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源型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及水质联合评价:以深圳龙岗河为例

来源 :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源型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小,易受污染,识别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特征并进行科学地水质联合评价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2018年,选取典型雨源型城市河流深圳龙岗河的12个监测位点进行水质监测,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22个水质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龙岗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龙岗河所有位点均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及以上,其中田脚水和龙西河分别达到地表水Ⅳ类和Ⅲ类水质标准;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所有位点水质状况均为清洁或较清洁;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综合得分均显示,所有位点中龙西河、南约河和田脚水的水质最好,梧桐山河、大康河、爱联河、丁山河和黄沙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需要着重考虑营养盐(TN、TP和NH4+-N)、有机物(COD和BOD5)、粪大肠菌群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3种评价结果存在差异,但均能从定性和定量的不同角度反映河流水质状况,因此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反映雨源型城市河流的水质特征.
其他文献
基于在线离子数据,对淄博2021年元宵节一次PM2.5污染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探讨了二次无机离子(SNA)的形成机制,并对比分析了污染前后颗粒物液态水含量(LWC)及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元宵节前污染期间(T1)和元宵节夜间污染期间(T2),ρ (WSIIs)分别为46.83 μg·m-3和71.18 μg·m-3,分别是清洁时段的2.3倍和3.6倍.其中,T1时段SNA的增长倍数(2.7倍)大于PM25的增长倍数(2.1倍),可见SNA浓度增加是引起T1时段PM2.5
全氟化合物作为“典型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仪,以2∶1的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萃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采集到的浙江省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浓度,研究PM25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结果 表明,12种全氟化合物 ∑12PFCs)日均总浓度在131.63~578.53 pg·m-3,冬季污染水平略高于秋季.全氟磺酸类化合物的浓度远低于全氟羧酸类化合物;磺酸类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最严重,平均在12.90
目的 探讨老年髋骨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术后关节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采用术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40)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n=40).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髌骨上、下缘周径,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髌骨上、下缘周径分别为(36.10±1.67)cm、(35
VOCs作为臭氧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其来源解析对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但多数VOCs具有反应性,不能完全满足受体模式对污染源排放化学物质组成稳定的假设要求,导致受体模式解析结果不能精准反映实际源贡献.为解决因不同VOCs反应活性不同而导致的组分相对变化与模型假设不符的问题,引入VOCs老化程度来表征其光化学反应的状态.将乌海市超级观测站监测的VOCs依据乙苯与间/对-二甲苯的比值分为高、中和低这3种老化状态.结果 表明,分类后解析结果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回归方程参数(斜率和截距)、标准误
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覆盖及生长状况指标,基于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及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斜率估算、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20黄河流域植被时空演化驱动机制.结果 表明,2000~ 2020年黄河流域生长季NDVI均值以0.005 a-1的速率波动上升,植被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流域中游的秦岭山系、陕北高原和吕梁山系;黄河流域生长季NDVI与降水和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57和0.49,降水对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作为流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一直备受关注,其稳定同位素(δ13CDIC)能够反映DIC来源和转化过程,而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为了研究喀斯特河流水体DIC和δ13CDIC的影响因素,在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进行了河水样品采集与分析.赤水河流域上游主要分布碳酸盐岩而下游分布硅酸盐岩,且下游林地覆盖率较高,河水的元素组成揭示了流域上游河流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控制,而下游部分支流主要受硅酸盐岩风化的影响.丰水期河流c(DIC)和δ13CDIC的平均值分别为(1940±
石英砂在给水工艺中最主要的作用为去除浊度,其固-液界面的微生物作用受到忽视.为了解决普通石英砂(sand)在控制消毒副产物和条件致病菌有限的问题,将普通石英砂改性为铁改性石英砂(Fe-sand),用气相色谱-ECD测定了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和含碳消毒副产物的最大生成势.结果 表明,Fe-sand对卤代硝基甲烷,卤乙酰胺和卤乙腈生成的抑制效果分别提升了51.51%、43.66%和90.6%.此外,基于定量qPCR检测了Hartmanella vermiformis、Legionella spp
面源污染对北运河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以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入库支流南沙河和北沙河的河岸带为研究对象,考察降雨过程中河岸带对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根据北运河流域河岸带结构及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将河岸带分为Ⅰ型河岸带(防洪堤-防洪挡墙-林地-草地)和Ⅱ型河岸带(防洪堤-林地-草地)2种类型.以南沙河北岸(NB)和北沙河南岸(BN)为Ⅰ型河岸带的典型代表,呈现植被总盖度低、边坡“短且陡”、草本层盖度低但多样性高.以南沙河南岸(NN)为Ⅱ型河岸带的典型代表,边坡呈现“长且缓”特点,革本层盖度高(29.16%)但
卤代烃是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2003 ~2018年在泰山山顶(36.25°N,117.10°E,海拔1534 m)的6期强化观测数据,结合气流轨迹模型与受体源解析模型,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域背景大气中卤代烃的长期变化趋势和主要来源.结果 表明,《蒙特利尔议定书》已淘汰物种(CFC-12、CFC-11、CFC-113、H-1211、CCl4和CH3CCl3)体积分数显著下降,受管控物种(HCFC-22、HCFC-141b、HCFC-142b和HFC-134a)及未列入管控的物种(CH2 Cl2
目前针对鄱阳湖流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的研究仍较少,因此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对鄱阳湖沉积物中DOM的物质组成和来源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 表明,鄱阳湖沉积物DOM的腐殖化程度较高,是陆源输入和藻类、浮游生物等内源产生的混合型,且以陆源输入为主.与碟形湖区相比,通江水域沉积物DOM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浓度更高、DOM粒径更大且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更高.通过PARAFAC共解析出3个类腐殖质组分(C1、C2、C4)和1个类蛋白组分(C3).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