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与“缺德”的词汇化及差异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动词“得罪”、形容词“缺德”的词汇化过程以及二词的语法差异并通过分析二词的原型分布及词汇化过程来探究其语法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得罪  缺德  词汇化  语法差异  成因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由动宾短语凝固而成的复合词,如“担心”“观光”“吃力”“理事”“见面”“冒险”“动员”“缺德”“得罪”等。这种由句法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称为词汇化,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1],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普遍现象。虽然同为动宾式复合词,但仍存在着很大的语法差异。本文以“得罪”“缺德”二词为例分析由词汇化过程引起的语法差异。
  一、“得罪”的词汇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得罪”是一个双音节动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得罪”一词解释为:
  <动>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出言不逊。
  (1)他得罪了很多人。
  (2)我说话比较粗鲁,得罪了。
  (一)“得”与“罪”的语义变化
  1.“得”的“获得”义
  “得”作动词,本义为“获得、取得”。如:
  (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5)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2.“罪”的语义演变
  “罪”作名词,本义为“作恶或犯法的行为”。如:
  (6)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
  (7)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汉书·游侠传序》)
  “罪”后来又有“过失、错误”义。如:
  (8)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9)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二)“得”与“罪”的连用与词汇化
  “得”与“罪”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连用。如:
  1.获罪,谓得过咎
  (10)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诗经·小雅·雨无正》)
  2.冒犯,开罪
  (11)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赵岂敢留玉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柳毅传》)
  (14)保正休怪!早知道是令甥,不致如此,甚是得罪。《水浒传》
  例(11)至例(14)表明,“得罪”连用“得”仍然是动词,表示“获得”,而名词“罪”已经虚化和抽象,不再表示“作恶或犯法的行为”,“得罪”演化成“动词语素+虚化名词语素”的动宾式复合动词。可见,具有“冒犯,开罪”义的动词“得罪”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完成了词汇化。只不过这种“得”并非是主观行为,而是其行为的结果,属“意外获得”。
  二、“缺德”的词汇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缺德”是一个双音节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对“缺德”一词解释为:
  <形> 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坏事,恶作剧,开玩笑,使人为难”等等。
  (15)他这个人太缺德了。
  (16)你真是缺了大德了。
  (一)“缺”与“德”的意义变化
  1.“缺”的“缺少”义
  “缺”本义为“瓦器破”,引申为“破损、残破”。如:
  (17)既破我斧,又缺我戕。(《诗经·破斧》)
  (18)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汉书·艺文志》)
  “缺”在使用过程中,有“缺少、缺乏”义。如:
  (19)缺王道之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20)于此微缺然。(清·袁枚《祭妹文》)
  2.“德”的“品德”义
  “德”作名词,很早就有“品德、品行”义。如:
  (21)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
  (22)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23)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二)“缺”与“德”的连用与词汇化
  1.“德缺”的倒文
  “缺”与“德”连用的时间较晚,从所能见到的史料看,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且为倒文“德缺”。如:
  (24)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论衡·量知篇》)
  2.“缺德”的连用与词汇化
  在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发现“缺德”一词的史料很少,多出现在清代和民国的武侠小说中。如:
  (25)擂台也是焦公子办的,我何必做此缺德之事?(《三侠剑》)
  (26)您说他这个放火的缺德不缺德呀。(《雍正剑侠图》)
  例(24)表明“德缺”在东汉时期已出现,这比“缺德”出现的要早很多,例(25)、(26)表明,“缺德”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才完成词汇化。在“缺”“德”连用时,“缺”仍然是动词,表示“缺少”,“德”为名词“道德”,二者均无虚化迹象。“缺德”演化成“动词语素+名词语素”的动宾式复合词。与“得罪”正好相反,在另一主体看来“缺”具有主观行为。
  三、“得罪”与“缺德”的语法差异
  虽然同为动宾式复合词,但“得罪”与“缺德”却存在着语法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能否作为离合词及是否可带宾语构成动宾短语。
