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英语课程思政存在思想认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提高认识,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等多种措施,可以为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提供进一步的整改依据和方案。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冯爽(1984.3-),讲师,硕士,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政治思想学习的意愿不高,英语教材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所以如何利用英语课程学时长,学生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把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是一线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调查研究目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课题小组进行了一次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共回收学生问卷481份,教师问卷41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认识,具体操作实时及考核等。调查范围主要涵盖艺术类,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参加调查问卷的对象以大一大二的同学为主,教师以英语教师为主。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满意,在英语课堂上也都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方面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系统化具体化,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教学实操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引导不够明确等问题。
下面就从思想认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目前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以备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此次调查中82.6%的学生以及95.1%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57.8%的学生和34.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很好,这是进行课程思政良好的政治基础,也是继续开展英语课程思政的良好开端。有94.1%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97.6%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大部分的师生都认为课程思政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时长以及讲授方式参差不齐,都依赖于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多来自于思政课堂而非其他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课堂,这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还比较狭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其实他们期待的学习内容非常多,兴趣广泛,军事,体育,健康,环保,公益,民族文化等,一切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引导都可以视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师生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有认识,但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和创新。英语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承载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传授一种空洞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传授语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传授意识形态的过程”语言必定是要包含一定内容的,而内容传达的就是文化和价值观。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势必会接触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国家,军事等内容,这正是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也正是利用英语课堂进行课程思政的巨大优势。
目前高职英语教材的学习内容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元素过多,内容大多是介绍、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礼仪,而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并不多见,这种学习内容的设置对学生会有以下几种不良影响:一是在学生没有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接触过多的西方文化,会让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学生接触过多的西方文化,对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盲目崇拜,削弱了对母语文化的身份认同,当下青年人对西方节日的追捧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其实就是西方文化长期渗透的作用;三是不利于向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学习内容不平衡,不利于学生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失语。
3.教学方式需改革。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期待的课程思政的展现方式很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65.9%的学生和43.9%教师较多依赖于思政教育视频为主要的开展方式。这对于一个在 “互联网 ” 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是不合时宜也是很受限的教学方式,英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开拓更加新颖多样的课程思政的教法学法。
超过90%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可以参与到课程思政的互动活动中。但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才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这其实跟高职院校一成不变的英语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主导教学内容,进程以及方式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这种授课状态下,进行课程思政的也多是依赖于教师,不论内容还是形式等,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参与过少或者被动参与。由此可见,陈旧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一线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加入符合时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分析,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一步进行改革,以期能把英語课程思政能够更加系统化,提高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调整 1.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继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英语学科对于学生的德育作用。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教师是主要实施者,对教学内容以及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认识程度以及态度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能否深刻地认识并且思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师还具有其特殊性,由于其专业的特点,英语教师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多,潜移默化中受西方的文化影响也比较多。在这一方面,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将党的指导方针政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当中。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格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就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还拘泥于传统刻板的思政课和思政理论。事实上,一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有积极的、正向引导意义的教学素材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在调查中,有62%以上的学生对于人文/自然方面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体育与健康,国际与军事,公益与环保,科技等方面也都在43%以上,由此可见,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广泛,这也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思政良好的学生基础。
2.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是通识课程,本身就具有课时长,覆盖范围广,学习内容涉及到文化方面以及思想方面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但是高职英语教材的学习材料多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背景,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弱化了中国文化,输入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影响了年轻人对于当下世界情形的判断,失去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目前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还没有真正地把“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主流思想,还是停留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事实上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
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认真甄别和选择学习素材,要从“质” 和“量”上增加中国元素。“质”是指选择的教学材料上要有典型意义,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现代风貌;“量”上就是要平衡教材内容的单极化,中国文化背景与英美文化背景的教学材料大体相当。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天津版)为例,在阅读部分安排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大部分文章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第二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天津本地的风土人情。以第一册第7单元为例,第一篇阅读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圣诞节Christmas Celebrations Around the World;第二篇讲的是天津当地的节日Mazu Culture Tourism Festival in Tianjin。两篇阅读材料比重大体相当,而且主题也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能达到平衡。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加入实时报道,世界概况,生态环境等内容。充分利用两种文化的比较优势,对比学习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中各个方面的不同,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材的丰富和改革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改变思想,突破固有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
3.丰富教学方式,多维度进行思政课程。通过调查问卷,反映了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教学方式单一,同时教师主导过多,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體性。在这种情况下,丰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以及教学的有效性。如采用翻转课堂,或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把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侧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小错误,或者让学生自己着手设计英文海报,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并在课堂上用英语转述等,在学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也能启发学生对于工作树立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和教师都对互动活动有很大的期待。在这个“互联网 ”的时代,多利用线上平台,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建立线上课堂,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教学APP等教学资源,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也可以把线上线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把思政教育融入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戏剧,音乐,比赛等教学活动,达成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高度结合。
