传统的农业逐步的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变的过程,将以前的凭借经验、依靠感觉来干活的农民逐步培养成有着一定技术基础、按照规程进行生产的人才型农民。因为要想实施农业标准转化,就必须要有着指导服务型的人才及生产经营型的人才,只有以此为保障才能够使其更好地发展。2003-2007年,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机构培养了很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相关性人才,这些人员直接的对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于这些农民以后能够成为生产一线中从事着标准化工作的基层人才。
2.4 市场需求关系
市场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农业标准化的成果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及获得的收益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具体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无公害的农产品的开发,能够将标准、检测、认证等很好地连接起来,并将生产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将标准化和品牌化进行有机结合,对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的市场要素问题。
3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对推进农业标准化作用
3.1 推广农业技术标准
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从产地认定到产品认证,都需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到一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这就对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一是制定生产操作过程及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对农户进行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这些农户能够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二是落实操作规程、记录档案、现场检查和指导。
3.2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而产业化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是其将龙头企业作为依托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社会化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使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之间相互支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3.3 强化标准化技术
在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能够得到不断发挥,且其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无公害的农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出农科技推广队伍的作用。二是在这种情况下,检测机构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农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4 相关建议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启动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实施农业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依据,但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及对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研究,这些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该注重转变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对于标准的修订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以对全程的质量进行控制为主线,着重制定认证类标准,引用检测性标准,制定出基础性、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此外,目前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应该着重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业标准化有着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可以采取无公害的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市场准入原则。公害的农产品需要齐全的产品证书、法定的检验检疫证明等,并具有县级及以上的相关部门开出来的检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免检进入市场的政策。
5 结论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因此对食用的农产品也提出来更多要求,无公害农产品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山东无公害农产品,然后对于无公害的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的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对建立于农业标准化体系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斌.刍议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农业标准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8(7):23-26.
[2]金爱民.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左义河.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李宏均.发达地区无公害农业运作的实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