  动宾式复合词中存在着离合词与非离合词的差异。有些动宾式复合词介于词与短语之间,既可以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插入若干成分,变成一个短语。如“缺德”“打仗”“洗澡”“理发”等词,当在这些词中间插入“了、个、次”时就分别变成了短语“缺了德”“打了仗”“洗了个澡”“理了次发”等。   “缺德”等属于离合词,而“得罪”“动员”等则属于非离合词,这些动宾复合词中间不能插入“了、个”,不能说“得了罪”“动了员”等。但上述复合词仍然可加一个宾语构成新的动宾短语,如“得罪了领导”“动员群众”等。
  四、“得罪”与“缺德”差异分析
  (一)原型理论下的渐变分布
  从词汇化的角度讲,词汇化完成后形成的动宾式复合词结构凝固无法再插入其他成分,而一旦插入其他成分也就意味着它仍然是短语。众多语言学家对离合词与非离合词有不同的看法,吕叔湘认为离合词是基本短语或短语词;范晓则把处于中间状态的离合词称为“类短语词”。如果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把“得罪”“动员”这类非离合词称为“核心词汇”;把“缺德”“打仗”称为“中间词汇或短语词”;把“买菜”“洗手”这类动宾短语称为“外围短语”。这样呈现出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趋势,即“外围短语→中间词汇→核心词汇”。
  董秀芳用原型理论分析复合词内部的等级时指出,“现代汉语复合词范畴内部各成员在词化程度上表现出差异。现存的复合词不是同一时间层次的产物,其演化的彻底程度是不同的”[2]“得罪”与“缺德”在原型分布上的差异与其语法差异相一致。
  “外围短语、中间词汇、核心词汇”三者之间并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渐变,最好的证明就是大量过渡词汇的存在。中间词汇与核心词汇之间的过渡词汇如“登陆”“起草”等。
  (27)美军在仁川登了陆。
  (28)台风将登陆福建。
  过渡词汇的存在反过来又使得我们无法在二者之间进行精确划界。
  (二)词汇化的程度差异
  1.连用及完成词汇化时间
  例(11)至(15)表明“得罪”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连用且完成词汇化;例(24)表明“缺德”最早在东汉出现且为倒文,其在清代与民国时期才完成词汇化。可见“得罪”无论在连用还是完成词汇化的时间上都要早于“缺德”。
  2.结构的凝固度与意义的虚化度
  结构的凝固度、意义的虚化度是检验词汇化完成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词汇化过程中,“得罪”中的“得”并没有虚化,而“罪”却虚化和抽象化了。这样就导致“得罪”整体虚化和抽象化了,其结构比较凝固。在词汇化过程中,“缺德”中的“缺”和“德”均未虚化或抽象化,再加上其词汇化时间比较晚,所以即使完成词汇化也未形成非常凝固的结构。
  与“缺德”比较相近的是名词“知己”,二词均有倒文且均未虚化。“知己”在词汇化过程中存在着“知己”“知我”“不己知”等形式,不同的是这三种形式中只有“知己”最后完成词汇化,且其结构凝固,属非离合词。一是“知己”早在先秦已连用,在三国时初步完成了词汇化[3],这比“缺德”早得多;二是“己”作为代词与“知”连用后形成了异常凝固的结构。
  由此可以推论:在动宾结构的词汇化过程中,如果有部分虚化或整体虚化的现象发生,或动宾结构非常凝固,无法插入其他成分,则形成非离合词,反之则形成离合词。
  参考文献:
  [1]王灿龙.语法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
  言学,2005,(3).
  [2]董秀芳.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池建海.“知己”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0,(9)
  
  (池建海  四川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620000)
其他文献
孔门七十子是中国最早的私学弟子,在生活上他们要为孔子履行侍坐、从游、仆御、出使、管家、庖人、侍卫、服丧等职责,在学业上要执简记载孔子的言行,在思想信仰上要忠诚,阐发
魏文伯同志,湖北省新洲双柳地魏家淌人。20年代就投身革命,参加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党员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诗
<正>~~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是发展迅猛,这使得物业管理行业相伴蓬勃而生。但毕竟物业管理行业仍属发展中的事物,自身不是很完善,加上法律等配套政策没跟上,物业管理的纠纷问题也
本文首先讨论了由理想流体物质组成的星体的总熵,给出其计算公式:然后导出了在球对称条件下的熵极值条件,并证明了这个条件就是流体的静态平衡条件。文章中还进一步指出了该
沟通协调工作是秘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秘书人员在协调工作的过程中,要力避沟通不足,把握原则,借助技巧,化解意见,建立共识,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增进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带
目的:观察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补充"健身饮"糖饮料后能源物质代谢、运动成绩的变化,探讨运动中补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训练中合理补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温州体育运动学校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它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但在英语翻译上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实为不易。杨宪益夫妇、霍
<正> 我国第一次苏轼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9月12日至17日在苏轼的故乡四川省眉山县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以及与苏轼有关的地方(如杭
本文介绍了在当前我国工民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施工过程中设计监理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了施工过程设计监理的工作目标,从而论述了在工民建施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