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英语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基础公共课的一线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有成效地开展英语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和辅导员,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做到润物无声,充分地发挥语言学习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俞吾金.意识形态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陈冰玲.母语传承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 (6):20-24.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冯爽(1984.3-),讲师,硕士,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政治思想学习的意愿不高,英语教材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所以如何利用英语课程学时长,学生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把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是一线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调查研究目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课题小组进行了一次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共回收学生问卷481份,教师问卷41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认识,具体操作实时及考核等。调查范围主要涵盖艺术类,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参加调查问卷的对象以大一大二的同学为主,教师以英语教师为主。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满意,在英语课堂上也都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方面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系统化具体化,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教学实操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引导不够明确等问题。
下面就从思想认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目前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以备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此次调查中82.6%的学生以及95.1%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57.8%的学生和34.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很好,这是进行课程思政良好的政治基础,也是继续开展英语课程思政的良好开端。有94.1%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97.6%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大部分的师生都认为课程思政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时长以及讲授方式参差不齐,都依赖于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多来自于思政课堂而非其他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课堂,这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还比较狭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其实他们期待的学习内容非常多,兴趣广泛,军事,体育,健康,环保,公益,民族文化等,一切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引导都可以视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师生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有认识,但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和创新。英语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承载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传授一种空洞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传授语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传授意识形态的过程”语言必定是要包含一定内容的,而内容传达的就是文化和价值观。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势必会接触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国家,军事等内容,这正是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也正是利用英语课堂进行课程思政的巨大优势。
目前高职英语教材的学习内容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元素过多,内容大多是介绍、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礼仪,而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并不多见,这种学习内容的设置对学生会有以下几种不良影响:一是在学生没有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接触过多的西方文化,会让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学生接触过多的西方文化,对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盲目崇拜,削弱了对母语文化的身份认同,当下青年人对西方节日的追捧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其实就是西方文化长期渗透的作用;三是不利于向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学习内容不平衡,不利于学生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失语。
3.教学方式需改革。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期待的课程思政的展现方式很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65.9%的学生和43.9%教师较多依赖于思政教育视频为主要的开展方式。这对于一个在 “互联网 ” 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是不合时宜也是很受限的教学方式,英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开拓更加新颖多样的课程思政的教法学法。
超过90%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可以参与到课程思政的互动活动中。但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才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这其实跟高职院校一成不变的英语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主导教学内容,进程以及方式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这种授课状态下,进行课程思政的也多是依赖于教师,不论内容还是形式等,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参与过少或者被动参与。由此可见,陈旧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一线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加入符合时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分析,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一步进行改革,以期能把英語课程思政能够更加系统化,提高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调整 1.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继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英语学科对于学生的德育作用。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教师是主要实施者,对教学内容以及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认识程度以及态度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能否深刻地认识并且思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师还具有其特殊性,由于其专业的特点,英语教师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多,潜移默化中受西方的文化影响也比较多。在这一方面,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将党的指导方针政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当中。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格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就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还拘泥于传统刻板的思政课和思政理论。事实上,一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有积极的、正向引导意义的教学素材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在调查中,有62%以上的学生对于人文/自然方面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体育与健康,国际与军事,公益与环保,科技等方面也都在43%以上,由此可见,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广泛,这也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思政良好的学生基础。
2.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是通识课程,本身就具有课时长,覆盖范围广,学习内容涉及到文化方面以及思想方面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但是高职英语教材的学习材料多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背景,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弱化了中国文化,输入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影响了年轻人对于当下世界情形的判断,失去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目前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还没有真正地把“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主流思想,还是停留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事实上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
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认真甄别和选择学习素材,要从“质” 和“量”上增加中国元素。“质”是指选择的教学材料上要有典型意义,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现代风貌;“量”上就是要平衡教材内容的单极化,中国文化背景与英美文化背景的教学材料大体相当。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天津版)为例,在阅读部分安排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大部分文章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第二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天津本地的风土人情。以第一册第7单元为例,第一篇阅读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圣诞节Christmas Celebrations Around the World;第二篇讲的是天津当地的节日Mazu Culture Tourism Festival in Tianjin。两篇阅读材料比重大体相当,而且主题也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能达到平衡。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加入实时报道,世界概况,生态环境等内容。充分利用两种文化的比较优势,对比学习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中各个方面的不同,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材的丰富和改革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改变思想,突破固有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
3.丰富教学方式,多维度进行思政课程。通过调查问卷,反映了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教学方式单一,同时教师主导过多,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體性。在这种情况下,丰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以及教学的有效性。如采用翻转课堂,或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把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侧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小错误,或者让学生自己着手设计英文海报,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并在课堂上用英语转述等,在学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也能启发学生对于工作树立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和教师都对互动活动有很大的期待。在这个“互联网 ”的时代,多利用线上平台,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建立线上课堂,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教学APP等教学资源,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也可以把线上线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把思政教育融入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戏剧,音乐,比赛等教学活动,达成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高度结合。
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英语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基础公共课的一线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有成效地开展英语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和辅导员,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做到润物无声,充分地发挥语言学习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俞吾金.意识形态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陈冰玲.母语传承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 (6):20-24.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